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傳
(青海省大通縣斜溝鄉林業站,青海 西寧 810100)
1.1 有效保持水土。對于降水量較大與河流徑流量充足的地區,樹木經過長年累月的生長,其根系已經非常發達,發達的根系能夠牢牢抓住土壤,達到貯存水分的目的。土壤中水量豐富、養分充足,就能確保其生產能力,讓自然生態充滿活力。
1.2 治理沙漠化。我國西部地區由于干旱少雨,大量土地呈現沙漠化現象,水分難以保證,肥沃的土壤變得貧瘠。在春季和秋季,由于沒有樹木阻擋,西部地區風沙肆虐,給人們的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通過植樹造林,能夠利用樹木的枝葉抵擋風沙侵蝕,減少漫天飛舞的沙塵帶來的傷害,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除此之外,樹木發達的根系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沙漠化程度。
2.1 造林樹種成活率低。現階段,我國的林業工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造林樹種成活率低的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人們改善環境的首要困難,造林樹種成活率直接影響營造林的成果。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每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壞,各個地區都在大力發展工業,很多工廠排放的有害物質污染了周圍環境,使得周圍植物迅速死亡。這些有害物質為林業工程中的樹木栽種帶來了很大困難,造林樹種在含有有害物質的土壤中很難生存。此外,我國鹽堿地分布范圍廣,大部分樹種都無法在鹽堿地中生存,因而找到適宜在特殊環境中生長的樹種至關重要。
2.2 缺乏科學的林業管理及養護對策。在實際營林過程中,對樹木進行后期管理和養護,對提高綠化工程的施工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現階段中國林業產業雖然意識到了造林重要性,但新苗的管理和養護認識不足,使得苗木不能及時澆灌,成活率低。另外,在造林綠化工程中,由于管理措施不科學,不僅影響到樹木的健康生長,而且影響到整個工程的建設質量,從而影響林業的健康發展。
2.3 營造林技術對其質量的影響。營造林的栽培技術是維護與保持營造林質量的重要基礎與保障。如果技術人員在種植過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種植標準與操作流程進行栽種,則會對苗木生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與損傷,影響苗木整體質量。因此,要加強對營造林維護與種植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培訓,及時更新更換營造林維護設施設備。但從目前我國營造林建設與維護現狀來看,營造林人員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營造林團隊建設與維護工作不相符。再加上種植人員流動性大、維護設施落后、維護程序不規范等問題,使得整個營造林質量嚴重受損。
3.1 尊重自然規律,科學造林。植樹造林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計,完成這一大計,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人工造林時,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了解各種樹木的生長規律,切不可一概而論,否則會降低樹木成活率。
植樹造林時,還應認真分析當地生態環境,選擇成活率高、綠化效果好、最能發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樹木。要根據森林管理經驗,預判樹木發展趨勢,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
植樹造林規劃包括混交樹木品種、樹木間距、土地利用率、光照條件、灌溉條件、除蟲方式、生態共存等內容,應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充分發揮土地的價值。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合理搭配種植樹木品種,讓樹木、花草之間實現優勢互補。應當合理搭配種植帶,使其適應環境、共生共存。
3.2 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樹種
3.2.1 科學選擇樹種。因地制宜栽植樹種可以提高我國植樹造林質量。不同地區對樹木的要求不同,樹木都有其自身適宜的生長區域。各個地區的地質、氣候條件等不同,因而樹種的選擇要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有些樹種適合在溫度比較高的地方存活,有些樹種則適合在寒冷的地方生長;有些樹苗適合在濕度高的地方生長,有些樹苗適合在比較干燥的地區生長。因此,在比較寒冷的地方,要選擇抗寒能力比較強的樹種;在黃土地區,適合栽種抗旱能力比較強的樹種。因地制宜選擇樹種可以有效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從而提高植樹造林的質量。
