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平
(山西省長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西 長治 046600)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綠色有機旱作農業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有機旱作農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的新型農業方式。加快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有利于使農業面源污染得到遏制,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食物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我們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就是建立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耕作制度,保持水土,發展綠肥,增施有機肥料,不斷提高土壤肥力,配合一系列抗旱耕作法,以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為目標,保持農業生產過程中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有序狀態,使土地越種越肥,永續高產的農業發展戰略。
長子縣作為我省旱作區域之一,旱地面積占全縣耕地70%以上,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十年九旱,大多數農民靠天吃飯,農業用水日趨缺乏,水資源分布不均;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嚴重制約著旱地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合理利用干旱土地,加強土地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發展旱作農業也是發展我縣農業的客觀需求。
多年來,長子縣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集約高效發展,打造現代農業強縣。培育壯大了一批以浩潤脫水蔬菜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打造了一批以生貴、大地為代表的蔬菜種植示范園區;做大做強了一批以溫氏、新拓、鑫利源等為代表的規模養殖園區。但隨著城鄉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檔次正在加快升級,人們期待更多無污染、安全、優質、富含營養的農產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消費者由量的需求向質的轉變,發展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已成為當務之急,大勢所趨。
近年來,農民收入中種植業占比越來越低,農機作業費用又高,多數農戶不再實施玉米秸稈還田、深松耕等有機旱作農業措施,只進行旋耕,以降低土地耕種成本,致使土壤耕作層變淺、有機質含量相對降低、納雨蓄墑功能差,施肥較淺,焚燒秸稈現象頻發。
2.1.1 旱作農業比重大
全縣耕地面積68.53萬畝,其中玉米51.89萬畝,旱地面積占75%,按現有水資源量與農業用水量和水分利用率計算,要想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在保護耕地數量、擴大復種指數的同時,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2.1.2 全縣水資源總量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
全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m3,嚴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縣人均供水量和畝均供水量兩項指標也處于全國末位。再加上水澆地面積的逐年擴大,使農業用水范圍擴大,但多數水澆地仍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數為0.35左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1.3 旱作農業面積逐年擴大,但部分農戶仍然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規范化、標準化程度較低
不能充分利用節水新技術,節水設施落后,灌溉水利用率較低,遇上旱災90%的旱地沒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我縣農業水分利用率和國家規范要求1.2kg相比,在用水效率上有很大差距。受地形、氣候影響,自然降水利用率較低、仍有20%左右的降水利用空間。
2.2.1 加強旱作農業技術推廣
加強與山西農大合作,建立集人才培養、產品研發、科技咨詢、技術推廣于一體的試驗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科技推廣輻射作用。因地制宜推廣良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有機旱作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水平。通過示范區,將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面進一步擴大到蔬菜等經濟作物上,實現旱作農業技術的綜合利用。此外要以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主線,以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為重點,圍繞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在當地做好設施農業發展和各類間、套,帶的高效種植模式,使各類間作、套種高效模式種植面積逐年穩步發展。
2.2.1.1 大面積推廣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旱作農業集成技術
推廣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實施農水集約增效。包括地膜白菜穴種法、地膜馬鈴薯起壟覆蓋種植法等多種集雨增墑覆蓋模式。因地制宜推廣秸稈全覆蓋技術,顯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及旱地生產能力。全面推廣管灌、噴灌、膜下滴灌及水肥一體化等田間節水灌溉技術。
2.2.1.2 大力推廣機械化深耕深松、機械化旋耕施肥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通過實施機械化深耕深松、機械化旋耕施肥措施,減小水土流失,集蓄天然降水,建設土壤水庫。實施玉米保護性耕作可比傳統性耕作增產80-100kg/畝,水分利用率提高25%。
2.2.1.3 大力推廣機械化整稈直接還田和粉碎還田等機械化旱作農業技術
實施玉米整稈覆蓋技術的地塊可使土壤有機質達到提高,耕地地力提高一個等級。如農民群眾所說“秸稈覆蓋是大旱大增產,小旱小增產,不旱也增產”。對于連續多年實施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165個百分點,土壤容重降低0.38g/cm3,孔隙度提高11.5%。土壤含水量提高2-3個百分點,增產15%左右,可實現培肥地力、玉米豐產的目的。
2.2.1.4 配套推廣以有機肥為主的有機無機相結合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利用我縣歷年來測土配方施肥、土壤肥力動態監測、耕地地力分等定級等工作的數據和資料,完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做好有機無機相結合的配方施肥技術應用,以達到施肥精準的目的。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各種作物的增產幅度可達8%-10%,水分利用率提高0.1-0.3kg/m3。
2.2.2 引進和推廣優質抗旱品種
引進和推廣優質抗旱品種是作物增產的內因,選擇具有抗旱耐旱和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優良品種對于旱作地區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后,應大力引進和推廣適宜我縣本地氣候特征、抗逆性強的抗旱穩產品種,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半干旱地區旱作農業優質高產高效。
2.2.3 大力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
重點抓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循環利用。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雙降”行動,全面推廣實施秸稈機械化整稈還田和粉碎還田、秸稈制作沼氣沼肥還田、秸稈養殖還田等綜合利用工程,配套推廣以有機肥為主的有機無機相結合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促進秸稈有機副產物歸還土壤。同時抓好規模養殖場的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利用,包括工廠化生物有機肥制作、規模化食用菌生產等,以循環利用方式使有機肥源歸還土壤。
2.2.4 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分類指導,統籌實施,持續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好土地整理、肥力提升、農田改造等項目,顯著提升產量與質量,搞好田、林、路、渠系綜合治理,完善節水灌溉設施,搞好土地深耕深松與秸稈還田,顯著提升耕地生產能力。
2.2.5 推進綠色循環發展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綠色產品,堅持以國家、行業標準為基礎,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提升技術,嚴格把控,建立可追溯的品質保障體系,不斷向規模化、標準化邁進。從“拼面積、比產量”向“拼綠色、比質量”轉變,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全面激活市場、要素、主體,健全有機旱作農業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有機旱作農業是傳統與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機融合,我們將始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集聚旱作農業經驗、集成旱作農業模式,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強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按照原料基地化、生產標準化、生態優良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推進建設一批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著力構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綠色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探索長子縣有機旱作農業地區的發展新路,推動長子縣有機旱作農業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逐步走出一條具有長子特色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科技先進、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強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