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光山
(商河縣農業農村局,山東商河 251600)
在我國三大主要小麥種植區域中,長城以北地域為春小麥種植區,其余兩處以秦嶺-淮河為界分別為北方冬小麥區和南方冬小麥區,可見本國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山東省商河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為冬小麥種植區域,在經過多年的栽培過程中,發現病蟲害發生近幾年有加重趨勢,所以實現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加強對冬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最終使其成為優質高產農作物是農業工作者們不懈鉆研的課題。
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幾大基本條件:溫度、光照、水分以及土壤。這幾項中任意一項有所欠缺便會影響到作物植株成長并最終導致產出不良。因此,要實現冬小麥種植技術優化,首先要明晰溫度、光照、水分和土壤因素分別是怎樣作用于冬小麥生長的,由此開始對冬小麥種植培育過程中需求條件進行分析。
冬小麥適宜較為溫暖的氣候條件,多在每年9、10月份之間播種,入冬時分正值小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的灌漿期,此時溫度對冬小麥的影響愈發顯著,加之為使小麥植株在冬季正常生長需要進行冬季灌溉,大幅度的氣溫驟降會導致凍害。
良好的光照有助于冬小麥開花抽穗,且在光合作用下小麥才能正常進入灌漿期結出飽滿谷實,因此充足光照條件有利于冬小麥產量的提高。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較南方氣候寒冷卻依然成為冬小麥種植區,主要是因為其充足的日照時長。
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冬季降水量少的特征,而冬季降水量對小麥生長同樣具有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冬季氣溫和冬小麥長勢做出具體判斷進行冬灌,避免低溫結冰和高溫徒長。此外春季降水對冬小麥的生長也很重要,應據情況進行首次灌溉和春季補水。
冬小麥適宜生長在富含基質、透氣性良好的土壤環境里,土壤疏松程度以不會輕易流失水肥為佳。因連年種植冬小麥會使土壤大量流失營養,所以要根據實情施肥灌水、休耕輪作,以維持土壤活性[1]。
我國現代農業技術建立在成熟的農耕文明體系上,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提升。時至今日,農業技術仍在進步,關于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也有了明確方向,即從前期準備與田間管理著手。
冬小麥種植大體可劃分為種植籌備階段與田間培育階段,在種植冬小麥的前期準備中,最主要的是做好麥田整地與小麥選種的工作。
2.1.1 整地準備。優秀的土壤條件是作物生長的根基,在冬小麥種植的前期環節,科學系統的進行整地將會為小麥產量提升打下基礎。因各地區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土壤情況各有不同,所以在種植冬小麥之前需要結合小麥對土壤與肥力等因素的要求進行前期整地準備。一般來說,依照小麥自身條件以及土壤承受能力,種植前應選擇經過休耕恢復活力的耕地,根據土壤狀態施加底肥,從而將土壤改良至適合冬小麥生長的標準,然后進行疏松、平整土地的工作。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翻耕田地易導致土壤貯水能力下降,而水肥流失少的土壤環境才更適合冬小麥生長,因此疏松土壤、翻耕田地也要適度。做好整地準備,才能為冬小麥播種奠定良好開端,這同時也方便了在作物生長期間關于水肥土壤問題的進一步管理[2]。
2.1.2 選種準備。優良品種是冬小麥可以茁壯生長、保持高質產出的又一關鍵點。在進行對冬小麥的選種時,要充分考慮種植區的環境特點和品種的抗寒抗旱、防風防病能力。當然健康無病害、不攜帶蟲卵是麥種選擇的首要前提。麥種的健康優秀與否決定了冬小麥能否出芽結穗、孕育谷實,只有來自健康親本的種子才更有可能長出健壯的植株,擁有更高的產量。優質麥種普遍具有顆粒飽滿、粒重均勻的特點,現市場上反饋較好的是農大211、魯麥21、山農28等品種,以高產穩產著稱,植株抗倒伏、抗病害能力強,且灌漿速度快。需要注意的是選擇麥種也要因地制宜,不可忽視種植區環境因素對小麥種植帶來的影響,例如較為肥沃的土地因為容易造成植株生長過快過高的緣故,應該考慮選擇株矮桿粗、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
冬小麥種植的前期階段已為田間管理打下基礎,接下來的田間管理同樣需要優化技術。而種植技術的優化,應主要從耕作、灌溉、施肥和除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2.2.1 優化耕作技術。現代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時代,冬小麥播種可運用播種機控制種植深度以及行距。正常情況下,麥種播種深度應為土壤下4 cm左右為佳,植株之間預留行距勻稱且疏密合理。在種植區具備相應條件的情況下,種植小麥三年以上的土地應該進行休耕輪作,以恢復地力、保護土質,維持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為節約空間、在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同時建立起良好的生態關系,可以采取套種模式。冬小麥通常與辣椒、玉米等作物進行套種,也有地區將其與苜蓿、防風一起套種,極好地保持了水土,維護了冬小麥的高產與穩產,是成功發展高效生態耕作方式的典型,相較于從前的農耕方式無疑是耕作技術與農業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
