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青,孔令杰,董 斌
(1.連云港市贛榆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栽站,江蘇贛榆 222110;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4;3.贛榆區海頭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江蘇贛榆 222110)
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以收獲籽粒為主,玉米籽粒作為飼料用糧比例達65%。玉米秸稈是種植玉米的副產物,作為以收粒為生產目的區域,秸稈成為農業生產廢棄物,不合理的處理污染環境、影響冬小麥的耕種。玉米秸稈是重要的光合產物,也是重要的飼料資源,籽粒收獲后的干枯秸稈營養價值低、利用率低,通過更新品種、優化栽培技術,玉米全株青貯的營養品質大幅提升,有利于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存在較大的飼料糧缺口,適當發展玉米全株青貯和推進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植有助于實現玉米秸稈對部分飼料糧的替代,協同推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提高土地產出物的利用率。
隨著近年來的宣傳推廣,糧飼兼用型玉米逐步得到種植業者和青貯飼料收儲企業的重視。該類型玉米傳承了玉米的種植方式,能夠根據玉米市場價格及時調節收獲方式。在籽粒價格高時,收獲籽粒,當青貯銷售價格高時,收獲青貯,最大程度減少風險,增加玉米種植者在市場上的價格話語權。
贛榆區生豬存欄23.8萬頭,牛羊14.8萬頭(只),家禽存欄428萬羽,特禽鵪鶉存欄約500萬羽,全區玉米日均需求約86.2萬kg。連云港及其周邊的畜牧養殖業對玉米的青貯飼料的需求逐年增大,推進糧飼兼用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對提高玉米種植效益,保障當地畜牧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特點、高產栽培技術方面進行介紹,以期為糧飼兼用型玉米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和技術支撐。
糧飼兼用型玉米作為青貯玉米的一種,是指既可以收獲籽粒又可收獲全株作青貯飼料的一類玉米品種。蘇玉29、蘇玉30、蘇玉45、江玉877、大華玉1146等品種是江蘇省審定的普通玉米品種,被廣泛用于青貯玉米種植,在選擇其他品種作為糧飼兼用型品種時。
玉米全株做青貯的最佳收割時期是蠟熟期,此時玉米籽粒乳線下移到1/2~2/3時收獲,此時干物質≥30%。玉米青貯干物質在30%~35%時發酵,適合乳酸菌生長,可以做出優質的青貯飼料。由于收獲青貯的時間比收獲籽粒的時間早,為了充分利用當地光溫資源、提高生物產量,可選擇種植中晚熟品種。作為青貯飼料的原材料,要求糧飼兼用型玉米成熟時持綠性好、活稈成熟,生物產量和籽粒產量均較高,秸稈蛋白質、賴氨酸含量高,飼養轉化率高。可參照青貯玉米品種審定標準: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5%,酸性洗滌纖維含量≤23%,淀粉含量≥25%,收獲期全株保持綠色的葉片比例≥75%的品種。
獲得較大的生物量和籽粒產量是種植效益提高的基礎。無論是青貯玉米,還是普通玉米在通過審定時,其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籽粒產量或生物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生物產量比對照增產≥1.0%。高產穩產的粒用玉米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0%。這就要求品種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產量水平,配套科學的栽培技術。
優異的抗倒性是實現機械化收割青貯的前提,較強的抗病性是獲得高產和優質品種的基礎,同時對春玉米的苗期低溫、夏玉米的苗期梅雨和夏玉米的高溫高濕和持續陰雨具有較強的耐性。目前的審定環節重點對病害和抗倒伏特點進行鑒定,要求淮北夏玉米的小斑病、莖腐病、彎孢葉斑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淮南春玉米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淮南夏玉米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接種鑒定抗性均未達到高感,同時對瘤黑粉病、灰斑病、南方銹病等進行抗性鑒定;品種在進行試驗階段要求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80%。在品種選擇時,重點選用對病害中抗以上、抗倒性強的品種,同時關注品種對當地主要逆境災害的抗性。
結合田塊的騰茬時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及土壤墑情確定播種時間,露地直播春玉米一般在耕層土壤溫度穩定通過10℃開始播種,秋播玉米最晚可推遲至7月底完成。
