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曉
(廣西崇左市扶綏縣糖料發展與基地建設服務中心,廣西 崇左 532100)
扶綏縣是全國糖料蔗三大主產縣之一,糖業一直是該縣重要產業,甘蔗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09萬畝,涉及11個鄉鎮。全縣年平均入廠原料蔗約為480萬噸,平均兌付蔗款約24億元,農業人口年人均收入8000元,年均產糖量約為60萬噸,產糖率12.5%左右,工業產值33億元。蔗糖產業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然而,由于農機與農藝融合度不夠,甘蔗收獲機械管理隊伍缺乏、砍收精準度不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甘蔗收獲機械化發展進程。
1.1 從業勞動力不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競爭力的不斷增加,大多數企業為保障企業的發展,在招工過程中采用提高工資待遇的方式來滿足用工需求,致使人工成本逐年增加。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致使留守農村的勞動力變少,農村地區請工價格自然抬高。另外,從甘蔗生產招工情況來看,近幾年來招收人員的平均年齡在不斷地提高,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失情況日益突出。
1.2 銷售價格與農資價格不對等。近幾年來,農資產品的價格全線上漲,導致甘蔗生產投入相對增加。而糖業改革后三年一簽的訂單銷售合同約定了甘蔗銷售價格固定不變,使得甘蔗生產效益整體降低。對比2011年與201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大部分農資產品的價格均有所上調。以化肥為例,鈣鎂磷肥的售價從每噸1000元上調至每噸1400元,尿素的售價從每噸2040元上調至每噸2300元。一方面是價格不斷攀升的農資產品,另一方面是平和的甘蔗產量和穩定的收購價格,故甘蔗生產整體效益下滑。
近年來,扶綏縣甘蔗機收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18/2019年榨季,全縣入廠原料蔗526.36萬噸,有215臺甘蔗聯合收獲機參加甘蔗機收作業,呈現“井噴”現象,機收甘蔗數量15.27萬噸;2019/2020年榨季,全縣入廠原料蔗457.87萬噸,共有304臺甘蔗聯合收獲機參加甘蔗機收作業,機收甘蔗數量28.04萬噸;2020/2021年榨季,全縣入廠原料蔗460.7萬噸,有336臺甘蔗聯合收獲機參加甘蔗機收作業,機收甘蔗數量35.70萬噸。甘蔗收獲數量逐年增加,連續三年位居崇左市首位。隨著國家對甘蔗機收補貼政策的加大,蔗糖企業為適應甘蔗機械化收獲技改項目的加快推進以及“雙高”基地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甘蔗機收已逐步成為扶綏縣甘蔗砍收的重要途徑,成為發展壯大甘蔗產業的必由之路,備受政府關注和蔗農歡迎。
3.1 提高甘蔗收獲效率。與傳統的人工作業相比,機械化作業的范圍更廣、效率更高。根據測算,一臺柳工S718收獲機每小時能收獲甘蔗15-20T,能替代數十人的人工作業,其作業工作效率是人工砍收的18倍以上,且不受晝夜、氣溫的影響,能大幅度縮短甘蔗砍收周期。
3.2 降低生產成本。隨著科技發展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甘蔗收獲機械應用越來越便捷和高效。按機收甘蔗收費90元/噸計算,與人工砍收+機械裝載135元/噸(按人工每天收0.8噸,機械裝載15元/噸計算)對比,可節約成本35元/噸,機械收獲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采收,在一定程度上相對降低了甘蔗生產的成本。
3.3 解決了蔗糖從業勞動力不足的狀況。目前,甘蔗主要的種植區域為農村。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外出打工,致使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普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甘蔗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甘蔗收獲環節是甘蔗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費工費時最多、成本最高的作業環節,甘蔗的砍收只能在榨季期內完成,砍收時效性強。而甘蔗收獲機的作業能替代大量的人工作業,減少甘蔗砍收對勞動力的依賴,繼而有效改善甘蔗生產中勞動力不足的狀況。
