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畜牧工作站,新疆 喀什 844000)
受到夏季高溫的影響,每當步入秋季就要做好產蛋雞飼養管理工作,以免產蛋雞受到晝夜溫差大的影響。所以,為給產蛋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充分發揮產蛋雞自身生產性能,就需將環境管理作為重點管理內容。初秋時節,空氣潮濕、悶熱,蛋雞很容易發生腸道疾病;到秋末,晝夜溫差大,蛋雞又很容易受到寒流侵襲,最終引發呼吸道疾病。由此可見,只有為蛋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從最大限度上保障蛋雞身體機能,才可對提高產蛋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蛋雞養殖人員應格外關注體重過小的蛋雞,并將此類型蛋雞單獨飼養,提高飼養水平,使整體雞群的體重達到要求標準。如蛋雞體重過大,就要限制每日進食量,確保整個雞群生長水平的一致性。如蛋雞到了開產期,其體重未達到要求標準,就很難到達產蛋高峰期,甚至會造成產蛋量下降等現象;反之,如蛋雞體重過大,蛋雞自身產蛋性能就會降低,并極有可能出現脂肪肝等癥狀。由此可見,蛋雞體重過大或過小,均會對產蛋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此,蛋雞養殖人員應定期檢測蛋雞體重,合理控制進食量。
其一,適宜蛋雞生存的環境溫度在13-25℃之間,濕度則在50%-70%之內,如溫度和濕度過高過低,均會影響蛋雞產蛋率。由于早秋時節天氣悶熱,降水量相對較多,此時雞舍環境較為潮濕,很容易引發蛋雞呼吸道或腸道疾病,所以,該階段要對雞舍通風換氣,有利于降低雞舍溫度和濕度,散發雞舍內有害氣體。
其二,在通風過程中,雞舍內溫度會有效降低,為保障雞舍前后溫差,就需合理調整風口面積,將所有小窗打開,可緩和風速,但是要避免開窗角度直吹小雞。
其三,蛋雞養殖人員要認真觀察,避免冷風直接吹入雞舍,導致雞群局部受涼,出現拉稀現象。由于早晨雞舍內空氣質量較差,因此,要進行強制通風,通風時間約為8分鐘左右。
首先,要保持雞舍內溫度的合理性,做到適時調整。一般來講,秋季白天外界溫度可高達30℃,夜間溫度可高達18℃,為此,要合理控制雞舍溫差,將雞舍內部溫度控制在18-23℃左右。其次,要想有效降低溫差對蛋雞的影響,就可安裝溫控儀,這可使雞舍內溫度保持穩定性。隨著天氣的逐漸轉涼,要及時調整雞舍溫度,對每個風機開啟恒溫設定,確保夜間溫度的合理性。當白天升溫后,就可自動開啟風機,合理降溫,從最大限度上降低晝夜溫差。最后,由于秋季溫度涼爽,是促進蛋雞發育的最佳時機,而蛋雞養殖人員需格外關注天氣預報,注意冷空氣來臨,加強雞群夜間保溫工作,避免雞群發生應激反應。
合理的飼養密度,對蛋雞后期生長發育有著積極性作用,因此,蛋雞養殖人員應合理利用蛋雞養殖空間。如養殖密度過大,就會嚴重影響雞舍空氣質量,進而抑制蛋雞生長發育,最終導致體重發育偏差大、健康指數下降等問題的發生;如養殖密度過小,既不利于資源的節約,還會增加養殖成本。為此,蛋雞養殖人員要根據雛雞品種、日齡、飼養方法等因素,綜合調整雞舍的飼養密度,一般來講,秋季飼養密度與春冬時節相比,可適當增大。
飼養管理也是尤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蛋雞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產蛋和天氣的影響,進而降低其身體機能。為此,在秋季來臨后,就要適當多添加動物性蛋白質飼料,促使蛋雞身體機能的快速恢復,在日常飼喂過程中,應給予蛋雞易消化優質飼料和維生素,尤其要注重B族維生素的供給。如蛋雞食欲增加,就要盡可能保證飲食充足性,采取“少喂、勤喂”的飼喂原則,每次添食量約占食槽的1/3,盡量讓蛋雞采食干凈,杜絕浪費現象。一般情況下,成年蛋雞每日需飼喂3次左右,每只雞的飼喂量約為120g,蛋雞到了開產后,每只蛋雞每晚應補充50克左右的玉米粒,與此同時,每只雞每周還應補喂沙粒約800g。無論是平養還是籠養,每只雞的槽位都要在10cm左右,在秋季早晨要先供給蛋雞溫水,之后再添加飼料,每只蛋雞每日飲水量要在180ml以上。