選擇3~4行玉米精量播種機同步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工序。精量單粒播種無需后期定苗;仿形精量播種機隨地面起伏自動調整高度,保證穩定的開溝深度,保證苗齊、苗全。精量播種要求種子凈度不低于98%、純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95%,針對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提前包衣處理。播種深度應控制在3~5 cm左右,土壤濕度大、過于黏重,以淺播為主,覆土厚度約3 cm;土壤墑情不足,應深播6~9 cm,覆土厚度為5~6 cm,播種之后鎮壓,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提升播種全苗率。
結合土壤肥力調整施肥量,保證有機肥、無機肥兼具,速效肥、長效肥并行,氮、磷、鉀等元素比例應協調。一般情況,每公頃應施氮肥300 kg、磷肥120 kg、鉀肥225 kg,如果田間缺鋅較為嚴重,則可以按照15 kg/hm2鋅肥的量施肥。基肥應以磷肥、鉀肥、有機肥為主,追肥時盡量施加氮肥。播種時,播種機同步完成施肥和播種作業,種肥一般施用45%三元復合肥30~40 kg/667m2。肥料行與種子行間距10 cm以上,肥料行深度在15 cm以上,種子行播種深度3~5 cm。在玉米9~12片展開葉(喇叭口期)時,使用中耕施肥機追施尿素30~35 kg/667m2。江蘇省降雨量較為豐沛,玉米播種期間一般以適墑搶播為主,異常干旱年份人工澆水補墑,玉米生長期間以開通“三溝”,加強田間排水、防止漬澇為主。
基于品種特性,保證種植密度的合理性。通常情況下,播種密度5 000株/667m2左右,寬窄行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但機械收割作業負荷不均,作業質量差、效率低,不利于機械與農藝措施的融合。一般平均行距60 cm左右,通過株距調整密度。
根據當地植保部門預測預報,做好病蟲害防除。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在喇叭口期統籌防治玉米螟與后期病蟲害。
重點加強對玉米螟、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防治玉米螟,可在拔節至喇叭口期選用氯蟲4.7%和高氯氟9.3%20 mL,稀釋2 500倍,對玉米喇叭口噴藥防治,同時注意避開中午用藥。防治蚜蟲,可以用含量為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
玉米做青貯時的適宜收割期為乳熟末期至蠟熟初期,籽粒乳線下移到1/2至2/3。此期收割的玉米植株含水率為65%~70%,制作青貯飼料營養品質最好。選擇青貯玉米專用收割機收割,留茬高度15~20 cm,秸稈破碎長度0.9~1.9 cm、籽粒破碎直徑≤4.75 mm,破碎均勻。
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逐步發生改變,隨著對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的深入研究,包括對農作物的品種以及生長周期的研究與分析,培育出了多種新型品種,尤其是糧飼兼用型品種應用推廣,有效解決了玉米種植中所存在的弊端,最大限度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及玉米全株利用率。優質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可充分利用光熱和土地資源,提高效益和土地資源利用率,糧、草、飼功能兼備,飼用營養成分豐富,效能和價值遠遠高于普通玉米和專用青貯玉米。經過篩選的糧飼兼用型玉米做青貯,相對普通玉米單產高,活桿成熟,生物量大,秸稈可作為優質飼料,可有效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大力推廣糧飼兼用型玉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第一,結合當地耕種特點選擇適合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提高產量。第二,通過培訓、觀摩學習,提高技術到位率。第三,對接養殖業需求,開拓玉米的銷售渠道,加強農業朝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有效提高玉米的經濟價值和經濟作用,提高農民玉米種植的積極性。第四,加強農業的生態循環,加強種養結合。相對于普通玉米收割后的全量秸稈還田,糧飼兼用型玉米在收割青貯之后,籽粒和秸稈全部轉移出田塊,出現大量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流失,應加強養殖業糞便返還玉米田或青貯玉米的隔年收割,防治農田地力的退化。
綜上所述,糧飼兼用型玉米品質優、抗性好、生物量大,發展前景廣闊。大力推廣糧飼兼用型玉米,并結合其高產栽培技術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