3.2.2 選擇優質種子和加強養護管理。種子是保證栽植樹苗成活的重要基礎。優質的種子不僅能培育出優質的樹木,還能有效防止各種細菌的侵入,為樹木茁壯生長提供有力保障。播種育苗要注意對水分、光照以及土壤等的合理利用,以培育出優質的樹木。造林人員應選擇根莖葉比較發達、根系完整的樹苗,在種植過程中也要注意對須根的保護,從而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如果在比較干燥的地區進行植樹造林,應選擇培育時間比較長、生長健壯的苗木,以保證樹苗能夠適應惡劣的環境。
3.3 加強營林科學管理力度。建設項目竣工后,對綠化工程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加強服務管理和宣傳,確保國家有關政策的貫徹執行,并成功地發揮其作用和價值,使綠化管理工作達到總體發展目標。同時,督促林業部門完善管理制度,落實責任制,確保及時掌握林木生長情況,進一步提高林木成活率。
3.4 提高營造林人員專業技術水平。首先,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開展林業養護知識、技術水平、專業知識等的學習與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林業素養,為營造林維護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其次,大力引進專業造林人才。通過出臺人才引進政策、獎懲激勵政策等,吸引更多的林業精英,有效構建高素質和實用型的人才團隊。同時,減少出現偷工減料、工作怠懈等問題,采用崗位編制、行業業務交流、技能培訓等措施,不斷推進營造林人才隊伍建設。此外,必要情況下,可通過考核定期評測營造林人員,推動相關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學習精神,從而強化專業能力,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進而保障造林工作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5 精細管理。植樹造林的另一關鍵因素在于土壤質量。改良土壤質量是植樹造林的關鍵環節之一。植樹之前,要對種植土地進行整治。不同土地條件、地理位置下的不同樹種對土壤的要求均不同。對病蟲害高發的土地,需要考慮病蟲害防治。要及時清理受害樹木,保證病蟲害發生率保持在可控范圍內。一些地區實行退耕還林政策,應根據樹木生長情況栽種適合的樹木,保證植樹造林的成功率。
土壤的營養成分、含水量等適合樹苗生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樹苗的成活率。例如當土壤含水量在12%及以上時,樹苗更容易成活;當土壤含水量在12%以下時,樹苗不易成活。想要達到植樹造林的目的,土地管理必須提上議程。土地肥沃能夠保證樹苗健康生長,土壤營養成分與水分得到滿足,才會提高樹苗的成活率。
總結近些年土地管理經驗發現,植樹造林過程中樹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沒有土地管理意識,將樹苗栽種到貧瘠的土壤上,其成活率可想而知。一些地方雖然進行了土地管理,但停留于表面,只進行形式上的土地整理。在實際操作時,雖然管理項目眾多,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土地管理質量差。例如一些地方對貧瘠土地進行土地管理時,僅在植樹前2d薄薄鋪一層優質土壤在貧瘠土壤上,當樹苗成活后必然向下深深扎根,由于深層土壤貧瘠,樹木生長到1/2就難以茁壯生長。這種表面化的管理方式并沒有實際意義。
3.6 加強后期管理和維護工作。在樹木的防護工作中,人們要提高對樹木病蟲害的認識程度,保護好樹木的生長環境。一旦發現病蟲害,應立即進行治理和保護。樹木常見的病害有根腐病、葉斑病、黑斑病、炭疽病、銹病等,主要的蟲病有蚜蟲、線蟲等。林業工作人員應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提高營造林的質量。樹木病蟲害的防治一般采用樹干涂白法,如楊樹、柳樹等栽植完成后應立即涂白,不僅可以預防天牛、吉丁蟲等蛀干害蟲在樹干上產卵,還可以預防腐爛病和潰瘍病,延遲芽的萌動期,避免枝芽受凍害。此外,樹干涂白還可以預防日灼。樹木蟲害的防治也可采用農藥埋施法,即在樹木根部土層挖坑、打孔,施入內吸性較強的顆粒劑,如氧化樂果、呋喃丹顆粒等,樹木根部吸收后輸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葉中,害蟲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方法可防治介殼蟲、蚜蟲、蛀干害蟲等,且不受溫度、降水、樹高等因素的影響,藥效持久。
綜上所述,營造林作為我國一項重大的防護工程,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減少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意義。在營造林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化的規劃與設計,加強對栽培技術及質量管理的重視,強化營造林的運營管理,推動營造林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