4.1 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不夠。廣西崇左市扶綏縣總共實施了65.95萬畝“雙高”基地,但是目前種植經營甘蔗的主體依然是農民。受蔗地不規則、田地坡度、機耕道路欠完善等客觀條件限制,不少農戶種植行開行距離仍維持80-100cm小行距習慣,只能使用小型農具的推廣,不適應大多數機型行距120cm的要求,限制了機械化收獲機型應用。另外又缺少正確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指導以及自然條件的影響,適合機械化生產的高糖高產、宿根性能好、抗倒伏、易脫葉的品種少。農藝不適合機械生產,無法發揮機械化作業規模化優勢。
4.2 收獲機砍收精準度有待提高。收獲工作前由機收駕駛員調試好機械砍刀的砍收水平,以期盡量實現低位砍收。然而在實際作業中,受甘蔗收獲機工作性能、地塊平整度、機收駕駛員操作水平等因素影響,割臺可調性差,機械砍刀僅處于一個水平運行,機械無法識別高低不平的種植行,機械砍刀不能隨種植行高低實時調整砍收高度,往往造成過度低位砍收,泥土等摻雜物多,造成含雜率高;或者造成高位砍收,割茬不齊、破頭率高,土蔗篼高聳,未能實現應收盡收,形成機收浪費。另外,切梢裝置調整不便,對生長高度不齊的甘蔗難以控制到合理的切梢長度,容易造成含雜率高。
4.3 缺乏專業的機收隊伍管理人才。甘蔗機收隊伍一般由若干個收獲機、裝載機組成,其運行涉及多個環節,現場機收管理人員需要溝通協調蔗主、糖廠、收獲機操作手、運輸車司機和收割機設備廠家5方之間的關系,才能使機收工作順暢開展。目前,大部分機收管理人員的文化水平都較低,且不具備相應的機械應用和管理綜合知識,致使在進行甘蔗采收時,對收獲機的高效運用缺乏合理性和規范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也直接影響了甘蔗機械化的應用效果,也是導致機收作業水平難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4.4 制糖企業技改有待配套改進。由于砍收的甘蔗必須在24小時內實施壓榨才能確保出糖率高等工藝要求。因此,糖廠必須進一步配套建好為適應甘蔗機收入廠壓榨的入榨槽以及除雜系統等系列技改工程,確保源頭砍運運輸及時,廠部壓榨吞吐暢通,機收環節順暢無阻。
5.1 加強農機與農藝相融合。農機收獲發展的進程表明,農藝和機械化是相互配合和促進的。因此,必須改變目前的甘蔗生產方式。從農藝的角度講,搞好蔗田平整和改造,盡量做到集中連片,統一種植規格,以適應機械化作業的要求。選擇直立、抗倒伏、宿根性能好的甘蔗品種;開行的行距,要盡量滿足120cm的規格,以便適應馬力更足、收獲效率更高的機型;對農機研發而言,則需要開發設計滿足行距變化范圍、割臺及切梢裝置更靈活的農機產品,研發適應小地形、小面積作業的更多機型,滿足機械化作業多層面的要求。
5.2 加大扶持力度。當地農戶、農機合作社應合理利用相關補貼政策來購買中大型甘蔗機械。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落實農機購置補助以及社會化服務試點等工作,讓農戶、農機合作社得到更多的購機福利。
5.3 提高科技創新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甘蔗收獲機械化設備的改革和創新。相關部門可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和多方協作等方式,促進農機企業研制并推廣先進適用、高效率、高質量和高科技含量的甘蔗機械。同時,農機企業還應加強與農戶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更好協調農機與農戶之間的關系,提高機械設備的系統能力,充分將農機與農藝相結合,不斷提升甘蔗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5.4 完善農機服務體系。當地農機管理部門要構建甘蔗生產機械化服務中心,提高農機化服務水平,落實對甘蔗生產全程的社會化服務,如甘蔗機械的維修養護、零配件供應、操作指導和人員培訓等,全面提升用戶對機械的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
5.5 加強企業技改的建設。制糖企業是甘蔗機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各制糖企業要加快壓榨前處理工藝的改造,實施工廠翻板蔗槽、喂蔗臺、壓榨槽等工藝改造以及除雜系統效率的改造提升等。目前均已實施完成工廠翻板蔗槽技改、除雜系統改進等,為加快甘蔗收割機械進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
甘蔗作為扶綏縣重要的農業產業,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針對目前甘蔗收獲機械化發展中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不斷提升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度,推動科技創新水平,不斷優化改良甘蔗收獲機械設備,研發適應性更廣、實用性更強的新機型,完善農機服務體系,制糖企業則須加大自身投入,切實開展適應機械化收獲的系列技改,全面促進甘蔗機械化收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