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王春燕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轉變高校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與管理機制,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與新時代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1]。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學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高等學校的根本標準——就是立德樹人的成效。因此,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高校“三全育人”的創新性發展,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三全育人”模式,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要求,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實現高校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高校后勤是高校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經營、管理、服務的職能,承載著“三服務、兩育人”和育人環境建構使命[2]。如果說高校課堂教育是顯性育人功能的表現,那么后勤的管理與服務育人就是隱性育人功能的體現,更是顯性育人功能的補充,在學校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后勤系統作為高校組織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在“三全育人”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后勤工作必須發揮好育人職能。
“三全育人”主要包括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三個方面的內容[3]。“三全育人”以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為基礎,包含知識、文化、道德、心理、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教育,是一種系統的教育理念。這個理念從教學、管理、服務等多角度不斷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思想素質,促進高校健康、和諧發展[4]。高校后勤在“三全育人”體系中承載著“服務育人”的主要功能,兼有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等功能。
全員育人,是強調施教者的范圍問題,指每一社會成員都是育人的參與者,都要有相應的責任感。成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聯結,加入育人的全過程。高校以強大的全員力量,推進育人工作全面、系統地運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推進學校健康和諧發展。
高校的育人隊伍,不僅包括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課教師,而且包括專業課教師、黨政管理干部、教輔人員及后勤管理服務人員,隨著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大力推進,參與高校后勤服務工作的社會企業及個人也成為了高校后勤育人隊伍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人們對高校德意普及性的認識,高校整個育人隊伍中人人都要有育人意識,都應立足本職工作,與其他育人主體交叉合作,相互配合,形成分工合作、協調有效的育人團隊。
全程育人是從時間維度提出的育人要求,強調育人工作必須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全過程。從大學生入學到畢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學校都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不遺漏,促進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整體建設。
全程育人,強調高校在育人工作中應根據大學生的階段特點及心理變化,全程設計、全程跟蹤、全程干預,進行不同階段的思想教育工作,以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的大學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時間維度是構建大學生德育體系的一條主線。高校后勤工作覆蓋了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參與了學生身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高校后勤工作者在學生大學生涯的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朋友又是長輩,既是服務者又是管理者,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密切參與著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其服務育人的功能滲透在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
全方位育人是從空間維度提出的育人要求,強調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從全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不管是教學、管理還是服務,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環節都要相互聯結,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之中,力求全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設。
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治安、衛生、餐飲、物業、基建、水電、商超、快遞等,在高校課外育人、社會育人領域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后勤服務管理工作過程中涉及的領域優勢,搭建一個廣泛的學習、交流、互動平臺,與其他領域的育人工作形成一個動態的平衡和良性的循環,在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發展的育人工作中可有效發揮后勤服務育人的功能。
許多高校師生對“三全育人”理念不夠了解,影響了高校后勤育人功能的發揮。許多師生認為高校育人是專職教師的事情,而把后勤單位作為服務于師生的社會實體單位,不作為學校的一部分,尤其是高校后勤社會化進程中,過多強調后勤工作的服務功能,忽略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務的育人作用。因此這種消費者、服務者角色的定位使得后勤服務部門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管理權力自然受限,對學生進行育人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勤育人是一項潛在的工作,對成果沒法測量,部分高校領導看重高校后勤的保障和服務職能,不夠重視高校后勤在對學生思想教育、養成教育和環境教育等方面的育人職能;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學校重視解決后勤資源“瓶頸”問題,不重視育人方面的要求,“三全育人”的思想未真正落到實處,在政策制定和經費投入方面沒有考慮到后勤育人的需要,再加之高校對后勤的育人考核體系及評價體系不健全,在管理服務與育人的標準和規范方面缺乏監督,使得高校后勤育人呈現邊緣化傾向。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進入高校的部分企業對高校的教育屬性和教育規律認識不夠,對高校后勤管理服務的特殊性認識不夠,缺乏育人的意識和能力,育人成效不明顯,再加之后勤員工呈現出學歷技能水平低、年齡偏大、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因此參與學校的育人工作顯得力不從心,同時,由于后勤員工缺乏系統規范的培訓,在工作中僅限于忙于自己的業務工作,參與后勤育人的意識不足,熱情不夠,主動性差,不能正確理解、深刻領會育人的目的和意義,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所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
在高校教育中,既要重視后勤的保障和服務功能,又要充分發揮后勤育人功能的補充作用,強化后勤育人功能。高校要重視后勤對學生的影響力,后勤工作與學校師生員工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息息相關,尤其是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無法脫離后勤部門的管理與服務,高校后勤服務工作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全過程,高校后勤部門的工作在學生的思想、品格和能力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師生應與后勤部門形成育人合力。“三全育人”在強調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同時也強調服務育人,服務育人要求高校后勤服務部門堅持高效、便利、健康、安全的理念,在餐飲醫療、基礎設施維修、安全問題等方面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手冊,劃分崗位職責,照章辦事,簡化辦理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服務質量,通過專業的技能、熱情的態度將育人工作外化于行動中。
高校后勤工作涉及領域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勤工作人員涉及的行業面廣,層次眾多,包含各行業基層技術人員、一線服務人員及各層管理人員,挖掘不同領域中的育人因素,整合不同社會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載體的育人方式,并緊緊圍繞“以德育人”這一中心,從制度建設、科學實踐、總結建立長效機制等各個流程入手,方能更好地實踐和發揮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功能。為此,高校后勤工作需以提升服務水平、服務學生主體、強化安全意識、構建服務育人體系為主線建立完善后勤服務管理的各項制度,激勵后勤員工要提升個人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加強學習培訓,提升服務意識,形成一支服務好、作風優、業務強的后勤隊伍。這樣的后勤隊伍才能在工作中了解同學們的特點,在做好服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和管理,通過主動服務,建立在服務中育人的良好后勤育人機制。高校后勤員工既是服務于廣大學生的服務者,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者,后勤員工通過嚴格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守良好的后勤秩序,通過以科學的規范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實際服務中感受后勤的魅力,達到育人效果。
后勤服務非常繁雜,服務和師生的需求始終存在差距,因此建立后勤和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非常有必要。讓師生參與后勤管理和建設,定期召開師生參加的后勤交流會,設立意見箱等聽取學生的意見,讓更多的師生了解后勤,走進后勤。后勤要主動將國家和學校的政策宣傳給廣大師生,對師生反映的問題及時和師生溝通,對于一些不能解決的特殊問題,要主動積極地和廣大師生說明情況,爭取廣大師生的理解;對于一些確實存在的問題,后勤要積極整改,讓學生能感受后勤的溫暖,增強他們的信任感和歸屬感,這樣后勤與學生就能形成良性互動,同時也能促進后勤在提高服務水平中增強育人效果。
“三全育人”機制的構建過程中,高校在全面系統地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要統籌規劃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多方面的建設。在教學、管理方面推進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后勤服務管理工作,促進后勤服務的創新建設,充分發揮后勤“服務育人”的功能,多渠道、多層次提升“三全育人”機制構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