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瑛
(東鄉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100)
農業種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初步制定種子產業的發展規劃、組織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管理、監管種子的生產經營與質量檢測、對種子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及時收集分析種子相關的產業分析等。農業種子管理作為農作物良種繁育的基本與農業增產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進程。想要積極促進國家產業經濟發展,需要技術人員從基礎抓起嚴格要求種子管理工作的監控力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提倡農業管理者以保護、合理利用種質資源為前提,規范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和管理行為、保護植物新品種權、提高種子質量推動種子產業化,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種子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種子質量、農作物產量、農產品的生產,因此想要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就應明確農業種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進而在破解制約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矛盾障礙的同時實現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轉型與升級。多數農業經營管理者依然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管理理念,對種子管理工作的重視微乎其微,管理者認為選種優良、培育環境、防蟲驅害才是保護農作物的關鍵。長此以往,不僅沒有實現農業的與時俱進、與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轉變脫軌,還形成了不自知的錯誤的管理體系,出現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區別于傳統的農業管理理念,現階段農業管理人員應投入種子管理的工作中,避免在農作物生產的過程中出現質量損壞的問題。
種子管理工作實質性分為以下幾點:良種的選種、種子質量的檢驗;農作物新品種區域的試驗;以及與作物種子管理方面的技術、輔助、服務相關的工作實施。管理人員應對此進行嚴格化的監控,進而保證農作物的生產質量、加強管理體系的建立、普及種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識。
農業的產業化是現階段國家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模式,也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然而,隨著農業種子管理工作出現的問題逐漸增多,農業市場的管理機制也停滯不前。受地域、經濟、知識的限制,致使多數農村種植戶學習不到新型技術、對管理機制的理解不清晰、農作物產量堆積越來越嚴重。由此可見,農業市場管理機制的落后帶來的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層管理制度的監測、適時地對其進行文化教育的培養、實地勘察了解不同地區種植戶的實際生活情況。在實察民情后及時向上級領導反映說明,貫穿落實相關的糧食補貼政策與農業扶持政策,逐步改善農業市場管理的“不統一”,以完善農業市場的管理機制,減輕農村基層的經濟負擔拓展農業市場的發展趨勢。
盡管農業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在進步創新,農業種子管理工作的不重視卻也成為了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農業市場的進步促使越來越多廠商開始研發培養新型種子,種子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相伴隨的種子的質量、存在的問題、以及圖利的漏網之魚紛紛出現。然而,現階段政府對種子管理的意識并不深刻,無法理解到其中的影響力度,導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此以往下去,種子的質量將無法得以保障控制,種子管理的缺乏也會給種子販賣市場帶來混亂與波動,進而使種子市場狀態失衡。這種情況下用心研發種子的廠商不僅會失望,還會面臨著產業銷售受阻的打擊。而這一切問題的出現則源自政府本身對種子管理監測的不重視,要求的不嚴格;如若不能減輕疏漏,長期不得以解決的問題化市場會給農業發展帶來巨大的風險。
近年來,種子管理問題間接影響著一些假冒授權品種、生產銷售假劣種子、非法進行種子的市場營銷等貪財圖利,擾亂種子市場的惡意商戶頻頻出現。政府應加大重視嚴苛監管種子市場,給予監管種子的技術人員相應的執法權限,讓監管人員與種子市場都能夠得到保障。在完善種子管理機制的同時,可以推崇進行種子執法工作,實時實地的提出相關執法政策、培養相關的執法部門,進而幫助監管種子的技術人員在種子管理與農業種子市場中有法可依,規避了非法商戶擾亂種子市場惡意營銷的出現。例如:政府部門可制定相關執法監督,賦予以技術人員與監管人員執法權力,一同對種子市場進行抽查檢查、落實具體到種子的選取情況對種子進行取樣檢驗以確保種子質量的合格。
加強種子管理市場的完善,首先應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相關條例來規范調整種子管理的制度。切實地按照種子標簽、使用說明、制作要求、監督管理的政策規定來檢測種子,保證種子質量合格的同時規范了市場標準,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市場發展的進步。其次,應有針對性的對種子管理采取安排強化的保障措施,例如:政府部門應鼓勵支持種子管理工作,對相關人員進行的種子質量檢測、品種試驗、新品種研發等工作進行適當合理的體恤輔助,盡可能的滿足技術人員對種子管理的設備需求,加大人才的培養管理,在經費支出上予以理解減低要求配合相關人員的工作需求。有了政府部門的保障,監測管理人員對種子管理也將越來越重視,確保種子管理工作順利展開的同時,有望研發出越來越多優質的品種,進而減少種植戶的損失與生活負擔。
在相關部門單位及相關監測管理人員開展種子管理工作時,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是為了加強種子工作的管理,維護種子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保證種子質量、促進農業、林業的發展而制定的條例。種子作為優良農作物產生的原料、農業發展的核心基礎,其本身的質量與效果都影響著農業市場發展變化。因此,監測管理人員要加大種子管理工作的監測力度,從良種的選育、鑒定、繁殖;再到種子的檢疫、銷售、推廣逐一把關,以確保種子的質量減少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降低農產品市場營銷的風險。培養技術人員的種子管理能力,設置相關的專家講座普及豐富知識的同時,鼓勵監測管理人員多跟隨上級領導參與實踐活動,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影響下農業發展進步的水平差異;積累經驗的同時,研究討論監測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加大種子管理工作的監測力度的同時,完善農業種子管理的工作體系。
目前種子管理工作并沒有完善建立好制度體系,相關技術人員的缺失、相關技術研發的不集中、相關部門的管理方式不正確都需要被改善。因此,加強種子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也成為了解決種子管理工作問題的策略之一,針對不同的管理環節需要有不同階級的管理人員來明確不同的管理制度。針對種子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應滿足以下幾點:針對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以落實種子管理理念與市場調查分析為基礎教學,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嚴格要求管理人員,對其知識的掌控、實踐的操作研究能力進行定期的考試抽查,鑒定知識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育規劃的同時幫助管理人員加深了基礎的鞏固;根據相關政策組織開展實踐體驗與教學活動,幫助管理人員明確種子管理工作的深刻意義,及其對國家農業發展進步的重要影響。并且管理人員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學會應對突發情況的發生,積累工作經驗提升日后的工作效率;開展管理人員間的合作交流活動,讓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都能參與到種子管理工作的研究交流中,一方面,給予了基層管理人員學習探討的機會;另一方面,對人才的引進培養有著莫大的幫助,在互相學習中加強管理能力,豐富自身的管理理念,拓展新型技術的掌控能力,實現在互幫互助中共同發展進步的思想政策。
色諾芬說過:“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與保姆,因為農業發展繁榮的時候,其他的一切技藝也都興旺。”隨著農業技術與經濟的發展進步,國家的經濟水平及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也在其影響中都得到了提升,對農產品的質量生產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農業種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當下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及其重視整改的重點,只有研究出有針對性效果的改進策略與種子管理工作機制的完善,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