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珍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農技農經站,甘肅武威 733209)
“賽什斯”系藏語,意為“金色的城堡”。距縣城60 km,東南與永登縣相連,西與青海省互助縣相鄰,并以黃河支流大通河為界,西北與炭山嶺鎮相連,東北與石門鎮相連。全鎮屬干旱二陰地區,海拔2 040~3 770 m,是典型的寒冷高原性氣候,日氣溫最高24.2℃,最低-25℃,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降雨量421 mm,無霜期為90~120天。鎮域面積407 km2,其中耕地面積0.35萬hm2、森林面積1.48萬hm2、草原面積1.92萬 hm2。全鎮境內林木、草原、旅游、煤炭等資源十分豐富。林木資源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35.2%,林區和草原內有冬蟲夏草、秦艽、羌活、柴胡、黃芪等30多種野生中藥材。近年來,賽什斯鎮中藥材產業有了較快發展,以當歸、大黃、羌活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已經成為促進賽什斯鎮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之一。
目前,中藥材種植基地專業種植戶的經營活動形式主要由三種形式組成經營形式。
一是賽什斯鎮中藥材收購商根據當地中藥材市場的實際銷售需求,與當地個體農戶直接聯署、簽訂批發生產當地優質中藥材的銷售合同簽訂單。二是當地大型中藥材加工產園業與賽什斯鎮中藥材農戶直接聯署簽訂單。由相關中藥材種植收購商或其他中藥材種植企業自行回收,提供合理回收材料和種植各類中藥材的原料產品種類、種苗及其他中藥材。產品質量必須符合標準,其余的中藥材產品由相關中藥材種植收購商或其他中藥材種植企業負責進行合理回收。
一是外來個體客戶,可以直接從賽什斯鎮生產開發經營中藥材種植個體農戶,也可由賽什斯鎮農戶家庭自主承租這塊自有土地,自己進行發展生產經營,自己進行組織經營管理;二是當地多年來一直具有自己生產種植經驗的賽什斯鎮個體農戶,不斷擴大利用租地進行種植;三是個別企、事業經營單位積極主動投資,利用租地進行種植開發生產當地中藥材。這種種植形式大約占種植的賽什斯鎮中藥材基地總面積的1/3左右。
一部分大型農戶企業是多年來因種植中藥材嘗到了新的甜頭,一部分大型農戶企業是在周圍農民種植生產中藥材的大環境影響下而快速發展的。這種分散基地種植中藥材形式大約占賽什斯鎮中藥材種植基地總面積的1/3左右。
由于所栽種植物的形式不同,農民所種植獲得的社會經濟效益亦不盡相同。訂單中藥材生產的個體農戶,所參與簽訂的中藥材訂單價格,基本上是中藥材市場的保價和底價,這樣一來種植中藥材因作物品種而異時,也可同時獲得500~1 000元/667m2純經濟效益,比以前種植其他作物,中藥材增收200~700元/667m2。租賃土地的個體農戶,租賃土地平均租金成本是200元/667m2,與目前種植平地大田等農作物純收的效益基本持平。自產自銷本地農戶種植中藥材的大型個體經營農戶,土地產值可每年可以獲得500~5 000元/667m2的純收入經濟效益,是一般農戶種植中藥材及其他經濟作物收入的幾倍,甚至有的可以達到是幾十倍。
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堅持產量、質量、效益并重的基本原則。一是要按照行業國家標準的配方種植。施用技術標準要求認真組織進行品種施用規范化肥料育苗配方種植施用技術課題研究,對施用中藥材肥料配方施用品種進行種苗篩選進行優良中藥材種子培育作物施用種苗配方篩選技術培育、土肥配方施用技術試驗、農藥肥料配方施用試驗,以最終試驗結果準確篩選出并培育出優良種子、作物、種苗,篩選純度高、質量好、種苗健壯的施用中藥材肥料配方施用品種,選出優質高產、無公害化學物質污染的農藥肥料配方施用農藥配方和高效低毒、殘留量遠遠不要低于同級行業國家標準的施用農藥肥料配方施用品種。二是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引導農戶規范種植,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成中藥材集中連片33.33 hm2以上1個,66.67 hm2以上種植基地2個。通過育苗、扦插、組培等技術,開展當歸、羌活、黃芪等中藥材種苗擴繁,建立優質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支持企業、合作社開展GAP生產基地認證,持續穩步提升中藥材標準化水平,積極申報認證“三品一標”中藥材產品,打造高原凈土的優質中藥材。
