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培
(濟南濟北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山東濟南 251400)
為全面落實我國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國家需對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快解決,以便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有效保證組織成員的各項權益。為此應精準發現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結合現實情況,制定解決計劃。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目的,以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改革為重點,以發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為導向[1]。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一些偏遠農村的經濟水平相較于普通農村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有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并不相同,應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的具體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現今,我國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類型,主要為以下幾種。
我國目前有關土地產權相關管理規定較為分散,土地所有權與承包權以及經營權分別歸屬于各自的相關經濟實體。為能夠推動讓經營權順利轉讓,各地相關政府部門以此建立了土地產權流轉部門,進而能夠讓土地產權的轉讓情況有效記錄在備案中,但是該部門提供的有關土地產權轉讓的信息不足以滿足農戶的需求,導致農戶在轉讓經營權時,因無法了解全面的市場信息,造成農戶的相關權益受到嚴重影響。除此之外,由于農戶住宅產權隸屬于農村集體財產,導致農戶無法實現自主經營的目標。產權轉讓機制的問題體現在信息獲取渠道不通暢以及轉讓機制不完善這兩方面,使農業經濟市場的發展速度降低,對農村“三權分置”制度的實施造成了一定影響。
根據實際改革情況來看,城中村的集體經濟水平較高,農民對改革重要性的認識程度較高,而對于一些交通閉塞信息流通不順暢地偏遠農村來說,村民沒有明確的認識到改革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對于改革工作的重視度也不高。在進行集體產權改革工作時,大多數村民的參與熱情很低,認為改革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什么作用。少部分村民還存在著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由村長說了算,若進行改革,村級干部的權力將會被削弱的想法,進而打消了偏遠地區實施集體經濟改革的想法。
因為農村沒有完善的集體經濟管理制度,所以上級領導對于集體經濟小組的帶頭人選舉工作并沒有實施。一般情況下,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帶頭人并不是通過村民投票的方式選舉的,而是上級領導直接任命的。所以有關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模式,財產分配等重要決定都是直接由政府部門決定,沒有讓村民切實參與到集體經濟管理工作中,使村民的監督權無法正常行使。
在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來支持改革工作。尤其是對于村級的制度改革工作,有可能會出現晚上進行合約簽訂的情況,因此應組織專業人員花費一些時間集中開展改革工作。另外,一些偏遠地區由于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無法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村級別的集體資產清算工作。
在清算村集體的資產時,由于歷史問題,大部分農村還仍有大包干時期留下來的債務,導致資產清算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另外,在扶貧政策落實過程中部分農村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也會遇到資產清算,利潤、股權分配的問題。例如,部分農村成員遷入其他農村之后,其資產還遺留在原有的村集體中,因此,在村級成員界定方面有一定困難。
為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經濟市場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為了有效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問題,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在實施農村土地確權措施的過程中,政府應向相關部門明確該措施的具體工作內容,特別是對于在進行農村土地產權登記時,應嚴格按照標準判定土地產權資格,從而讓土地確權工作能夠快速、有效地完成,在工作期限之內盡快將確權證書下發到村民手中,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落實土地確權工作。在進行土地面積登記的過程中,應明確村民的個人土地面積以及土地邊界,以防對村民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的損害。在下發確權證書時,工作人員應嚴格參照國家標準,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確保村民的相關權益。除此之外,在土地確權的過程中,應結合村民的想法,科學、合理地推動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而做到高效執行土地分配工作。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的限制,對于不同位置的農村,應結合當地的農村經濟特點,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以防出現對個別地區的土地確權工作遺漏的問題。因此,為能夠有效避免這類問題出現,相關的土地資源管理部門應及時與當地村民溝通,信任村民,在村民群體中采集信息,借助村民的力量,提高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質量,以便保證農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工作,加快農村的改革速度。
我國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應頒布有關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管理的制度措施,加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建設,推動農村集體產權保護各項法規制度的制定、落實工作,進一步提高產權管理工作的力度,制定農村集體組織經營代管機制,從各個角度加強對農村集體組織的經營狀況進行監督。有必要制定出科學、完整的土地規模管理方案,支持并且推動土地規劃經營活動的展開,在傳承此前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創設更為科學、合理的經營結構,從自愿參加角度著手,引入規模化組織模式,通過相應的制度優惠和政策優惠,引入嶄新的符合農村發展需要的經營新模式,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模式的建設工作,進而全方位的落實農村集體組織資產清算工作,為提高村集體經營管理水平奠定堅實的政策基礎[2]。
現今,我國有關村集體組織的土地所有權、運轉資金等改革措施都交由鄉鎮級別政府部門的經管站管理。村集體組織管理工作的內容較為復雜,要負責很多的事情,對于鄉級別的領導來說,他們中的少數僅將經營站的工作人員看為記賬崗位來使用,主要承擔村集體的財務審計工作,完全忽視了建立經管站的目的,政府對于經管站的人才建設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隨之造成了人力資源匱乏的現象。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重視基層集體組織的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從上到下,組織一個業務能力較強,可以靈活運用政策的專業隊伍,以便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質量,推動農村集體組織的經濟發展,進而加快農村的全面改革速度。
在管理農村集體產權的過程中,為提高村集體的經營資金、物產資源和收入的管理工作,應明確好產權歸屬問題,增加村集體的經濟效益。在實施具體的產權管理工作時,應從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管理工作。
第一,有關村集體組織運轉的經營資金,應確定好該部分資金的歸屬權,以防在經營過程中發生利益糾紛,對組織內部成員的經濟效益造成損害。為有效避免該類問題發生,應實施股權經營的模式,把股份拆分到每一位成員手中,讓成員自主的探索新型的合作方式,提高股權分紅的收入。第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的集體經濟組織需要積極制定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對財務予以科學、合理、有效的公開,并且相關的財務核算和資金管理需要交由鄉鎮、街道會計委托代理中心進行負責[3]。第三,應充分發揮每一位組織成員的個人能力,個體成員是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的核心力量,所以在管理農村經營資金的過程中,應設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以便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工作的質量。
我國在1980年左右就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但因為相關政策還不成熟的原因,留下了許多歷史問題有待解決,給現代農村的改革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例如:銀行債務。高效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利用政府部門頒發的服務政策化解。
我國目前進行的農村改革工作,應著重關注土地產權的配置環節。土地資源是農村集體經營組織的主要財富收入來源,完善土地確權以及資產清算工作能夠促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程。除此之外,還需要重視土地征收補償制度改革和農村資源、資金、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為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和加快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提供力量[4]。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若能夠全面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工作,則可以快速推動我國的農村整體改革工作。但是在實際的改革工作中仍面臨著諸多問題,所以,基層民眾應遵從國家的規定,全面建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時,應根據國家的戰略目標,尋找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充分展示基層集體經濟優勢的同時激發村民的改革熱情,進而挖掘農村各項經濟體系的潛在要素,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另外,要全面落實集體產權管理制度,避免村民的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損害,以便形成一個良性的農村經濟市場,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在改革期間應以基層民眾的意愿為準則開展具體工作,確保基層民眾的經濟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