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梅
(天祝藏族自治縣農廣校,甘肅天祝 733299)
藜麥與其他糧食不同,具有非常獨特的營養價值,可以在干旱、土壤貧瘠的地方生長,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經濟效益和種子環境山都要略高一籌,隨著農業水平的不斷提高,藜麥很有可能會成為高原地區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舉措。全面推廣藜麥栽培技術,加強田間管理,加快延伸藜麥產業鏈,以此來提高藜麥的產量,為助力高原特色農業升級,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藜麥喜歡生長在氣候寒涼、海拔較高,且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的地方,無霜期在120天以上,平均溫度需達到16℃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需要控制在2 500 h以上,確保當地水、大氣以及土壤等資源均沒被污染,藜麥適合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助于提高產量。
藜麥對生長土壤需求不高,沙壤土、壤土、沙土都可以種植藜麥。但是要保障種植地方能夠滿足排水灌溉方便的需求。同一塊土地種植藜麥通常不提倡連作,可以與蕎麥、薯類進行輪作,有效提高藜麥的產量,減少疾病的發生幾率。
一般情況下,在秋收其他作物之后,對第2年種植藜麥的地塊進行深耕,利于更好地確保土壤的蓄水量,深耕的時候需要先將田間雜草全部去除。第二年播種之前需要完成深耕、旋耕、細耙,確保土壤更加細碎、平整、疏松,利于藜麥苗合理化的播種[1,2]。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需要需畦,畦的大小需要根據地勢情況設定,只要能夠灌溉的條件即可。
藜麥雖然具有耐貧瘠的特性,但是為了能夠保障藜麥生長過程中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營養,促進藜麥健康生長,提升種植產量,仍需要施足底肥。對于中等以上肥力的塊地,施有農家肥1 000~1 500 kg/667m2的基礎上,再施5 kg的尿素和10 kg的磷酸二胺以及濃度45%劑量為15 kg的氮磷鉀復合肥,整體過程中肥料要一次性施入。對于瘠薄地塊基肥,在施入一定化肥之后需要根據目前藜麥苗的生長情況適當增加氮磷復合肥。
種子處理: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情況和種植藜麥的品種來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期,如果種植時節過早,藜麥很可能會遭受晚霜的侵襲,導致藜麥產量大幅度下降,影響了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快藜麥出苗的速度,需要在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浸泡,浸泡時間控制在3~4 h,溫度控制在23℃[3]。土壤的溫度需要控制在13℃左右,這種的溫度下更有利于進行播種,如果播種時間需要提前,可以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進行播種,除此之外,也可以選用溝畦進行播種。如果種植地區的地下水位比較高,降雨量多,則需要采用起壟的栽培方式,適當加大每株之間的行距。土壤種植濕度如果不符合高質量種植的標準,播種時節最好選在降雨前或者降雨后,如果是沙壤土盡可能地選擇在降雨之前進行播種,而土質為粘壤土則需要在降雨之后進行播種。
播種方式:不同地方、不同的地塊條件需要采用不同的播種方式,通常采用撒播、條播、移栽的方式進行播種,育苗移栽和穴播的播種效果最佳。人工撒播時,需要保證種子與炒熟的谷子均勻攪拌,同時進行撒播,便于實現均勻播種,穴播過程中要使深度保持一致。行距控制在30~40 cm,株距控制在20~30 cm。播種后用土壤輕輕覆蓋進行鎮壓,使種子可以與土壤充分接觸,確保種子的營養需求,進一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苗孔周圍用細土全部封嚴實,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播種的過程中出現孔散的現象。
播量和密度:播種密度會受品種和播種方式的影響,對于濕潤和寒涼地區,通常采用撒播方式進行播種量控制在320 g/667m2,保苗控制在4 500株/667m2。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播種量控制在330 g/667m2,保苗量達到6 500株/667m2;灌溉播種區域的播種量需要控制在500 g/667m2,保苗量為8 000株/667m2;穴播方式播種藜麥,需要將播種的行距控制在70 cm左右,株距控制在20 cm,每穴播種籽粒為4粒,播種后覆蓋土層為1.5 cm,每畝的播種量為60 g。
