丁開敏
(金堂縣農業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0400)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方面的具體呈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金堂縣積極探索推進全縣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明確以農業現代化為發展方向,互聯網+物聯網信息技術應用為重點,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益農信息社”184家,物聯網基地4家,智慧農業示范區項目1個,利用“成都農業”、融媒體、新媒體、益農網、“金堂公眾信息網”“三農熱線”12316、微信+新浪微博“金堂農業”公眾號,為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構筑現代農業信息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2016-2025)》提出: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構筑都市現代農業新高地。金堂縣立足縣情農業實際,經過深入調研和論證,提出以農業現代化為發展方向,推進農業信息發布及時化、農業生產智能化、農產品營銷網絡化、農業管理信息化,以“新四化”為抓手和著力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政策的強力引領下,涌現出了一批懂技術、懂經營、懂管理、懂銷售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強力支撐。如全國十佳農民孫澤富,四川省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白秀娜、馬志勇等。
1.2.1 搭建信息交流平臺
依托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的信息、技術和資源優勢,整合金堂縣農業發展基礎數據,形成具有金堂本地特色的信息交流平臺,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系統、金堂公眾信息網農業篇、融媒體中心農業版、云尚智農(手機版)、金堂農業微信公眾號等,在傳播農業科技、農業信息的基礎上,深入挖掘信息價值,提升信息綜合利用效能,精準對接用戶需求,實現農業精準幫扶,對本地涉農龍頭企業,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方式,強化指導和服務,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如我縣趙家鎮的羊肚菌種植,從菌絲的培育、到種植、到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信息平臺均深度參與,提供全方位服務。
1.2.2 建立學習交流長效機制
改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觀念,緊跟農業最新發展動態,及時更新農業知識結構體系,我縣多次組織農業龍頭企業代表、農業職業經理人、青年農場主等赴陜西、寧夏、山東、浙江、河南等先進地區實地學習和考察現代農業發展經驗,不斷開闊眼界,探索我縣農業發展新模式。2020年,金堂縣新增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200人,新型職業農民精英培訓50人,在全縣16個鎮(街道)開展2020年學員遴選工作,遴選參培新增農業職業經理人學員200人、精英培訓學員50人。
嚴格按照市、縣相關文件要求,努力打通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市、縣、鎮(鄉)、村“四級聯動”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完善軟硬件設施及人員配置,為農戶實時提供生產技術、病蟲害預報、市場動態等信息,并在線下,整合農技綜合服務點、電子政務服務點、便民服務超市等服務資源,形成“益農信息社”,讓信息資源,覆蓋村野鄉社,流淌于田間地頭,讓農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農業信息的全方位服務。比如:2015年,韓鍵銘來到金堂,創辦了晗晟農場,主營柑橘種植。剛開始,他因缺乏有效的銷售渠道,柑橘一度滯銷。我縣農林局了解情況后,幫助該農場搭建起了物聯網和智能管理系統,并積極對接京東平臺,促進農場和京東平臺合作,不僅幫農場解決了滯銷難題,還從整體上促進了農場經營管理的提質增效,極大地提升了農場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實力。
金堂縣是農業大縣,經多年努力,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受限于區位優勢不明顯、丘陵占比大、交通欠發達等客觀因素,發展現代農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政策導向效果不明顯。目前我縣農業生產還是以家庭散種為主,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農業規模化水平不足,農業政策的落地還不夠到位,農業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還較為突出。二是行業發展動力不夠。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推動,缺少強有力的行業組織挑大梁,行業抱團發展作用不明顯,在減低生產成本、強化經營管理、應對市場變化方面能力不足,發展后勁潛力不足。三是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的示范作用較弱。我縣丘陵地形復雜多樣,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的推廣復制性較弱,加之耕種人群主要為中老年人,年輕的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導致農業信息化程度較低,創新力度不夠,人才制約因素明顯。
農業信息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強大引擎,必須持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將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在政策制定時,要強化調查研究,準確掌握縣情農業實際,深入田間地頭調研,準確掌握農民需求,并體現在政策上。二是進一步發揮政府和農業部門的引導作用,參照《成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2016~2025)》,結合我縣實際,進一步細化具體措施,使政策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從政策層面提高落地效果。三是繼續加大全縣農業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創新資金投入和管理機制,真正發揮資金的撬動作用,同時,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擴寬資金融入渠道,提升資本利用效率。此外,加大政策的優惠扶持力度,對糧油種植項目、特色種植項目、特色養殖項目等特色項目,進行合理的貸款貼息,對符合要求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進行政策性的保險補貼,通過政策的多種方式,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高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積極性。
深入挖掘本地資源,聯合本地農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農業經營主體等,成立多類別的行業協會。目前我縣成立了“金堂縣食用菌產業聯合會”“金堂縣葡萄產業協會”“金堂縣水產養殖協會”等各類協會,依托協會,以農業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制定并完善行業標準,凝聚行業資源,強化行業自律,努力提升行業競爭力。比如:利用農業信息化手段,特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農產品溯源監測、規范農產品電商銷售等。同時,初步探索行業協會間的聯合,形成優勢互補和規模效應,強化數據共享,推動農業信息體系化建設,提升信息利用效率,此外,嘗試組建全縣農業信息化建設專家團隊,壯大專家隊伍,優化專家結構體系,為農業的現代化升級發展,提供專業人才儲備。
將信息化和現代農業融合,規劃建設農業示范區,加大信息化在農業示范區中的場景應用,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區的帶動引領作用,提高示范區的可復制性和推廣性,結合我縣實際,確立“強菌、優橘、擴橄、穩糧、興鄉”十字方針,著力構建4個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一是食用菌產業“一區兩片”,以食用菌產業園功能區為核心,帶動官倉、趙家兩鎮的街周邊連片發展生產基地。二是柑橘產業“一園兩線”,以三溪鎮萬畝臍橙園為核心,沿金堂大道和資水河流域兩線,形成以金堂臍橙、春見、愛媛38為主,明日見、橘柚等品種為輔的早中晚熟品種體系。三是油橄欖產業“一山多丘”。充分利用龍泉山“深丘峽谷”氣候、土質特征,以及金堂東部丘陵地區坡地的日照優勢,把生態綠化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集中連片發展油橄欖產業。四是糧經養殖產業“一糧多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蔬菜、中藥材等精品種植業,適度發展生豬、牛羊、禽兔等畜禽養殖業,魚、蝦、蟹、甲魚等種養復合產業。通過四種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提高農業發展的可復制性和輻射性,最大程度帶動周邊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示范區中,注重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為農業以后的升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和留下充足空間。
當下,信息技術正加速與農業滲透融合,信息化和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將是農業發展的新動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分享信息化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讓農業更強,讓農民更富,讓農村更美,讓鄉村振興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