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三農問題關乎國民生計,是當前的重要發展任務,在落實鄉村戰略的過程中,一些基層農村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固有問題,阻礙了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戰略的推進,其中環境問題的突出,難以改善生態環境,對于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道難關,因此如何對環境進行有效治理,發揮基層政府的效用,是如今亟須解決的問題
根據筆者的實際調查發現,H鎮在有關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成立了相關的執法隊伍,按照上級的指示開展了環境治理的工作,同時在有關法律條規落實上,結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人文環境進行有效落實,保障了各個工作環節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是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環境治理隊伍選擇的過程中,選拔標準沒有統一化,再加上選拔的人員并非專業的環境治理方面的人才,往往會導致環境治理工作的難以落實。
當前在H鎮政府環境治理過程屮,對環境制度的執行剛性明顯不足。(1)就當前的H鎮環境治理工作發展現狀來看,沒有對環境制度進行深挖和落實,僅僅按照權利意識推進工作,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工作,這種只注重表面數據,而無法從根本上治理鄉村環境的情況,很難從本質上優化環境治理。不能理解并落實環境制度的作用和效應,往往就會使環境治理工作大打折扣,同時也只是滿足了現階段的發展需要,并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與建設,直接影響到相關執行人員的工作深度,執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2)基層農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他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再加上基層政府在落實工作的過程中沒有強化宣傳,就會導致意識與行為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所構成的負面循環會導致即使環境治理的工作在大力推進,但是村民的日常環保意識較差,缺少主動性就造成了環境治理工作效率的低下。
1.3.1 內部監督弱化。H鎮政府為管理H鎮環境污染的直接上級機構,由H鎮環保辦、藍天辦來承擔相應的環保治理工作責任。環保工作的有序開展,需要人力、財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似乎這部分資源目前來說都較為缺乏。其呈現出來的監督性也是非常有限的。
1.3.2 外部監督匱乏。實際上,環境治理并非某個單位的事情,而涉及到社會各界和多個部門,就當前的我國行政機構層級責任劃分顯示,第三方機構、媒體和公眾共同構成了外部監督體系。但是有關外部監督的工作卻沒有落實到位,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以及監督力量不能完全行使,就造成了環境治理存在著困難。信息公開是H鎮政府的職責,但就當前的信息披露情況來看,并沒有詳細的突出環境治理的現狀及問題,而將重點工作放在了輿論導向和宣傳上,這就會導致信息披露不及時,從而難以發揮外部監督體系的作用,沒有真正使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很容易造成環境治理出現矛盾,無法發揮外部監督體系的效用。
治理目標是環境治理過程中的首要因素,以結果為導向,開展各類環境治理活動,可以加快環境治理的有效構建,提高環境治理的工作效率。因此,H鎮政府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統籌性目標,既要以人民居住環境質量作為首要因素,也要不斷推進生態環境的完善保障工作,從而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以及環境的有效建設,使得農村地區的環境治理工作處在穩固上升的狀態,真正提高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意識,加快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
2.2.1 嚴格規劃管理。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不能以同一目標或計劃應用于不同地區,基于不同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環保意識以及落實情況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要做到嚴格規劃與管理,做到特色化環境治理發展,從而真正保障不同地區的環境得以改善和優化。應當選拔有關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相關人才,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規劃制度,并有效落實村莊規范,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和監督力度,此外在文化歷史名村或村落保護的過程中,對文化建筑要切實加強保護與修復,例如古井、古樹、古橋等,既要加快檢測的效率,也要防止對其帶來的傷害,從而真正構建合理、合法、合規的環境治理政策。
2.2.2 加大財政投入。首先,加大專項基金的建設力度。上級部門可以對財政資金方面進行細致的劃分。從設置專項的基金用于基層環保方面的建設工作,從源頭上保障資金的充足,從而讓環境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其次,拓寬融資渠道,目前拓寬渠道的方式主要通過建立政府作為主導社會共同參與金融方面支持以及群眾自籌等多方面的融資機制。在此過程當中,也可采取投資補助、先建后補、結合社會資本共同合作等創新型籌資方式,強化金融支持效力。
2.2.3 健全長效機制。健全長效機制是鄉村環境治理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農村地區環境治理難度大,是由于多方因素所導致的,無論是交通不便,還是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差,以及財政投入少等等,都是問題產生的原因。建立長效機制可以結合多方的力量,實現環境治理的有序發展,不光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更要融入居民自治以及市場運作的作用,既要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財政的補貼和補助,更要針對農村地區的垃圾和污水進行有效治理,并尋找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道路。
2.3.1 提升環境治理執法人員綜合素質。通過定期開展相關的環境治理培訓,提高環境治理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使他們在不斷的學習中汲取更多的知識養分,應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無論是環保意識與理念的加強,還是有效對策的落實,都要以為人民服務為中心,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2.3.2 建立全民參與環境治理的社會行動體系。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全面綜合的治理,從而發揮公眾自治的作用,通過社會力量的有效引導,使全員參與到環境治理和保護當中,這會引導社會形成一種環境治理的風氣,對于環境治理工作的大力推進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其不斷向著公益的方向進行發展,真正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
2.3.3 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在城鄉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地意識到環境治理并不是為了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而是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村民是環境治理中的主體,如何發揮其主體作用十分重要。通過有效的引導,使村民加入環境治理的隊伍當中,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適宜的對策和戰略,往往會使治理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4.1 完善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的完善,可以大大提高環境治理的有效性,在基層政府接到上級通知之后,應當將相關的政策信息準確的傳達至村民,從而保障信息渠道的通暢性,因為農村和地區的環境治理中,村民作為主體,應當保持其知情權,通過信息的有效傳遞,可以充分地發揮各方的力量,通過力量的集結,推進環境治理的有效發展。
2.4.2 建立農村環境長效評價機制。制定環境政策要考慮經濟發展,制定經濟政策也要顧及環境保護,兩者兼顧方可實現更均衡的持續性發展。因此必須針對農村環境治理建立長效評價機制,對經濟環境決策進行長期評測。
2.5.1 確認環境治理主體,嚴格問責。為有效落實環境問責,督促鄉鎮政府提高對環境治理有效性的重視,需從問責主體范圍著手,在拓寬范圍的同時嚴格進行異體問責。
2.5.2 改進同一機構的問責機制。雖然政府內部在環境治理問責上有其不足之處,但就現行政治體制來講,上下政府間存在絕對問責的權力,同一類型問責的及時性和權威性與異質問責的及時性和權威性是不可比擬的。因此,完善地方政府同質問責應做到三點:一是強化政府上下級之間的問責;二是強化行政監察的問責;三是強化環境審監的問責。
2.5.3 嚴格落實鄉鎮政府環境治理終身問責制。為避免地方政府在其較短的任期內做出投機性的行為,應從違反環境法規方面增大其違規的代價,實行政府環境治理的終身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