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王藝林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近些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很多的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的發展。如今,農村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農民的收入普遍得到了提升,而且農民的收入來源也不再是僅僅依靠農業種植,很多農民開始進入服務業以及工業等領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讓農村的收入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加快農民進入小康生活的步伐。農村發展快固然好,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要對農村的實際環境問題進行掌握和了解,積極應對環境問題,并及時給出解決方案,同時發揮好法律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如今,農村要想真正的實現城鎮化,那么如果僅僅是依靠農業來實現城鎮化自然而然是錯誤的。因為,城鎮化并不是哪一方面發展的好就可以說實現城鎮化,城鎮化需要多方面都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才可以稱之為城鎮化。一般而言,農村就是地廣人稀,空地比較多,同時農村還有很多勞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優勢。而且,一般企業如果是建在城市中,城市對于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那么自然而然就會造成企業在防污治污方面的成本增加。但是,農村對于環境的要求卻比較低,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選擇建在農村。企業進入農村一方面解決了很多農民就業問題,而且增加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但是,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對農村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尤其是對農村的空氣和水污染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這以后必然會給農民帶來安全隱患。
我國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農藥化肥來保證農業產量,每年對于農藥化肥使用的數量相對較多。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截止2011年中國竟使用了5 800萬t的化肥,而且之后的幾年,我國對于化肥的使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對于農藥化肥進行合理使用是可以更好的保證農作物的成長,從而讓糧食的產量也能夠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對化肥農藥進行濫用,那自然而然便會危害到環境。比如,以前農村池塘有很多的野生魚蝦,但是現在的農村池塘就像一潭死水。
重金屬對于土壤有很大的破壞力,而且一旦土壤被重金屬污染以后,想要挽回會變得非常困難。就好像1節鋰電池如果隨意丟棄,那么這節小小的電池便可以讓1 m3土壤在60年內都無法進行農業種植。所以,如果土壤重金屬化,那么土壤的生產力自然而然下降甚至喪失。這不再是單單的環境污染,而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對人們健康的威脅。
一方面,農民的環保意識是欠缺的,甚至有的農民對于環保根本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環境破壞帶來的危害是什么。另一方面,有些農村雖然具備環保的意識,他們知道環境一旦被污染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是他們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制止這種污染行為以及該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農村的自然環境。從這里便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農民是缺乏對環境污染的監督權。
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立法,目前法學界研究的并不是很充分,而且并沒有多少實用的研究成果。經常會看到一些志愿者對于農村環境提出建議,以及一些環保主義者他們也會對農村環境保護這一方面提出意見,但是僅僅依靠他們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作為支撐。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農村環境保護的需要是不相適應的。主要表現在:第一,很多鄉鎮環境保護管理立法并沒有相應的資金來進行支持和保障。基層政府想要把公共服務做好,但是他們沒錢可用自然而然無法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第二,監管機構和人員不足。環境管理機構在很多村鎮時不存在的,而且縣級環保部門和農業環境監測部門也很少會選擇在農村進行設立派出機構。這就造成村鎮環保監管機構欠缺,無法做到對環境的監管。
一直以來,城市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都高于農村,每年城市在環保方面的花費遠遠超過廣大農村地區,造成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得不到重視甚至忽略了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同時,針對農村環境保護方面,我國現在還并沒有較為系統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例如,對于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因為農村每個村莊比較分散,那么就必然造成生活垃圾也會比較分散,針對這一問題,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
通過不斷的實踐可以發現,要想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就一定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注意環境保護,要及時的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同時,對于那些不符合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的法律進行修改,制定出系統科學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具體來說,一定要對國家關于新農村建設等相關規定熟悉,同時要符合科學發展觀,從而保證制定出來的法律是完善的,科學的,系統的。同時,還應該出臺保護農村環境的基本法《農村環境保護法》。
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以及農村整體發展方面是絕對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在整個過程當中,政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應對農業發展以及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方面必須要及時的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這樣可能夠更好的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其次,完善的環境管理機構體系自然而然不能處于空白,必須要及時的建立起來,同時還做好機構人員以及設備等配置工作,要不斷的加強基層的執法能力,讓基層管理人員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確保工作做實,做好。目前,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因此,必須要從環境監督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來逐步的對其進行完善,從而保證各項制度能夠真正的得到落實,保證能夠起到相應的效果,最大化的發揮政府的作用,讓環境監管部門的職責更好的實現,從而保證農村環境不再受破壞,讓農村可以更好的發展下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對于農村環境的保護并不是僅僅依靠政府或者單單依靠環境監管機構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積極的參與,共同對環境進行愛護。在環保的過程中,積極的做到政府驅動與公眾參與的相結合。例如,政府部分對于環境保護進行投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等這些都是屬于政府驅動。農村地區有相應的能源,但是一定要保證能源與環保能夠實現協調發展,這就需要非政府組織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我國的環保事業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靠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單單是國家的事情,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的事情,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因此,要對環境保護進行大力的宣傳,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夠主動的參與到我國的環保事業當中,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政府驅動與公眾參與進行結合,一方面,讓政府的作用得到很好的發揮;另一方面,公眾能夠參與進來,對環境進行監督,更加有利于環保事業的發展。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才是這里真正的主體。因此,在進行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定的時候,應該鼓勵農村主動的參與進去,充分尊重他們的知情權,同時維護他們的參與權,在這個過程當中,農民的環保意識自然而然會有所提高。不斷增強對于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宣傳的力度,讓廣大農民能夠認識到一旦環境被污染將會給農村帶來怎樣的危害和后果,讓農民建立起自身的維權意識,同時還要鼓勵他們敢于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的意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不再為溫飽問題而擔憂,物質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滿足。特別是最近幾年,農村的變化越來越大,紛紛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農村發展目標。農村的發展,收益最大的便是廣大的農民群眾,農村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其中主要表現便是農業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不需要耗費過多的勞動力。如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速度是變得越來越快,這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是,在農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當中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而且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比如,農村的環境已不像早些年風情水秀,田園風光無限,農村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壞,而且隨著環境污染加劇,受害了自然而然便是廣大農民。因此,必須要重視起農村環境問題,當問題出現一定要進行及時解決并要做好預防環境問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