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紅偉,張俊紅,張秀菊,梁紅年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遼寧鳳城 118100)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眾多,農業作為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在國民發展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家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隨著科學技術和學科交叉融合,重大科學工程不能依靠個人來完成,需要多專業、多學科人才相互合作,聯合攻關才能完成,以期提高急需緊缺科研人才的平衡性和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為我國農業人力資源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啟示。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業的市場經濟發展也出現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趨勢,一系列的發展中出現的難題也逐步顯現和增多,只要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就得加快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效率和發展模式,提高對農業科研人才的重視程度。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專業性較強,學科單一以及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對現有科研人員按照職稱劃分:初級與中級職稱的科研人員數量偏多,副高級以上科研人員數量少,按學歷不同劃分為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碩士以下人員數量居多,博士研究生人員數量最少。從相關數據上看,改善現階段科研人員的匱乏現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計劃和對科研人才的引進力度。
目前,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吸引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和應屆畢業生去發展創業和創新。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地處偏遠山區,基層的農業科研單位的人才引進渠道比較單一。公開招聘,求職者大多為應屆畢業生,報考人數較少,通常僅集中在7月份,從公開招聘信息到正式招聘入職時間長,單位缺少相應措施與辦法讓求職者盡快入職,是很多年輕的求職者在求職等待過程中容易產生另謀出路的想法。并且蠶業科研研究及試驗工作季節性強,工作環境相對艱苦,無論刮風下雨,酷暑高溫,即使夏季高溫達40℃,又悶又熱的天氣條件,都要堅守柞園去獲取詳實的試驗數據。
此外,生產生活條件亦比較艱苦,較之發達地區沒有吸引力,山區工作環境差,交通和信息相對不發達,地域條件比較閉塞,經常上山下鄉進行野外試驗數據調查和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工作,使單位引進人才難度加大,在眾多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的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有關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配套政策仍不是十分健全,受發展環境、對引進人才的待遇、科研基礎研究的硬件條件設施等因素的限制,蠶科所基層的科研部門很難引進高層次人才,更加造成對蠶業科研人才吸引力度不夠的局面。從科研單位引進和管理科技人才方面來看,人才獎勵機制與管理制度也面臨較大沖擊,存在著“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現象。上述因素降低了在崗科研人才的創新積極性,諸多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失。
近年來,我國為了滿足農業的發展需求,積極改革農業發展方針,對農業科研單位的資助力度正逐步加大。但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科研投入不像發達國家農業研究的經費來源那么廣,除了政府的扶持外,還有大型農業企業聯合高等科研院所共同研發,而我們國家的農業科研經費多來源于政府扶持,在科研經費投入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目前,農業科研經費的持續大量投入,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學習,共同培養學科帶頭人。不僅要積極引進緊缺人才,也要做好對目前現有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工作,因科研、生活條件等限制,想要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相對困難,蠶科所本著放眼未來、立足長遠的原則,重點加大內部人才培養力度,抓好“傳、幫、帶”,將科學研究的實踐經驗與方法有序傳承,從而保持和提升現有人才隊伍的科研水平和質量。對于不同科研工作需求,為每位人才搭建平臺,提供創新機會,真正形成人盡其才和才盡其用的新局面,推進“人才強農”戰略目標。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引進的人才要具有針對性,依托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鼓勵年輕人進修和互訪探究,循序漸進的提升科研隊伍的壯大、積極開辟項目渠道,拓展科研視野,為新進人員主持課題,項目申報及研究工作創造條件。對現有的骨干科研人才,積極建立開放流動機制,加強高等院校及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團隊成員間交流和學習,促進學科間資源共享、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堅持“高效、創新、發展”的原則,來推動蠶業科技團隊的建設。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做出特色,形成一股積極向上、開拓創新、顧全大局、真誠合作的團隊凝聚力,引導建立“產業-專業”一條龍的建設模式,從而產生適應新時期蠶業強大的科技創新人才。
2.2.1 充實基層科研一線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壯大科研力量,要以科研人員為中心,吸引各類人才到基層工作可以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完善人才評價的標準及遴選機制,重點選拔和培養人才。為每一名科研人員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使他們的工作得到認可,堅持科技產出導向,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尊重學術自由,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開展持續性研究工作。要相信科研人員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堅定的科研信念,強化資源共享和協同開發的合作精神,積極鼓勵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2.2.2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科學研究的創業創新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快速更新知識和實際應用過程中的能力。拓寬知識體系,培養創新精神。對科技人才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培養,需要科研人員反復實踐,不斷學習,堅持不懈的努力,科研人員逐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科研操作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加強蠶業科技創新,推進科技發展,要優化推進蠶業科研人員專業、企業、農戶三方主體間的積極協作,加快蠶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落地應用,提高蠶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及利用率。培養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在競爭中不斷發展,立于創新的前沿,使科研人員更加關注和重視產出、效率、效益,增強行業進步和創新工作的服務,壯大產業發展。
2.2.3 2014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系列政策,要及時解放思想,依據國家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體系,提高分享人員力度,建立和完善相適應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政策,起到導向性作用,使科研目標具體化、明確化。一是從科技資源配置、組織管理、條件獎勵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激發科研熱情,保護工作積極性。二是對業績突出、表現優秀的科研骨干,先后推介參與“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各項榮譽評比,提高業界影響力。三是構建物質獎勵激勵制度,調動科研人員能動性和創造性,對取得重大科研業績和科技產出業績拔尖人才給予重獎,全力推動蠶業自主創新成果的落地生根。
科研工作繁瑣、任務重,從項目的申報到成果轉化的實施,人才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我所實際情況來看,我所專業型人才緊缺,尤其缺少實驗室科研開發人才和成果轉化的人才,由于缺少對專業化人才的培訓,單位購買的儀器在使用上一直未能充分發揮其在實驗室的助力功能。由于缺少成果轉化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效率低、成果轉化難度變大。
綜上所述,農業科研單位應積極加快建立健全對農業科技人才資源的引進與培養機制,進一步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激發科研人員工作積極性,進而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產出。保證人才資源的穩定工作,僅靠“朝九晚五”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是很難保障及時產出產業發展亟需的科研成果。農業科研的科技人員必須要有奉獻與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把農業科研領域的工作做好。人才的資源培養和發展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新時代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新時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創新人才,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穩定離不開人才,農業科研創新與國家同進步,提高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重視和人才培養政策,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更發面發展待遇,在保證農業科技人員的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上,能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穩步的發展,為國家的強盛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