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曦東
(吉首市自然資源局,湖南 吉首 416000)
石漠化的主要問題就在于生態,為其提供系統化的石漠化治理,已經成為當下治理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進一步推動我國石漠化地區的林業發展,在石漠化系統防治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區域推行生態環境發展極為關鍵的項目之一,對于提升我國林草植被覆蓋面積,強化巖溶生生態儲存水源、維持水土、優化空氣、改善土壤,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
吉首市處在湖南省西部邊陲,2011年湖南省第二次石漠化監測,查明吉首市巖溶土地面積為96037.1公頃,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90.43%。在巖溶地區土地面積中,石漠化土地面積23977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34625.6公頃,非石漠化土地面積3734.5公頃;2017年通過第三次全面監測,共查明吉首市監測區域總面積為94010.86公頃,巖溶土地面積94010.86公頃,石漠化面積23380.29公頃,潛在石漠化28791.6公頃,石漠化發生率24.87%。石漠化土地呈塊狀分布,規律為中、西部多,東部少,中、西部地區主要分布在矮寨、馬頸坳、寨陽、乾州街道辦事處4個鄉鎮。
在2012年,吉首市被納入我國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項目治理的重點縣之一,2012-2015年項目建設任務分布在新溪河、灣溪河、峽峒河、偏沙河小流域,項目總投資2780.76萬元,其中林業項目投資為1588.3萬元,林業占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投資份額的57.12%。累計完成工程總任務量3029.1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17.4公頃,封山育林2806.4公頃,人工種草5.3公頃。其他工程(退耕還林、“八百里綠色行動”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00公頃,其中生態林200公頃,經濟林200公頃。通過工程的實施,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得到了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在生態效益方面, 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通過采取植被恢復措施,使治理區內3029.1公頃的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小流域內石漠化土地治理率達100%。在社會與經濟效益方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生態狀況,實現“生態富民”。
植被管護即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當下巖溶森林植被提供保護的合理路徑,針對巖溶區域潛在石漠化土地中的林分情況佳、生態水平高的林地、疏林地等予以植被管控,不允許出現不良的破壞活動,防治火災以及森林病蟲害問題,遏制石漠化向更大范圍進行擴張。建設內容通常就涵括設置宣傳指示牌,編制管護舉措、監督管護技改及人員。
封山育林育草就是指充分地應用巖溶生態機制的修復力,再加上一系列的人工措施,推動林草植被漸漸恢復,由此進一步提升生物多元性,優化巖溶地區自然環境的一項關鍵營林形式。建設內容通常涵括落實封育范疇、設置封育指示牌、構建封育管護單位以及分配管護工作者;科學明確全封、半封、輪封等封育形式;編制并推行以封為主,封育綜合的封育活動,幫助喬灌植被能夠被漸漸地恢復;對疏林予以補植處理,而對密林提供撫育間伐處理,如此一來就能夠大幅度地提升林草植被的修復水平。
依據各個生態地區條件,綜合地理、土壤、氣候以及技術方面的條件,遵循生態規律,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著重在輕、中度石漠化區域上改善生態林,針對那些具有嚴重陡坡的耕地區域,林業人員要根據土地規劃方案,有條不紊地推行退耕還林還草,促成區域產業結構地升級改造。
靈活地調動巖溶地貌以及生物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綜合當地的習俗文化,大力推行當地的生態旅游業,優化區域自然環境,減少當地居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升級農村區域的產業架構,而國家也應該在政策方針、資金投入等方面提供相應地支持。著力發展以巖溶景觀為前提的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為主體的旅游產業。
全面地應用當下所擁有的研究基礎以及技術設施,積極地將科技工作融合在工程建設的各個流程之中,重視先進技術的普及應用,示范園區構建,進一步強化技術培訓的力度,優化效益監測機制建設,確保我國林業生態治理工作地穩步開展。具體來說,首先,林業人員要大力推廣科技技術,構建專業化的林業科技示范區。強化在困難立地基礎上的營造林工藝、巖溶適生樹種篩選、巖溶區域種苗培養、林草植被恢復工藝、生態經濟型植被研發應用、林業有害生物治理等工藝手段上的探討,重點應用實用性高的技術手段,提升林業生態防治的技術水平。在試點過程中,還應該綜合當下治理典型,構建起一系列有關林業科技展現的重點園區,采用示范的方式,進一步推動我國治理模式以及技術地推廣運用。其次,還應該積極構建效益監測機制。采取多元化的監測工藝方法以及設施,搭建起全方位的項目防治效益監測機制,合理地分析及評估林業生態治理項目踐行的成效,科學評估各區域項目目標實現的狀況,實時化地監督及推動林業項目管理。
在治理石漠化問題的過程中,務必要秉持“保護優先,長期治理”的基本原則,石漠化治理計劃的準則即優先考量生態不穩定、水土流失問題嚴峻的地區,因地制宜,而且還應該兼顧人口密度大、水源稀缺、土壤肥力較低的區域,積極地推行生物舉措、項目舉措以及其它舉措相綜合的基本模式。之所以要開展治理工作,這主要是因為要有效地維護當下耕地,擴展森林植被覆蓋的規模,減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全面地發揮自然生態機制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具體來說:
首先,重視積極引導,細分責任。相關負責人要把石漠化防治歸屬至地方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當作政府重要的政務內容。同時還要積極踐行政府負總責,構建完備的各級行政領導任期目標責任機制,簽署專門的責任狀,同時將之當作各級地方行政領導政績評估的核心內容。
其次,進一步強化法制,增強保護。在防治石漠化問題的過程中,還應該從根源切入,積極秉持預防為主、合理治理的基本準則。要進一步強化法制建設,提升執法的實際力度,從而避免出現更大范圍的石漠化土地。
第三,設立當地專項,系統治理。各個地區必須加大力度,爭取到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分配專門的資金,開啟石漠化防治專項項目。要在維護好當下植被的前提之下,積極進行造林種草,強化基本農田以及配套小型水利工程地構建,大力推行農村能源,優化農村人畜飲水基礎,同時還要對那些缺少優質生存條件的區域,采取專門的生態移民等舉措,高效地防治石漠化問題。
第四,注重科技支撐。要想高效處理石漠化問題,此時就要積極地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根據防治的基本需要,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工作。比如說,大力推行新型化技術工藝,組織全方位的科技訓練,尤其是要增強基層科技人員及農民的訓練力度,從而讓人們充分地掌握有關治理石漠化問題的技能,提升治理人員的業務能力。
第五,進一步增設當地后期效益監測費用,優化監測機制,踐行動態監測。考慮到治理石漠化問題的繁瑣復雜性,此時就要以前次監測以及本次第三次監測為前提,強化石漠化監測機制建設力度,積極推行以五年為一周期的監測機制,按時監測,實時地掌握石漠化形式以及動態變化態勢,在第一時間內為防治工作進程以及效果作出合理化評估。
綜上所述,石漠化治理工程作為一個涉及環節多的重要項目,其復雜程度較高,而石漠化現象始終是當下我國生態環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難題之一,之所以會產生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人為因素,有違自然生態規律的人為活動造成林草植被被大量損壞,導致水土流失問題加劇,使得大量的基巖裸露在外,土地漸漸退化,如此一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區域社會經濟的長遠化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建構。針對這一現象,此時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就在于盡快恢復巖溶區域林草植被的覆蓋面積,而林業建設已經成為改善巖溶生態系統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