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樂亭縣氣象局,河北樂亭 063600)
這些年,惡劣氣候現象頻發,自然災害威脅農業生產嚴重。就此,農業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愈發突出。加上構建生態環保型社會的現實需要,生態農業的被提出,進一步優化氣象服務將成為其發展的關鍵支撐點。
生態農業,是嚴格遵循生態發展規律,借助現代化管理手段,應用現代化科研技術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融合經濟、生態、社會諸多效益的現代化農業模式。生態農業的提出,是建立在大農業基礎之上,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為發展模式,而實現的農、林、牧等多產業發展的綜合體。
就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來看,農業快速發展帶來可觀物質產品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比如,施用過量農藥、化肥等等,導致農田土壤重金屬超標,這樣的發展模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大相背離的。對此,生態農業的理念被提出,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均得到質的飛躍。后期農業各大發展政策中,均又提及讓過度開發的農業資源得到休養生息,是過往農業發展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戰略性調整。
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氣象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氣象服務以指導,做好氣候適應性論證,可有效調整區域內農業生產結構,合理調度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
做好生態農業調研,了解生態農業對氣象服務的現實需要,做好調研、分析,研發出專業性強的生態農業服務產品,積極拓展其他特色專項氣象服務,使預報服務產品多元化、專業化。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高新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村地區的基建配套設施逐步得到完善。但是,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性大,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個別地區還是信息閉塞,通訊極為不發達,導致老百姓獲取氣象信息渠道不暢,甚至不少農民朋友還在以電視機為獲取氣象信息的主渠道。這樣就導致很多氣象信息不能順利傳達到老百姓手里,一旦遇到突發性惡劣氣候,民眾不能及時獲得一手資源,在應對方面將顯得徒手無策而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圍繞著生態農業發展,氣象部門注意不斷創新生態農業專屬氣象服務產品,優化氣象服務形式,使氣象服務產品更加精準高效,以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注意推進人工智能在氣象服務數據中的提取,形成有益于農業個性化發展的分析報告。同時,注意保證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暢通氣象服務大數據傳輸渠道,實現氣象數據的共享互聯。
現階段,推廣的氣象服務產品,多數針對性不強、精細化程度不夠,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氣象觀測在自動化的基礎上缺乏更高科技的手段,觀測技術缺乏創新性突破。
基于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基礎氣象觀測網點的建設不夠完善,氣象觀測體系手段滯后、信息匱乏,使著氣象服務在生態農業發展的作用難以發揮。
基層氣象隊伍建設水平低,從業人員知識結構難以適應當前氣象服務工作。同時,專業技術水平有待加強,難以勝任生態農業建設的現實需求。今后,氣象部門務必要加快人才戰略規劃,力求隊員覆蓋在各村鎮,注意提升氣象服務人員綜合素質。
氣象服務傳播路徑不暢,是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今后在傳播路徑中,務必要優化傳播形式,力求能形成覆蓋范圍廣的氣象權威發布機構。同時,注意探索生態農業氣象服務模式,探索激勵監管機制,扶持生態農業服務專業化組織機構的建設。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氣象業務銜接不夠緊密,與氣象服務的融合度不強,導致氣象服務的產品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指導性。今后,隨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戰略格局的不斷調整,當前氣象服務的能力還不能匹敵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
當前,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缺乏專業性強的氣象服務研究機構。同時,在暢通氣象服務人員與開發生態農業的問診平臺建設上存在裂隙,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的保障力有待加強。
作為農業大國,國內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F階段,依據各地域農業特點,發展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意義顯著。而放眼全國,各省市均有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的時間表,對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從構建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核心思路來看,重點要從生態、經濟、社會三個維度出發,以發揮氣象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以調研聯系實際,掌握生態農業氣象需求信息,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氣象保障機制。堅持主動融入,以生態農業規劃為切入模板,加快與氣象部門的融合建設,提高氣象保障服務的主動性。提高科技含量,緊扣生態農業建設與氣象服務的對口銜接,加快與政府、環保、科研院所等的合作交流,提高生態農業氣象保障的科研含量。形成多部門聯動,營建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氣象保障服務大格局,使氣象服務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依托當前氣象綜合監測網站建設,通過改造、升級、功能擴展等形式,逐步優化升級氣象網建設,形成覆蓋地域廣闊的氣象監測站網。以優化升級后的氣象監測站網為基礎,做好森林、草地、濕地、河流、農牧交錯地帶的生態農業植被監測工作。
依托衛生遙感觀測體系,形成空中觀測、地面遙感的“多空間”遙感觀測體系。以氣象衛星觀測數據為基礎,構建多元多數據渠道的基礎氣象數據庫,發揮衛星遙感在農業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強化遙感技術在土壤墑情、植被長勢、環境評估等方面的應用。
完善氣象評估農業風險預警體系,做好干旱、雨雪、山洪、地質災害等對生態農業影響的預警管理,組織面向農業、林業、環保等用戶主體的精細化氣象測報服務,大力開展面向大宗糧食、農林經濟作物等生長情況的動態測報,以提高氣象服務對生態農業的綜合評估能力。同時,加強與環保、農林等部門的合作,做好生態農業修復測報工作,配合做好生態修復工作。
做好氣象新能源普查工作,緊密圍繞生態農業發展需求,以氣象服務領跑新能源開發戰略,精細評估風能、太陽能、電能等資源,做強做足風能、太陽能的開發,為助力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新能源支撐。
以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為戰略出發點,結合本地氣候資源的調查取證,編制符合特色作物生產的氣象資源區劃范圍,確保適宜氣候條件下的農作物優化種植結構。尊重山區、林地、濕地等氣候特點,做好小雜糧、特色經濟作物等的適栽性評價,以優化區域內農作物結構調整。同時,還需做好極端氣候條件、重大氣象災害對生態農業可修復的影響評價。
滿足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組建高水平的農業氣象服務技術團隊,制定規范化、科學化的氣象觀測和技術執行標準。規范氣象數據采集流程,創新高科技氣象服務產品,暢通氣象信息的發布流程,健全生態農業的測報預警機制,形成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的氣象服務標準體系。
不斷完善氣象測報數據信息,加快氣象與農林業、環保、水利等多部門的業務互聯,以最真實的土壤水分、空氣質量、水文測報等信息服務生態農業發展。同時,注意規范數據集成產品,更好服務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史重大的歷史變革。而以生態農業的變革,則建立在大農業基礎之上,體現了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發展模式,從而融合農、林、牧等多產業的系統發展。今后,做大做強生態農業,優化氣象服務將成為其發展的關鍵支撐點,應立足于加快氣象保障服務導入、實現氣象網建設的優化升級、重視衛星遙感業務的導入、加快加大農業新能源開發力度、組建高水平氣象技術團隊,力求以優化氣象服務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必要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