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碧,林 巧,賀盛瑜,鄭傳剛,張旭東,楊 軍
(西昌學院,四川西昌 615000)
習進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工作的重點是解決好“三農”問題。中國要做到足夠強,則農業就必須要強;中國要美要富,則農村建設要美,農民必須要富。面臨“三農”的難題與挑戰,更要增強創新能力,把握發展優勢,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做好貧困發展工作,提高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建設水平,使農業農村地區可以擁有一個廣闊的世界[1]。
通過“校地企”的利益聯結,深入調研,把學校的整體轉型、學科專業(群)建設與地方人才需求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嘗試,培養其職業素養、全面提升專業技能和對外服務的能力,將“教育教學方式與工作情景、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以及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完美結合,真正意義上實現地方人才需求的標準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無縫銜接。
要想解決好企業、政府和行業共同參與的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問題,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因此,要確保這項“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的全面推進和順利進行,重中之重并且首要的工作是著力探索協同育人運行機制。
著力構建面向扶貧攻堅“三農”人才培養的緊密、穩定、深層次的校地企合作育人的運行機制,是利益聯結機制下新型“三農”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因此,重點進行以下幾個機制的探索:
2.1.1 動力機制。圍繞面向扶貧攻堅“三農”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建立校地企合作育人的動力機制,使地方政府、高校和企業所在各自訴求下產生合作意愿,在政策、制度和方式等方面形成實質性的合作。
2.1.2 激勵機制。通過對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的激勵,提高其積極性,促進合作,使各方能夠持續參與人才培養,并由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1.3 溝通與協調機制。一是建立校地企合作管理機構,定期召開研討,及時把握地方政府、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利益訴求;二是引進法律、財稅、保險等第三方服務機構,運用市場調節的機制,為各方提供服務。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學校和教育機構是培養“三農”人才的主體所在,從制度的角度出發,政府部門以及地方企業等相關單位也是“三農”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因此,結合所處涼山州的農業現狀和學校實情,在已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校地企合作以及為地方服務相關制度的基礎上,針對“三農人才培養校地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地方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充分醞釀,專門制訂了《西昌學院“深入推進協同育人改革試點”項目經費使用制度》《西昌學院校地企協同育人管理制度》《西昌學院校地企協作育人獎勵制度》《西昌學院學生頂崗實習制度》《校地企協同育人參與制度》等制度,并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西昌學院先后建立了“本科學歷(學位)+專業應用型才培養模式”等人才培養模式,在這幾十年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高應用型的辦學特色。但是,要想實現涼山州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還需提高畢業學生的回流率,提高地方的人才儲備,為“三農”工作的開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因此,圍繞這一項改革,探索出了一種更具操作性、有效性和針對性的五種新型“三農”人才育人模式。
根據《四川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專項2019年實施方案的通知》(川脫貧辦〔2019〕18號)和《四川省教育考試院關于做好少數民族自治州縣及深度貧困縣本土人才培養工程專項計劃招生工作的通知》(川教考院〔2019〕68號)精神,開展畜牧獸醫專業本土人才培養。對連續3年以上的正住戶口在深度貧困縣及少數民族自治區的,他們是符合當年普通高考報名條件,并參加了當年普通高考的考生,為此實行單獨錄取、單獨教學的單列計劃,為地方培養一些畜牧獸醫類的新型“三農”專業人才。
在本土優勢資源的基礎上,立足涼山彝族特色,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彝族學生,在教學中開展“彝語文+農學”“彝語文+煙草”“彝語文+動物科學”“彝語文+動物醫學”的“雙語雙技”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三農”基層工作者,使其留在本地為地方做貢獻。
在2019年8月8日,涼山州人民政府、四川中煙工業責任有限公司以及西昌學院,三方就開展精準扶貧產教研得合作,共同簽署協議。三方必須以涼山精確減貧為出發點,努力做到服務地方,加強教學與研究融合,增進政企校的合作。
在涼山州“1-2-3”生態產業訂單人才培養中,采用定向招生模式,入校時由州林業局與西昌學院、學生簽訂三方定向培養協議,學費及住宿費由州財政承擔(畢業后必須到用人單位服務8年以上,否則承擔在校期間的相關費用),學生畢業后經用人單位考核合格后,獲得正式事業編制。2020年,受涼山州政府委托培養的第一屆園林技術專業73名同學完成了全部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訓,奔赴涼山州各縣市林業系統工作崗位,為涼山州脫貧攻堅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由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西昌學院、四川新希望現代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職教本科班,在“校、校、企”三方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中,三方合作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緊密接軌,達到對高層次、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圍繞“擴張,改進,滲透,融合”的發展思想,并以服務發展,直面市場來確定就業的辦學方向,有效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把農學專業的本科職業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工作落到實處,形成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全面提高新型“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本著“互惠互利,共同建設,逐步建設”和“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原則,搭建起切實可行的校地企協同育人平臺,落實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對人才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
以企業為實踐平臺,學校定期安排學生參與企業頂崗實習,幫助學生掌握生產技術,熟悉生產過程。考慮到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行(企)業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之中。因此,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行動態的合作與發展,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以科研項目為平臺,學校教師與企業或行業專家組成技術攻關組,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共同解決制約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和企業生產難題。一方面能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和科研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攀西地區農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服務“三農”。
以地方政府為平臺,積極吸納學生到涉農單位畢業實習,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人才和人手缺乏的困難;另一方面,企業又可根據學生實習期間表現,選擇到工作能力強,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以涼山州和攀枝花煙草公司為例,近三年,就從中成功招考27名優秀實習生。
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三農”人才,既是黨和政府對高校的要求,也是民族地區應用型高校發展的內在需要,更是社會和企業的需要,但在培養實踐過程中,涉及地方政府、企業和學校,任務重,難度大,面臨諸多風險。
對于有些參加校企協同育人的企業,因目前我國的一些相關機制的不健全,導致人才的缺乏以及企業積極下降。我們針對此問題,制定詳細的校地企合作方案,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確保項目實施帶來地方政府、企業、學生、學校四方共贏,帶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項目培養的學生面向貧困地區,培養的學生下不去,留不住。針對此問題,我們在項目實施中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熱愛農村、農業和農民,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農村大有所為,農業大有所為,從而樂于在農業產業中創業、就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長期以來,西昌學院是以教學為主、科研為輔,因此,科研水平不強,服務地方能力有待提高。學校高度重視,積極鼓勵教師緊密結合涼山產業發展的限制因素開展科學研究,解決生產難題,逐步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以便更好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為提高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開展和進行“三農”人才的培養工作已經刻不容緩。其培養水平對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能夠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注入活力。因此在開展“三農”人才培養工作時,需整合多方資源進行,使其形成經濟聯結制,培養出高水平的“三農”人才,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進而全面提升地方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