銷售推廣是當前農民經濟發展初期中藥材農業生產最主要擔心的一個問題,應千方百計積極開辟各種銷售推廣渠道,使得中藥材農業生產發展步伐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首先是實施“訂單+政策”模式,防范自然和市場風險,保障農民的預期收入。其次,要充分挖掘天竺粗藥產品的地理特征和潛力,培育2~3個優良品種,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我國藥品經紀人管理隊伍建設。第三,支持和充分發揮中國領先藥品生產企業的作用,引進國內外知名中藥材公司,建立中藥原料供應基地,落實訂單,銷售優質天卓藥。四是支持建立當地產品精制加工廠,進行粗制精加工,提高當地產品經濟附加值。最后,要始終遵守堅持循序漸進,大膽自主探索的基本工作原則,成立自己"產供銷一條龍"的農產品研發體系,生產和研發推出地道的優質中藥材及品牌農藥和農產品,使那些已經擁有較為豐富的優質中藥材農業生產資源的農戶走上了一條致富增收之路。
大力發展中藥材業,主要是為了促進農業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一,通過多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積極引進中藥材加工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租讓農民土地,形成“企業+承包+農戶”的經營模式,使農民獲得中藥業的租賃合同費、勞動工資和收入分成。中藥材加工企業的進入,消除了農民經營的風險,為農民提供了多種謀生手段。第二,要注意保護農民的長遠利益。在與土地租賃企業買賣雙方就土地使用權轉讓或租賃合同簽訂的協議中,土地租賃業土地價格波動調整制度采用固定的土地定價調整波動制度,每五年調整一次,每年至少作為價格調整的一個周期。第三,要注意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積極指導農民自行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協會和其他非政府組織。政府作為農民利益的代表,負責收集農民對領導企業的合理建議,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幫助小農戶和龍頭企業簽訂中藥材種植協議,監督企業與農戶協議的執行。第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活環境,在更高層次的村鎮幫助下,整合相關政策。綜合開發節約土地,建設標準試驗場,逐步形成種植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旅游觀光、養生度假綜合一體,為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中藥材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一是把中藥材基地建設與加強科研單位相結合,簽訂全面的長期技術合作協議,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積累深厚的科技支撐。二是加強中醫藥領域合作,共同建設規范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進一步加工、開發和利用多種中藥品種。三是建立生產、學習、科研示范基地,開展中藥材新品種引種試驗示范,通過現場指導、交流觀察、農民夜校等形式加強中醫藥種植培訓。組織110名中藥材從業人員,相互學習,交流需要,提高種植水平,改進管理,實現引語群體的發展"。
重點推廣中藥材規模化、規范化栽培。第一,努力創造價值,努力成為地理標志認證商標。二是加快建立規范的中藥材基地。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注重特色,大力開發當地特色品種。三是嚴格中藥材質量管理。爭取與國際藥業集團合作,建立中藥原料生產基地和標準。這種發展模式已顯示出明顯的優勢。農民增收,消除了市場風險;企業建立了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在原材料支持和穩定方面獲得了長期效益;科研機構以市場為導向,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形成了良性循環。
中藥材產業具有產業鏈長、附件值高、成長性好、市場前景廣闊等特點。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生產,可保護水土,使荒山綠化,改變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賽什斯鎮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推動賽什斯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和發展,可以有效使廣大農民就業增加收入,消除農業市場競爭風險,每年可帶動大批勞動力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運輸服務基地,促進大學生、廣大農民創業與就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