清潔的飲水對蛋雞健康生長可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蛋雞養殖人員應確保全天飲水的清潔度,供給蛋雞無污染、健康的水源,水溫在10℃左右為宜。在整個供水時期,需遵循“常換水,不斷水”的原則,此外,還可在平時飲用水中添加些許含氯泡騰片,按照每升飲水4mg的劑量供給,進而達到控制微生物繁殖的目的。
蛋雞在生長過程中離不開光照作用,隨著秋季自然光的縮短,蛋雞養殖人員要合理調整開燈時間,既要滿足蛋雞光照時間,還要確保光照強度的恒定性,從最大限度上降低環境對蛋雞產蛋的影響。一般來講,可在蛋雞產蛋前光照9小時,這可使蛋雞產蛋率增加5%左右;直到蛋雞產蛋后期,就要保持光照的穩定性,光照時間約為16小時;當蛋雞到40周零時,就要適當增加光照亮,每天增加光照量不宜超過30分鐘,光照時間不高于16.5小時。
首先,消毒也是秋季蛋雞日常管理的重點內容之一。由于秋季氣溫偏低,雞舍較為嚴密,既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風量、提高粉塵量;又會促使雞舍內部排泄物發酵,使一些有害氣體不能及時排出,進而為細菌增生提供機會。除此之外,每到秋季,也是各類疾病高發期,為此,蛋雞養殖人員需制定科學合理的衛生管理制度,采取全方位的消毒措施。通常情況下,雞舍消毒時間以中午或下午為宜,在消毒過程中,應確保消毒藥物均勻灑落于地面、飼養工具及雞群上,同時,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藥物,定期更換消毒藥物,確保藥物發揮自身根本作用。
其次,科學合理的衛生防疫工作,可從最大限度上降低雞群染病率,為此,可強化蛋雞生產區域衛生防疫制度,盡可能避免交叉感染現象的發生。非雞舍內部的人員及車輛不可進入生產區,所有進入生產區的車輛均要進行消毒處理,工作人員在進入雞舍前,更換衣服、鞋帽后,經過消毒池方可入內。蛋雞生產區域內的飼養管理人員需做好自身管轄內的衛生消毒工作,一般來講,生產區域和外界環境應每周消毒1次,污染物及排泄物運輸通道要每周消毒2次。不僅如此,還需對飼養工具及其他基礎設施進行全方面消毒,如當地條件允許,還要定期對蛋雞注射雞痘、新城疫等預防性疫苗。
每到秋季,就是調整雞群的最佳季節,此時老雞換羽、新雞開產,而蛋雞養殖人員應有計劃、有組織地做好雞群調整及鑒定工作。蛋雞飼養人員要每日觀察雞群養殖情況,注意蛋雞飲水和采食是否正常,如有異常要查出原因。例如,一部分蛋雞出現拉稀現象,就可能是雞舍內部進入賊風所致,這時蛋雞飼養人員就要及時調整通風口,合理調整蛋雞生活環境,確保雞舍溫度的適宜性。當蛋雞進入產蛋高峰期,就要準備充足的產蛋箱,確保雞蛋產在窩內。為從最大限度上提高養殖效益,養殖人員就可根據蛋雞生理變化情況,格外關注體質弱小、超齡未產蛋、雞冠小而萎縮的雞群,做好留用和淘汰選擇。不僅如此,秋季也是蛋雞問題高發季節,為有效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就要根據當地天氣變化情況和蛋雞生長狀況,進行科學飼養、優質管理,盡可能提高蛋雞生產性能,為蛋雞養殖人員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秋季是產蛋雞飼養管理的關鍵環節,因此,養殖人員除嚴格管理產蛋雞日常生活環境外,還需平衡產蛋雞飼養配方,從最大限度上降低產蛋雞的應激反應,同時,促使產蛋雞恢復身體機能,在降低雞群疾病發生率的基礎上,保障產蛋雞的產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