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吉兒,夏雅雄,陳 燕,陳雙琴,吳佳瑩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315100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習臨床專業課必備的前期課程,學好該課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是護理專業學生勝任臨床護理工作的基礎。傳統的基礎護理學教學往往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以教師講授、操作示教、學生實訓為主,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難以有效地參與教學,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如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如何開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直是此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1]。近年來,我校課程組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抽取我校2019 級護理專業2 個班,其中1 個班學生49 人為試驗組,另1 個班學生50 人為對照組。試驗組:男6 人,女43 人,年齡(19.21±0.56)歲。對照組:男5 人,女45 人,年齡(19.36±0.46)歲。兩組學生年齡、性別、上學期平均成績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教學方法 兩組學生由同一組教師進行授課,選用教材、學習內容和課時數相同,學習進度一致。
1.2.1 對照組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課以教師教授為主,實訓課首先由教師對護理技能操作進行詳細講解和示教,然后學生在護理實訓病房分組練習,教師在旁指導,最后教師對實訓過程進行總結與反饋。課后學生自主實訓,完成實訓報告。
1.2.2 試驗組教學方法
1.2.2.1 “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的構建 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理念,將課程組自建的基礎護理學在線開放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了“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叭巍保赫n前自主學習、課中知識內化、課后鞏固提高?;谀秸n平臺,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加強課中知識的內化與課后的鞏固提高。“五學”:導學(任務工單、引導學習)、督學(學習進程、督促學習)、自學(多種資源、自主學習)、合學(小組活動、合作學習)、固學(課后鞏固、拓展學習)。通過“五學”激發學生學習護理技能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六度”:教學目標明確度、任務導學明晰度、明理促訓有效度、信息手段適宜度、思政融合密切度、拓展延伸提升度?!傲取睒嫵闪苏n堂教學的有效維度,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依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2.2.2 “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的實施 ①課前:教師在慕課平臺發布教學資料與任務工單,教學資料包括課件、視頻、護理操作評分標準等,學習任務包括案例分析、繪制護理操作思維導圖、小組情景演練等,教師通過慕課平臺、微信群等督促學生開展課程學習活動,做好上課準備。遇到不懂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的在線交流與答疑功能向教師或同學求助。學生預習后進行課前測驗,教師根據后臺統計結果,明確學生問題,并針對性地調整授課思路。②課中:教師以“教學目標明確度、任務導學明晰度、明理促訓有效度、信息手段適宜度、思政融合密切度、拓展延伸提升度”為引領,開展課堂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情景教學、仿真實訓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慕課、虛擬仿真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在模擬病房開展教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導入典型臨床案例、應用標準化病人等方式,創設臨床情景,使教學環境貼近臨床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注重師生、生生互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如圍繞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學生按照課前任務進行情景演練,通過學生互評、自評、教師點評進行互動式教學;實訓環節組織學生角色扮演、仿真實訓,加強互動交流等;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如無菌技術教學中滲透學生應具有高度的慎獨精神、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講解排泄護理時引導學生學習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在導尿、灌腸等技能的實訓中精益求精等。③課后:教師布置線上作業及線下實訓任務,通過慕課平臺、微信群等在線答疑,引導學生進行鞏固提升。在慕課平臺發布課后測驗,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根據后臺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同時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并總結教學經驗。
1.3 評價指標
1.3.1 考核成績 課程考核分為理論考核與操作考核。理論考核為統一的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考試,滿分100 分,試卷按照評分標準由同一組教師統一批改。操作考核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行,項目包括無菌技術、靜脈輸液等8 項技能,每項操作滿分100 分,由同一組教師進行考核與評分,8 項操作得分的平均值為學生的操作考核成績。
1.3.2 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林毅等[2]編制的護理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評價,包括自我管理能力(10 個條目)、信息能力(11 個條目)、學習合作能力(7 個條目)3個維度,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別計5分、4分、3分、2分、1分,總分為28~140分,分數越高說明被測者自主學習能力越強。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3。第1 次課開始之前和最后1 次課結束之后由授課教師發放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均當場有效收回。
1.3.3 教學模式評價 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試驗組學生對基礎護理學“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的評價。問卷共10 題,每道題的選項為“同意”“一般”“不同意”。問卷統一發放,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49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包括統計描述、兩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t檢驗等,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學生理論與操作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與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單位:分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與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單位:分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人數49 50理論考核成績85.08±4.73 82.66±4.28 2.673 0.009操作考核成績93.03±1.14 89.17±1.75 13.006<0.001
2.2 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s)單位:分

表2 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s)單位:分
①與本組教學前比較,P<0.05。
時間教學前總分87.73±5.65 87.66±5.57 0.066 0.947 96.51±4.99①90.24±5.07①6.200<0.001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試驗組對照組t 值P人數49 50教學后49 50自我管理能力30.41±2.93 30.96±2.95-0.934 0.353 33.27±2.39①31.30±3.01①3.598 0.001信息能力34.53±3.31 34.24±2.68 0.480 0.633 36.65±3.36①34.58±2.61 3.433 0.001學習合作能力22.80±2.42 22.46±2.84 0.634 0.528 26.59±1.57①24.36±2.51①5.326<0.001
2.3 試驗組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評價(見表3)

表3 試驗組學生對基礎護理學“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評價結果(n=49)單位:人
3.1 基礎護理學“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理論與操作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當前的基礎護理學教學面臨著教學內容多而課時數不足的問題,導致課程教學與能力培養之間不能有效銜接,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過程過于匆忙,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不扎實?!叭挝鍖W六度”教學模式的實施延伸了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課前教師通過慕課平臺發布教學資源與任務工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促使學生帶著一定的知識基礎走進教室;課中教師基于學生線上的前期學習成果而開展更加深入的教學活動;課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后鞏固與拓展學習,促使學生在探索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并鞏固知識與技能。車小雯等[3]將基于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急救護理學教學,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本研究還發現,試驗組83.7%的學生喜歡當前的教學模式,81.6%的學生表示加深了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與掌握,85.7%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護理操作技能,表明學生對“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持肯定態度。
3.2 基礎護理學“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護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4],傳統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被動地學習、沒有計劃和目標、機械地模仿老師的示教動作和溝通語言、不善于與同學交流合作等[5]。研究顯示,基于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6?8]。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學后試驗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總分高于對照組(P<0.01)。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操作示教為主,使學生對教師極為依賴,造成學生主觀能動性差,而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如對于口腔護理等簡單的操作項目,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進行情景演練;對于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搶救等教學內容需要在課中進行搶救措施的討論,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入參與課堂,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并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協作不斷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基礎護理學“三段五學六度”教學模式踐行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實現了課堂內外的無縫對接,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