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霞 覃培松 吳 峰 鐘欽 王金漂 盧少蓮 楊林靜
(1.廣西南寧市蠶業站,廣西 南寧 53000;2.廣西南寧市橫縣農業科教站,廣西 南寧 530300;3.廣西南寧市橫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南寧 530300;4.廣西南寧市橫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南寧 530300;5.廣西南寧市橫縣植物保護站,廣西 南寧 530300)
1.1 橫縣農業情況
橫縣縣域面積3464平方公里。轄16個鎮1個鄉,276個村委、32個社區。2019年末,全縣人口127.82萬人,其中鄉(鎮)人口115.77萬人。鄉(鎮)村勞動力資源71.14萬人,占鄉(鎮)人口的61.4%,鄉(鎮)從業人員66.53萬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48.06萬人(含季節性外出務工人員)。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35萬人,約占農村勞動力資源71.14萬人的49.2%,約占鄉(鎮)從業人員66.53萬人的52.6%,這部分人員大部分為青壯年勞動力,從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大部分是老齡勞動力,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更是以老齡為主。
1.2 耕地撂荒情況
但受到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相對較低、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橫縣也存在部分耕地撂荒的現象發生,尤其是上半年水田撂荒的情況較為嚴重,據初步統計,橫縣每年撂荒面積達到5-8萬畝次,連續兩年沒有耕種的耕地32298畝,其中旱地撂荒4856.5畝,水田撂荒27451.5畝(如下表統計)。特別是水田較大面積撂荒,占橫縣水田面積的3.7%,實際撂荒面積可能更大,影響了橫縣農業生產發展,特別糧食生產發展,對糧食安全供給存在一定穩患。
1.3 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以橫州鎮蒙村種糧大戶蒙世儉種植水稻為例,正常年份平均產量400公斤,收入1100元,除去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支出,再加上請人犁田、栽秧、病蟲害防治、收割、運輸、烘干等費用,每畝每造純收入200—300元,這個還是正常年份的收入,如果遇到洪澇災害或病蟲害大暴發造成嚴重減產,種植水稻不但沒有效益,甚至還要虧本,西南鄉鎮的山谷地、瘠薄地、邊遠零星地更是無人愿意耕種。農業的比較效益差,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1.4 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外出。由于“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和農產品價格多年持續走低等原因,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基本為“九九、三八”式勞力結構,留存勞動力老弱現象突出,一方面造成農業生產用工緊張,農忙時節聘請勞動力困難,且價格大幅提高。據調查,農村請一個勞動力一天的花費平均在120元左右。由于勞動力不足,農戶出現粗放式耕作現象,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1.5 糧食生產與其他農事沖突,造成早稻大面積撂荒。橫縣橫州、校椅、那陽、云表等鄉鎮的農戶都種植有茉莉花,因茉莉花的效益遠比水稻種植效益高,很多農戶上半年忙于管理茉莉花,對早稻種植的積極性不高,造成早稻種植面積比較少。
2.1 對農業從業人員生產經營情況的初步分析
以2019年全縣的數據分析,從事種植業生產33.6萬人,全年種植面積260.53萬畝,全縣種植業總產值828490萬元,平均畝產值3180元,人均種植面積7.75畝,人均產生產值24657元。除去生產和生活成本,現階段屬于溫飽水平,達不到小康水平。這僅是從統計數據分析,實際上更多老齡農民年種植面積遠達不到7.75畝,由于年紀大,能力和精力大不如前,種植水平較低,大部分在家務農老齡農民的收入水平可想而知。
2.2 對務工人員狀況初步分析
目前橫縣農民外出務工大部分是出賣勞動力居多。入廠務工不需或需投入較少,建筑、裝修等務工僅需租房費用,或購買手工工具,投入也不大,每天收入200-300元甚至更多,反而在家務農投入較大,不僅要面對洪澇、干旱、病蟲等災害,及市場價格等因素,風險較大。人均耕地不足,沒有更多的土地耕種,通過土地流轉承包土地,需要付出租金開支,以橫縣耕地承包價格平均在1000元/畝,在種植風險、種植耕地不足和種植投資收益低等因素作用下,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也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橫縣是農業大縣同時也是勞動力輸出大縣。據電話咨詢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其認為外出務工收入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超過一半。
筆者調查了多個村委的勞動力情況印證了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從事種植業以老齡勞動力為主的事實。橫州鎮蒙村村委支書反映,蒙村有人口5420人,有勞動力3200人,約有1000人在縣城務工,約800人外出務工,從事種植業約1000人,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中老齡勞動力,上半年水田大部分撂荒,下半年水田種植水稻,季節性拋荒更為明顯。六景鎮隴西村干梁飛反映,隴西村人口3250人,勞動力1400人,有1000人外出務工,是村中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有400人在家務農,這400人中大部分也是因年齡老化外出務工無門,才回村務農的。馬嶺清泉村干雷偉反映,清泉村有人口1500人,有勞動力880人,外出務工400人大部分是青壯年,有480人在村中務農,其中有部分人在有房屋建筑和房屋裝修工作需工時,還是脫離農活去務工,從事種植業的始終是老齡勞動力為主。種植業發達的校椅鎮橋村委約5000人,外出務工占30%多,亦是青壯年為主,留在村中務農的農民因耕地不足亦多到周邊鄉鎮村屯或外地承包土地種植瓜果蔬菜,這也意味著周邊鄉鎮村屯的農民在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給別人種植后也只有外出務工。
對耕地撂荒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思考,一方面有積極影響:第一,耕地撂荒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是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農民撂荒耕地是由于能尋找到比種地更容易增加收入的工作,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客觀上又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非農化,加快城鎮化。
另一方面,耕地撂荒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覷,如不及時解決將會造成其他一些不堪設想的社會問題:第一,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口數量是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然而人均耕地面積卻不到世界平均耕地面積的一半,人地矛盾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目前的耕地拋荒現狀還不至于導致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但對于耕地撂荒現象并不能熟視無睹,放任自流。第二,農村的勞動力拋下耕地,到城市打工生活,造成城市人口過度密集,而農村卻出現“空心村”,并且農村老齡化問題嚴重,老弱病殘無人扶養,“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嚴重,同時也使作為第一產業的生產力水平難以提高。第三,耕地撂荒使得耕地質量下降,耕地在一段時間內不種植作物會導致土壤硬化,土地的營養成分流失,土壤性質發生變化,農田耕作能力降低,可能由良田變為不可耕種的土地,而耕地復墾十分艱難,成本很高。
4.1 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的種地熱情。要全面落實惠農政策措施,大幅度補貼種植業,確保各項補貼資金不折不扣發放到種植農戶手中,做到“多種多補、少種少補,誰種補誰”,撂荒農戶決不允許享受各種種糧補貼。確保農民種植效益,在家務農勝于外出務工,青壯年自然回流農村發展,振興鄉村自然水到渠成。
4.2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種植產業鏈。橫縣農產品加工業已有一定規模,茉莉花茶產業、甜玉米產業等產業聞名全國,成就了橫縣在全區、全國的農業知名地位,但還需加強,進一步促進種植業“接二連三”發展,反過來促進種植業發展,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4.3 有關部門促進“村規民約”制定要進一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要鼓勵推廣現有經驗,探索新的辦法,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開展土地流轉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另外,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的政策,確保土地流轉后能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