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山東省泰安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泰安 271000)
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星球,隨著科技水平以及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環境也愈發地重視。對我們而言,我國早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就已將發展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在新形勢下推動環境監測改革放在了重要位置。而在2021年4月13日,“十四五”規劃期間,《“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也被生態環境部審核通過了。可以看到我國對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的方針與任務是會隨著形勢的改變而進行調整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對環境監測進行思考。而21世紀又是一個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世紀,無論哪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推動。本文對新形勢下環境監測科技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討論與思考。
1.1.1 水環境的監測現狀。雖說我國環境監測中水環境的監測是起步比較早的,監測科技的發展水平也是比較前沿的,但還是有不太成熟的地方,比如對地下水環境的監測等等。目前就我國的水環境監測來講,無論是大體的方向還是具體的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實現了數據處理的信息化,設備的國產化,所以,在此,我便不進行贅述了。
1.1.2 大氣環境的監測現狀。我國對大氣環境的監測主要用于分析大氣污染成因以及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我國通過大氣監測獲得的成果很喜人,PM2.5之類的濃度大幅度下降。而且截止2019年底,共一千四百三十六個城市包括三百三十七個地級及以上的城市完成了環境空氣監測點的安裝,而根據“十四五”中有關大氣監控的文件中這個數據將提升到一千八百個。可以相信在未來,通過如此完善的大氣監控網絡,我國的大氣環境一定會得到質的飛躍。有如此信心不僅僅來自于對設備的自信,更來自與國家對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愈來愈嚴。雖然優點與進步很多,但也不可以忽略缺點與不足。雖然前文提到PM2.5濃度大幅度下降,甚至北京都有了清澈的天空,但以臭氧為代表的“二次污染物”卻越來越嚴重。對于此我國也發明了一系列的產品以對應“二次污染物”。
1.1.3 土壤環境的監測現狀。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壤大國,對于土壤環境的監控與管理一直十分嚴格,在“十四五”的規劃中也體現的十分明顯。“十四五”中將現在及未來的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標歸為“責任落實為根本驅動、全面加快發展、增量與存量污染控制并重、重點補齊短板”。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對土壤環境的監控也應從這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但要想進行改革與創新,我們對相關技術的研究就應更加深入與全面。可事實上,我國目前的對土壤監測的研究還不能對土壤環境的監測起到推動的作用。所以要想改變土壤環境監控的現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財力進行相關的研究。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雖然起步晚,但因為我們的重視,我們環境監測技術進步的速度十分快。無論是在水環境、大氣環境或者土壤環境中,我們應對的方案與使用的技術都在不斷根據我國實際的環境在調整與進步。在方案方面,我前文已經大致介紹了最新的“十四五”規劃,就不再重復。而對于技術方面,目前我國已有部分省份與市級城市廣泛運用了生物技術、3S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實現了生態、遙感、生物以及物理等方面的監測與管治。但我國的環境監測還是存在有一定的問題:環境監測技術總體水平不高、使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使用的技術信息化與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等。這些問題還是有待解決的
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其實與我國對環境監測的要求息息相關,所以要想明白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就要先明白環境監測的發展趨勢。而根據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文件與我國環境現狀,我國的環境監測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實現改革。
2.1.1 增強環境監測的整體性。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有關部門進行輔助協調,相關企業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全社會都積極參與對環境的監控,并且由公眾進行監督。同時讓主要責任部門積極履行自身的職能,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優勢,統籌協調推進監測站網銜接布局、技術方法集成統一、數據信息互聯共享。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壓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有序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監測服務。
2.1.2 提高環境監測的系統性。堅持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進行治理,并將其重點放在“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的上面,統籌推進對環境質量、生態質量以及污染源的監測。重點完善環境質量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案,加快形成對天空與土地生態質量進行一體化監測的能力,全國上下全面支持對環境的監管。
2.1.3 提升環境監測的協同性。根據國家下達的要求,圍繞著“減污降碳”的總要求,進行研究碳監測并且盡快建立起碳監測的評估體系,同時結合常規的監測網絡進行統籌布局。不能因為時間緊就隨意來,要始終保持著精準和科學地治理污染,加快推進對揮發性有機物、地下水以及水生態調查的監測預警和新污染物監測試點示范。對于重要的水域,比如,長江、黃河地區,要提升區域一體化監測能力,以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
對前文提到的環境監測技術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我國環境監測技術還不夠信息化以及智能化,下面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2.2.1 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提高。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國面積廣闊,科技發展水平相差過大,有些地區已經可以進行全城市的環境監測,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很高,而對于一些城市僅僅是監測一塊區域就已耗盡所有的資源與設備。所以,對于那些發展較慢的城市國家可以給予財力與人力的支持,比如,放寬對那些城市的環境監測的政策,或者,派遣相關優秀的人才到那些城市進行教導以推動那些地方的技術發展。但那些城市出現發展慢的原因也不一定相同,有可能是地理位置不夠優越,有可能是當地政府對環境監控的不重視等等。所以,對待不同的地區要進行不同的考查,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因為是要實現全國環境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所以一個城市都不能漏,這也就將難度大大提高。要想盡快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環境監控,可以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環境監控平臺,先讓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內的城市建立起平臺,再區域與區域相連,以實現共享環境數據,這將大大提高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信息化與智能化。
2.2.2 人員素質的提升。因為很多的環境監測設備都很復雜很專業,需要專業人士來進行操作的,但能熟練掌握操作規則的人又不是很多,而僅依靠城市有關部門的培養又耗費大量精力,這就導致了使用設備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但想解決這個問題又只能依靠專業的人才,所以,國家以及當地政府要大力培養這類人才。國家加大投入對人員培養的財力,當地政府也就能有更多的資源進行培養。
2.2.3 創新能力的提升。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但這項能力的提升不是說說就可以的做到的。只用深刻了解環境監測技術才可能有對其進行創新的能力。同時只有不斷地試錯,不斷地交流,才會有靈感出現。可試錯都需要成本,所以加大財力的投入是不可也避免的。而交流可以是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與國外的國家或者地區進行交流。
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事物產生,環境和人都在改變,只有隨時了解時代的變化,才能跟上大家的腳步。從幾乎所有的環境監控技術都要求全天時的可以看出,環境監控對于對時間追逐的速度就更加嚴格了。雖然前路很辛苦,但我們不能放棄。如果我們放棄提升對環境監測技術的提升,我們會錯過很多的信息,會有許多科研無法得到結果。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放棄了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監測,會有許多只謀求自身利益的人對我們的環境進行大肆地掠奪。總之,環境監測是一項很重要,也很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按照“十四五”中國家的下達的任務與要求,不斷前進,努力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環境監測技術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提高環境監測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對于各項技術合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