2.2.2 優化灌溉技術。農業生產離不開灌溉,自古以來,作為農耕大國我國就不斷鉆研灌溉技術。現代灌溉技術主要有滴灌、滲灌、低壓管灌、溝中覆膜灌等以節水為理念的灌溉方式,其中以滴灌和滲灌效果最佳,節水可達80%。滴灌和滲灌等灌溉技術不僅起到節水作用,也有利于節約資源和其他耕作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冬小麥相對來說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春冬季節皆要進行人工補水,因此對科學的灌溉技術十分依賴。冬小麥冬季補水必須重視防寒工作,適量澆水預防霜凍,在大規模降溫前做好冬季灌溉。冬灌起到預防凍苗、殺死蟲害的作用,而春灌相應的效果較冬灌略差一籌,但無論如何,充分考慮了區域氣候、作物品種的灌溉方式都體現了現代技術的優越性。
科學合理的施肥可以調節土壤狀態、迎合植株生長需求,但肥料不能盲目施加,以免土壤中缺乏的養分未得到補充反而引起其它物質含量過高,比如種植冬小麥的土壤中氮和磷的含量不宜超過0.1%,若不經過檢測便施加氮肥、磷肥便會對植株帶來傷害。通常,冬小麥的種植以農家肥為主,氮磷鉀肥次之,秸稈漚肥也可以使用。
除草看似簡單,實際上對于農作物生長具有重要幫助。近幾年,野燕麥、雀麥、節節麥是冬小麥雜草的主力軍,化學除草難度較大,因為和小麥屬于近親,除草劑最佳濃度難于掌握,濃度過低不能達到除草效果,濃度過高對小麥生長也有較大影響,化學除草技術含量較高,老百姓對于這些雜草束手無策,很多老百姓為了去除與小麥同源雜草,用藥濃度過大,導致出現藥害,嚴重影響冬小麥栽培。對于野燕麥、雀麥、節節麥這些與冬小麥近緣雜草,一般采取冬前化學除草方法,春季除草,產生藥害機率較大,如果化學除草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必要時,在小麥灌漿前期可以考慮采取人工除草。
作物種植常常面臨病蟲害困擾,一旦不慎便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冬小麥的種植也不例外。要想防治病蟲害,就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實行科學防治措施。
冬小麥的常見病害包括赤霉病、銹病、白粉病、全蝕病、紋枯病、穎枯病、根腐病以及病毒病等。2012年以來,黃淮海區域冬小麥發生較重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和銹病,個別年份發生較為嚴重,赤霉病主要是預防為主,銹病主要是抓住前期的化學防治。全蝕病變現為植株根、莖腐壞,作為一種土傳性疾病對小麥種植危害極大。紋枯病是受到紋枯菌感染所致,患病植株會出現芽、莖腐爛甚至全株枯死。根腐病也會導致小麥枯死。病毒病是貫穿冬小麥從播種到成熟整段時期的一種常見病,表現為植株長出黃葉,且易引發根腐病。想要防治病害,就要自源頭管起,從整地、選種的優選到植株成長期間合理管控、密切觀察、及時用藥。此外,冬小麥還有可能出現莖枯、穗頸枯、葉斑等癥狀,這多是由于種植區域濕度過大,要從排水減濕入手。
冬小麥經常遭遇的蟲害有:孢囊線蟲、吸漿蟲、蚜蟲、麥蜘蛛、麥葉蜂等。孢囊線蟲生在小麥根系,會使麥苗發黃,可以通過土壤消毒、更換抗病品種來處理。吸漿蟲多于地面爬行,在小麥育穗階段吸食汁漿,如果發現及時可以在地上灑藥,否則只能在小麥抽穗時噴藥。滅殺吸漿蟲的蟲藥有一些同樣可以滅殺蚜蟲,若只有蚜蟲的情況下不想噴灑農藥,也可以使用生物滅蟲法投放草蛉。為減少污染,一般推薦物理滅蟲或生物滅蟲,盡量減少化學滅蟲或采取對環境損傷較小的藥物進行滅蟲[3]。麥葉蜂最近幾年發生較重,但其危害較輕。
除了常見的病蟲害之外,冬小麥還時常遭遇其他問題。比如因冬灌、春灌方式不恰當或氣溫驟變引發的凍害;在除草過程中品質不合格的除草用化學藥劑或不當操作造成損害;以及因疏密排布不合理導致植株過于密集,加上施肥過后生長迅速所導致的倒伏現象,最常見的案例是小麥拔節期被施加過量氮肥以至于植株瘋長、莖稈脆弱發生倒伏。要想解決以上問題,仍得從種植技術優化上尋找出路。只有總結經驗教訓,借助當今時代發達的信息技術、機械技術和其他相關知識,才能不斷優化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冬小麥乃至其他作物的產量。
綜上所述,對于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應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作物自身生長條件與種植區環境條件出發,堅持采用完善的田間管理措施,使之不斷做出提升和突破。同時,為了真正使冬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科學研究成果惠及大眾,也應該廣泛宣傳相關農業知識,將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普及給廣大農業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