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振
(棗莊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棗莊 277800)
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以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服務鄉村振興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目標,以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為主線,以開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為抓手,聚焦主要糧食作物,緊盯耕整地、播種、收獲、高效植保、秸稈處理、糧食烘干六大環節,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帶動作用,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及裝備,培育壯大農機合作社市場主體,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全面提升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為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加快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棗莊市農機合作社建設發軔于2008年。當年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市、區(市)農機部門認真貫徹實施,積極探索培育農機合作社。農機合作社達到416家,全市農機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從無序到有序發展、從不規范到逐步規范,農機合作社建設取到顯著成績,服務規模不斷擴大,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從棗莊市創辦農機合作社類型看,主要有農機大戶聯合型、能人帶動型、鄉村集體作業組織改制型、龍頭企業領辦型等四種形式。從合作方式上主要以勞動合作型為主。從目前運行情況來看,“勞動資本合作型”合作社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經營活力,因為他們的合作社理事長本身多年從事農機作業,精通農機使用和維修技術,有一定的市場經營管理經驗,并且有較為固定的作業市場,可保證合作社的持續發展。
全市農機合作社平均每社44人,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從業人員7千多人。合作社資產總額50 185.3萬元。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4 220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 117臺,聯合收割機3 489臺,其它配套農具7 000余臺,農機總值達到42 436.4萬元。
隨著農機合作社的不斷發展,注重引導合作社從單一的勞動合作型,逐步向勞動資本型轉變。積極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基層農機站和鄉村能人、工商業主利用機具入股、技術入股、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多種方式組建農機合作社。
棗莊市農機合作社從農機作業為主的單一服務模式,逐步轉向土地托管半托管、土地流轉、農機維修及農機、配件、農資生產資料經營等方面。現合作社入社經營土地2.67萬hm2,其中托管土地1.33萬hm2,承包土地0.33萬hm2,流轉土地0.33萬hm2。
各級根據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要求,不斷加強業務指導,規范內部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了一批守法經營、規范運作的農機合作社,達到標準的合作社占總數近30%;先后被評為部級農機示范社5家,省級農機示范社6家、省級農民示范社1家,市級示范社23家;承擔省級農機規模化作業推進項目有24家。
近年來,各級農機部門想方設法,爭取政策,強化措施,有力推進了農機合作社發展步伐。
針對制約農機合作社發展用地、資金等“瓶頸”問題,通過積極爭取,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機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的文件,在破解用地、規劃、扶持、信貸等制約農機合作社發展“瓶頸”方面加強了保障。
通過對合作社負責人進行技術培訓及組織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合作社的基礎設施、運行機制、財務制度等管理方面逐步規范,服務范圍不斷拓展,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實現新的提高。
引導合作社實施土地流轉、托管服務、訂單作業等多樣化服務模式。農村土地托管服務。主要有“全托”“半托”及承包作業等方式。實行機械化種植、植保、收獲全程服務及良種、化肥、農藥全包服務,社會及經濟效益非常明顯。同時,一些合作社還積極開展了農機銷售、維修及其它一些經營服務。農機合作社經營服務范圍進一步延伸,初步實現了合作經營服務多樣化。
各級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中心,積極引導推動農機合作社嚴格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提高應用農機化節本增效新技術,提高農機作業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農機作業費等方式,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既滿足了農機戶和農民需求,減少了農戶種地成本支出,又提升了合作社及社員的經濟收益。據統計,農機合作社的作業價格一般比散機低5~10元/667m2,合作社社員比農機散戶年增收5 000元以上。
一是土地問題。隨著棗莊市農機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建設用地問題愈來愈突出,大多數合作社由于土地問題無法建設機具庫房、維修車間、糧食烘干、曬場等場所。用地難已成為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瓶頸;二是資金問題。農機合作社需要大量資金,用于土地租買、機具庫房建設、機械購置等方面。由于多數合作社底子薄、融資能力差,資金匱乏已成為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制約因素;三是規模偏小。大部分合作社建設經營規模依然偏小,基礎設施差,服務功能較弱,帶動能力有限。由于規模小、實力弱,導致農機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競爭力不強,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發展前景有限;四是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農機合作社雖然均建有理事會和監事會,但多數流于形式,沒有切實履行章程規定的職責,沒有按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有些合作社財務制度不健全,賬簿不完善,甚至沒有建賬,沒有專業財會人員;部分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尚沒有建立起來,凝聚力不強,一直處于松散型。表現在規范化程度低、產權不夠明晰、管理不夠民主,還缺乏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等。
要在創新服務模式上下工夫。在土地托管、土地流轉等服務,大力推廣“合作社+公司+農戶”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規模化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農機合作社服務上下游產業鏈建設,拉長服務鏈條,拓寬服務領域,逐步使合作社服務由產中向產前、產后拓展,從農業生產向畜牧、林果、牧漁擴展,向農田改造、農產品儲運、加工及糧食干燥、倉儲等方面延伸。在經營領域上,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機供應、農機維修、農機運輸、配件供應、農超對接、機具租賃、中介服務、油料供應、信息服務等,最大限度地釋放農機合作社能量。能夠為周邊農戶提供土地托管、全程機械作業、實用技術培訓、農藝技術指導、信息咨詢、農資供應、農產品收貯銷售等“一站式”綜合農事服務。形成區域性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好合作社用地難、融資難的問題,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政策要優先向農機合作社傾斜,農機科技創新示范、深松整地補貼試點等農機化項目要優先安排合作社承擔。通過各項扶持政策,爭取發展一批建設規范、機制完善、服務模式好、經濟和社會效益較好的,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農機合作社。
在合作社創建上,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套一種模式,采取能人帶動、村集體牽頭、工商企業、農機大戶領辦等多類型創建方式,利用勞動合作、資本合式、農機服務與土地經營結合等多種投資形式,開展土地流轉、托管服務、合同作業等多種服務模式,大力發展多元合作、多元服務的農機合作社。
按照智能化農機發展趨勢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針對農業產業鏈中勞動密集的環節,加快升級大田作物精準播種、精準施肥/藥、精準收獲等智能裝備,設施農業育苗移栽、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智能控制等智能化裝備。培養適合農業機械化信息建設的專業性人才,從而全面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農機合作社的競爭能力。
棗莊市農機合作社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規模不斷壯大,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效率,促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對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產、農業農村生產方式轉變、提升棗莊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