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鵬
(黑龍江省樺南縣草原站,黑龍江 樺南 154400)
通過對我國當前畜牧業的具體發展進行分析,通過推廣牧草豐產栽培技術的方式,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進行牧草種植的過程當中,能有效地提升牧草的栽培質量以及效率。在進行種植過程中要對牧草品種的選擇和畜禽的品種進行合理搭配,并且能夠有效地適應當前市場的變化和需求,這樣才能促進畜牧養殖經濟效益的提升。本文通過結合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和畜牧管理經驗,歸納和總結了牧草豐產栽培技術,希望為相關的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牧草相對其他農作物是一樣的,也是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和水分,以供其生長。在生長過程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料,并且不受雜草和病蟲害的侵襲,它能有效地保證牧草生長質量優化。通過選擇種植基地的方式,能有效促進牧草生長,為牧草提供良好的肥料,獲得高產的方式與選地有著直接的聯系。在種植過程當中,需要選擇土質疏松、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并且具有一定的水分、條件較好、陽光充足的地塊。
對于牧草的品種選擇,需要跟當地的生態條件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為牧草的產量和品質提供基礎保障,與此同時,牧草栽植工作人員在進行品種選擇的過程當中,同時要結合栽培的目標,針對使用動物的品種進行綜合考量,并且結合實際的栽培過程,對當地的土壤環境、水源情況、自然條件進行分析,通過評判是否與牧草種類的生長條件相符,如果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沖突,為了避免出現水土不服,長勢不良的情況,這類情況不應勉強栽培。
通過結合生物植物學的相關內容,對牧草品種進行選擇。其中牧草種植的品種分為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菊科等品種,通過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水土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栽種,才能有效地實現牧草豐產的可能性,因此對于這一選擇要慎重。比如選擇豆科牧草,一般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木,因此牧草根系會相對粗壯,且根系發達,能夠有效地將空氣中的氮素進行吸收,改善當地的土壤環境。
牧草種子一般是比較小的,因此在整地的過程當中要極為仔細,從而避免種子在出苗的過程當中受到影響。在牧草種植過程當中,可以發現其根系較為發達,能夠向地下延伸的程度較深。因此,在整理過程當中,要對土壤進行深耕,可以達到二三十厘米(鹽土地區除外)。與此同時,要對土壤周圍進行排水系統的設置,特別是在降水量豐富的地區,為了有效地保證雨水能及時的排出,那么要在種植區域開挖一條排水溝,其間隔應該達到五米左右。
播種時期:牧草播種時間一般是在春季,當氣溫達到了15攝氏度時,就可以進行播種,播種時間過早,一旦進入到雨季便會出現爛種。而秋季播種的時候,一般選擇冷季型的牧草,這時種植時間一般在九月份進行,長江下游地區最晚不能遲于十月下旬。
播種方法:在進行牧草播種過程當中,一般選擇條播的方式。通過將牧草的種類及使用目的進行劃分,設置好一定的行距。一般情況下,株高在2米以上的牧草起間距要達到40厘米,株高1.5m左右則可設為25~30cm,若留作種,那么距離要稍微放寬一些。在播種之后進行覆土過程,那么其深度一般控制在2米。一般的牧草種子是進行單播,也可與豆科、禾本科混播,而混播則應采取間行條播方式,才能保證不同種類牧草的長勢良好。
播種量:對于牧草種子的純凈度,發芽率以及大小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這都會影響到播種的質量。一般情況,小粒牧草種子的播種率為為4.5~5kg/hm2,稍大種子為15~30kg/hm2,倘若留作種用,則應減少1/3。
為了有效地提升牧草栽培的質量,需要定期做好相應的除草工作,那么種植人員在開展除草定苗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中耕除草的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有效地對土壤進行松土,提升低溫的效用,也能對牧草幼苗的發育有很大的幫助。與此同時,種植人員在進行除草定苗時,要重視疏苗的作用。比如籽粒莧、苦荬菜等牧草植株在開展疏苗、定苗工作時都應保持15~20cm的間距,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牧草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其他植株的影響,最為常見的是串葉松香草以及紫草等牧草植株。此外除草工作可以選擇除草劑,也可以進行人工除草。選擇除草劑的時候,要結合牧草的種類進行合理的調配。
通過科學合理的對水肥進行控制,能有效地促進牧草豐產。種植人員在進行施肥和灌溉期間,盡量避免用尿素進行播種種肥。主要是由于尿素中含有一些縮二脲,會導致蛋白質凝固,從而容易降低牧草種子的整體發芽率,因此要對其嚴格控制,才能有效地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素。在此之外,種植人員應該對施肥進行合理的把控,比如說豆科牧草就可以在分葉后期以及花蕾期進行追肥作用,而和本科牧草則一般選擇在拔節后期抽穗,前期進行追肥使用,在追肥期間要時刻關注牧草的生長,一旦發現干旱則需要灌溉補水。
在進行牧草栽培過程當中,病蟲害工作的防治也是不容小覷的,具體的防治具有生物防治、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并且對于病蟲害的防治,要始終堅持早發現早治理的原則。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牧草的種類較多,而不同種類的牧草產生的病蟲害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性,通常和本科牧草的病害發生概率較低,比如說養草,蘇丹草等牧草,在整個生長生育期,不需要進行防病滅蟲的工作。然而對于豆科牧草以及葉菜類的牧草則非常容易滋生病蟲害等問題。因此,針對這一類的牧草種植過程當中,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在確認了病蟲害種類之后,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工作。
牧草收割的天數以及具體的間隔,需要根據牧草的生長以及需要飼喂的動物種類數量來確定。一旦收購過早或者收購過晚都會影響整體的牧草收割的質量,這樣非常不利于牧草的再生長,而收購太晚,牧草的品質就下降,難以獲得較高的營養價值,一般而言,豆科牧草是在出花期進行收割,并且留茬3~5厘米,對于禾本科牧草擇在拔節前和出穗期進行收割,留茬的高度保證在5cm左右,如果遇到高大型的牧草出現雜交玉米,雜交高粱等,其留茬的高度應該保持在十厘米左右,并且隨著收割的次數增加,那么留茬的高度也會提升。
總而言之,進行牧草養畜的過程能有效地提升土地的使用率,促進產業鏈的發展和延長,并且能夠有效地改進家禽類的食物結構,通過積極的響應國家飼料養殖的政策推行,從而獲得更好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與我國農業農村部提出的重構新型種植關系相契合,然而,要實現種植養畜效益的最大化,則需要對牧草種植生長管理進行有效的提升,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下,提升我國的牧草種植效率和質量,從而有效地結合種植養畜形式的發展,助推我國畜牧業新模式的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