幼苗出土之后,種植人員需要及時對種植藜麥苗進行檢查并進行補缺,確保藜麥最終的產量。如果藜麥生長的過于稠密,則需要進行間苗,避免藜麥苗在生長的過程中因過密爭搶養分,影響整體的生長形勢,補種通常采用浸種催芽的方式,有的時候也會采用移栽方式來進行補種。補苗之后需要在該位置澆少量的水,也可以在雨后進行播種,土壤內保持充足水分之后采用細濕的土將孔眼全部密封,可以達到保墑保苗防板結,利于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目標。出苗5~6片葉子之后,種植人員需要及時將所有病苗、弱苗全部去除,避免對其他藜麥苗造成嚴重的影響。除草這個環節,盡量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使用,影響藜麥的質量。幼苗在長出8~10片葉子的時候就可以開展定苗工作,采用穴播方式種植,每穴留苗量控制在1~2株,并保障每株整齊劃一,的肥力地塊需要保留株苗4 500株/667m2,如果地塊的水肥比較高,則保留7 000株/667m2。
對于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區,灌溉2~3次即可,苗期只需要灌溉1次即可,生長到始花期,則需要灌溉2次,灌漿期3次,灌溉數量要適中,切記不要過度,避免根部腐爛,影響生長。
除草環節種植人員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除草時,需要全面掌握藜麥生長的特性,播種之前,切記不可以采用化學劑進行除草,盡可能采用人工除草方式,2~3次即可。藜麥生長出5~6片葉子的時候,需要進行松土;藜麥株長到80~100 cm時,進行二次除草,利于藜麥更好更快的生長。最后一次除草沒有固定的時間,視藜麥生長情況和雜草情況而定。
在種植過程中一定做好要做好病蟲害防治,病害包括葉斑病、早疫病、葉霉病等,蟲害包括金龜子類、蠐螬和地老虎等。病蟲害通常多發生在夏季,由于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水量多,是病蟲害大量繁殖的最佳時節。因此,做好防止措施,加強監測是提高藜麥產量。重要舉措。針對蟲害,根據當地情況可以采用5 kg濃度為5%的辛硫磷顆粒劑與10 kg的細沙進行防治,在播種之前進行施入。針對病害,可以采用殺菌劑進行防治,例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靈等,選取合適的劑量適當噴灑。化學藥劑能夠抑制害蟲生長、繁殖,可以應用在病蟲害爆發成災階段,但是切記要控制藥劑的使用劑量,結合當地情況和藜麥的生長對藥劑進行合理調整。
藜麥成熟之后,需要及早進行收割,避免發生掉粒,降低藜麥的產量。通常藜麥的生長周期為120天,藜麥成熟的時候,植株穗色就會從綠色轉變為紅色、黃色或者是粉色等,葉子也會變硬,這個時候正是收獲的最佳時節。一般采用收割機或者人工方式收獲藜麥,針對種植面積較大,地勢平坦的區域可以選擇收割機進行收割;割取整株通常采用人工方式進行收獲。收割好的種子一定要進行晾曬,種子全部干燥脫粒之后,且籽粒含水量在12%以下時,及時采用精選包裝進行倉庫存儲。
藜麥產業化目前正處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能夠更好地推動高原特色農業升級,滿足農業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解決。首先,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十三五”期間,工程性缺水屬于一大難題,對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可以通過建設水庫,全面投入對水庫的使用,解決缺水嚴重的矛盾,緊緊抓住國家大規模開展農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時機,繼續加大爭取資金的力度,深人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利于更好地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其次,規范化種植,提高發展質量。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自動化設備不斷出現,通過合理推廣間套作技術,提高復種指數;加工藜麥種植,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育種技術,選育出隴藜1號、隴藜4號和蒙藜4號,同時還可以與企業聯合實行“訂單生產”,能夠有效保障農戶的銷路和收益。最后,注重示范帶動,以此來全面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通過加大扶貧攻堅與藜麥產業化發展相結合,能夠扶持群眾組織參加到藜麥生產、運銷、加工等各個環節中,以此來不斷提高藜麥產業組織化程度,帶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綜上所述,藜麥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在市場上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種植戶為了滿足市場的實際供應需求,需要增加產量,提高產量,所以大力推廣藜麥栽培技術是重要舉措,能夠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合理種植,增加藜麥的產量,同時也可以提高農產業的發展水平,全面升級我國高原特色農業,從而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