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天
(鹽城市大豐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 224100)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擁有悠久的歷史和長期的傳承,隨著現代化、機械化農業發展,科學技術成為了提升種植效益、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但是水源和土壤依然是農業生產的根基。我國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是由于人口數量眾多,人均淡水量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以往的農業生產模式較為陳舊,導致水資源大量浪費,不符合節約型社會理念。因此,大力發展和建設節水農業,可以緩解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狀,提升水源利用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對促進農業的健康、穩定、生態型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在構建生態型和節約型社會理念的指導下,節水農業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其主要是指在開展農業生產中,結合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地形條件、經濟條件、自然基礎以及環境特點,通過各種舉措和技術,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資源浪費,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的同時,降低用水量和生產成本。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使用量也不斷增加,但是在應用中卻存在大量的浪費情況,不僅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阻礙,還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農戶的經濟效益。
發展節水農業具有以下意義和價值:第一,在構建節約型社會理念下,節約淡水資源已經成為一項社會性行為,農業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通過發展節水農業可以降低水資源的過度消耗,有助于維護生態環境,避免水源過度開發;第二,農業生產逐漸趨于規模化以及產業化,供水費用作為生產成本的關鍵組成部分,如果水源大量浪費,則不利于成本控制,通過發展節水農業,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幫助農戶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第三,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通過發展節水農業能夠加速農藝、農機等技術的創新,加速新型栽培技術、農用機械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對提升當地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具有現實意義[1]。
理念是指導行為的基礎和前提,想要全面發展節水農業,則要引導廣大農戶樹立正確的節水生產理念。首先,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促使廣大農戶認識到節水的重要性,轉變以往思維層面存在的誤區,將節水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進行落實,并且從政策層面給予農戶以一定的獎勵,調動其節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生產節水的良好習慣;其次,江蘇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也為當地農戶造成了“水源無限”的錯誤觀點,導致其在農業生產中隨意浪費水源,當地政府要從根本上轉變這一觀念,將旱作節水作為發展農業的主要思路,從根本上轉變農戶的用水方式和用水觀念;最后,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組織管理人員深入到一線農戶中,對其進行思想引導,促使農戶轉變陳舊的思維意識和用水觀念[2]。
節水農業屬于一項系統性、繁瑣性的社會工程,想要加速其發展進程,當地政府則要積極開展社會宣傳,擴大節水農業的社會輻射面積。首先,相關部門要整合當地的媒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等媒介開展社會宣傳,促使廣大農戶認識到節水農業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中的價值和作用;其次,對農業生產節水典型進行全方位宣傳,以典型作為節水農業在全社會中的推廣載體,在社會中形成較大的輻射面;最后,積極通過散發資料、現場會、電視講座、組織培訓班等方式,向廣大農戶普及農業節水知識[3]。
在節水農業建設中,相關部門要積極推廣節水產品,例如引入耐旱品種和耐旱產業,不僅能夠調整當地的農產品結構,還可以節約水資源,起到提升綜合效益、降低生產成本的作用。首先,大力發展適合江蘇地區生產的耐旱產品,例如旱地大蔥、馬鈴薯、谷子等抗旱農作物,可以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加速農戶群體中的有效推廣,促使其看到抗旱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激發其生產熱情;其次,當地政府要加速農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的建設地區農業經濟,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加速抗旱耐旱品種的全面推廣,例如谷子農作物,其不僅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還可以缺水的環境下快速生長,與玉米等農作物相比較,可以節約大量的生產用水;最后,當地農科機構要積極發展各種抗旱農作物和節水種植新技術,組織科研人員深入到一線生產中,結合江蘇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大節水技術研發,加速區域性推廣,促使廣大農戶享受到節水農業帶來的實惠[3]。
針對當前農作物灌溉的實際,當地政府要積極發展工程節水,通過引入節水工程起到一定的節水作用,推動農業生產趨于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首先,在建設節水工程中,要結合種植模式、農作物以及地塊的差異性,改變以往小畦灌溉和大水漫灌的固化模式,積極引入集雨水窖、地下灌溉、微噴灌溉、霧灌、滴灌、噴灌、細流溝灌以及短溝灌溉等新型模式,可以起到顯著的節水作用;其次,降低地塊坡度,避免水資源大量流失,適當提升土層厚度,對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進行改善,同時,由于江蘇地區溫度較高,可以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秸稈,避免水分大量蒸發;最后,引入膜下滴灌的方式,可以避免水資源通過地表流失,真正實現“澆作物”生產,具有顯著的節水效果[4]。
農藝節水是當前農業節水的關鍵舉措,尤其在我國廣大江蘇地區,農藝節水的應用范圍也較為廣泛。首先,當地政府要注重加強農田建設,提升農田的避災以及抗災能力,做好雨水收集和耕作保墑工作;其次,大力發展果樹、蔬菜等經濟效益較高的農作物,并且積極推廣微灌以及滴灌等新技術,中低田進行改造升級,真正實現精耕細作;最后,大力發展生物節水,例如使用抗旱劑、保水劑、保墑劑以及生物抗旱技術等[5]。
在發展節水農業中,要注重對當地的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統一管理,避免出現水資源浪費的問題。首先,地方政府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農業結構,對水資源應用進行合理規劃,對地下水開采行為進行規范和限制,不能無限制的開采地下水;其次,在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基礎上,秉承“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和廣大農戶參與到節水農業建設中;最后,對于經濟較為落后、農業發展滯后的地區,當地政府要加強政策引領,通過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的方式,引進外部資金,并且給予信貸和政策方面的優惠,推動當代節水農業的可持續發展[6]。
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建設節水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節水技術和抗旱農作物,將其樹立為區域典型,促使廣大農戶開展節水農業的經濟價值。首先,整地政府和農科機構可以進行合作,建設節水農業示范基地,并且邀請當地的大型農業企業加入其中,為基地建設提供資金支撐;其次,在基地獲得顯著的經濟收益后,在社會范圍內開展宣傳,促使廣大農戶看到節水農業的價值;最后,將節水農業基地打造為“產學研”結合的示范基地,加強節水農業科研力度,以科學技術為支撐,推動節水農業的可持續發展[7]。
基于各個地區的環境特點存在差異,需要進行分類指導,確保節水農業發揮其價值和優勢。首先,對于林果、瓜菜等園藝作物,要積極推廣滲灌、滴灌以及噴灌等節水設備和技術,在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需求的基礎上,還可以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其次,對于大型農田生產,可大力發展塑料管澆灌、移動式噴灌、低壓管道灌溉以及防滲管道灌溉等技術,做好農田的蓄水工作,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最后,對當地的農作物生產進行科學布局,盡量發展抗旱品種,優化節水灌溉的相關配套設備,讓廣大農戶享受到節水農業的實惠[8]。
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長期生產作業下,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消耗日益增加,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給予節水農業以高度重視,采取科學的技術措施大力發展節水生產,推動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