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蕊 劉 政 劉國妍 王洪杰
1.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圍血管病科,山東濟南 250014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靜脈內異常凝結而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診率且易反復等特點[1]。急性期栓子脫落可能發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后期則會形成DVT 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則引起死亡。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內外科術后DVT 的發病率高達26%,患者早期死亡率則高達2%~5%,2 年內復發DVT 或PE 的概率為16%,DVT 后3~6 個月內,有25%~50%的患者會發生DVT 綜合征[2-3]。西醫預防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抗凝劑的運用,且禁忌證和不良反應很多。中醫藥卻可以多方式、多途徑地作用于人體,起到預防DVT的作用,在臨床中展現了獨特的優勢。
CiteSpace 是一款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據的軟件[4-5],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對中醫藥預防DVT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而整理出研究現狀和發展歷程,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 軟件對中醫藥預防DVT 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作用,也為中醫藥預防DVT 后續的研究提供可能的參考依據。
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采用主題為“深靜脈血栓形成”OR“DVT”AND“預防”,時間范圍為建庫至2020 年12 月。將所獲得的文獻再次進行人工篩選,主題與“中醫藥”相關。納入標準:與預防DVT 相關的中醫、中藥領域的醫學文獻,例如中藥制品(內服中藥、中藥注射液等)、中醫外治療法(針灸、中藥熏洗等),重復文獻記作1 篇。排出標準:與預防DVT 相關的會議報道、畢業論文、新聞等。
Time Slicing:2001—2020 年,每年1 個分區;node type:author、institution、keyword;Top N%Per slice:50%,并對關鍵詞采用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圖譜修剪算法進行修剪,使圖譜更加清晰。
將納入的文獻進行發文趨勢、文獻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突現等分析,構建中醫藥預防DVT 領域的知識圖譜分析。
共檢索出文獻10 549 篇,篩選其中與中醫藥預防DVT 相關的文章,刪除重復項后,最終納入810 篇。
對中醫藥預防深DVT 的發文趨勢進行分析,見圖1。2001—2005 年文獻報道數量較少,年發文量均不足5 篇;2006—2019 年的發文量整體呈現平穩增加趨勢,2019 年達到了高峰期,年發文量達到了106 篇;2020 年發文量相比較于2019 年略有下降,但發文量仍處于較高水平,達到了69 篇。

圖1 發文量年度分布
文獻作者分析中,發文量在4 篇的作者有10 名,3 篇的作者23 名,2 篇的作者85 名。知識圖譜獲得120 個節點,183 條連線,見圖2。不同團隊研究側重點和研究方向不同,因此團隊間的合作也較少。

圖2 作者合作網絡
共36 家機構,對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共獲得36 個節點,12 條連線,見圖3。發文量排名第一的機構是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圖譜密度為0.019,結果顯示不同機構間合作較為分散。

圖3 機構合作網絡
本研究得到398 個關鍵詞,出現頻次≥20 的關鍵詞有20 個,見表1。關鍵詞共現圖譜得到398 個節點,640 條連線,見圖4。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有DVT(0.45)、丹參(0.31)、補陽還五湯(0.18)、桃紅四物湯(0.17)、中醫藥療法(0.15)。

圖4 關鍵詞共現網絡

表1 頻次≥20 的關鍵詞
將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得到398 個節點、640 條連線和19 個聚類,見圖5。#6、#7、#13 為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0、#1、#9、#10、#11、#14、#15、#16、#18為DVT 好發部位以及高危因素;#8 為中醫藥預防深DVT 的常見研究方法;#2、#3、#4、#5、#12、#17 是中醫藥預防DVT 常用治療方法。

圖5 關鍵詞聚類網絡
關鍵詞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由此可判斷研究的發展動向和前沿。突現分析中,Begin 和End 表示突現的開始和結束時間,Mean Silhouette 值為0.6126,Modularity 值為0.807。見圖6。

圖6 關鍵詞突現分析
作者合作網絡中,節點大小代表發文數量,連線表示作者間存在合作關系,連線越粗表示合作關系越強,其中張曉東的團隊主要研究活血通絡膏聯合低分子肝素[6]、活血通絡膏聯合利伐沙班[7]、益氣活血湯[8]等。以朱小麗為核心的團隊,主要進行苦碟子注射液的研究[9-12]。郭艷幸的團隊主要研究活血靈方[13]。周宗起、劉明主要研究骨科術后預防下肢DVT[14]。
關鍵詞主要集中在關節置換術后、骨折術后、中西醫結合預防,涉及低分子肝素聯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15],利伐沙班聯合脈絡舒通丸[16]等,相關中醫藥治療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穴位按摩、中醫定向透藥療法等。中心性是評價節點重要性的指標,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有DVT(0.45)、丹參(0.31)、補陽還五湯(0.18)、桃紅四物湯(0.17)、中醫藥療法(0.15),且中心性均大于0.1,顯示其均是中醫藥預防DVT 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突現分析中,Strength 越高表示影響力越大[17],Mean Silhouette 值越接近1,表示網絡同質性越高,本研究同質值為0.6126,提示結果可信。Modularity 值為0.807,提示網絡結構顯著。2005—2012 年關鍵詞為關節成形術、置換等,主要是針對好發因素進行的基礎研究,2016—2020 年關鍵詞為骨折、關節置換術等,從兩個階段可以看出,“置換”始終存在,研究甚至延續至2020 年,同時“置換”的Strength 值最高,提示關節置換術始終為DVT 的好發因素。術后常用中西醫聯合預防,常聯用的藥物為利伐沙班,研究熱度同樣持續到了2020 年,成為了目前的研究熱點。治療方面,2005—2014 年關鍵詞為丹參、補陽還五湯等,丹參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8],補陽還五湯能夠顯著延長術后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從而改善血液高凝狀態[19]。2015—2020 年關鍵詞為疏血通注射液、血府逐瘀湯,疏血通注射液為水蛭和地龍的提取物,水蛭為最強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劑,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等作用[20]。地龍中的蚓激酶,具有直接溶解纖維蛋白和激活纖溶酶原等作用[21]。血府逐瘀湯可以干預血小板活化因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發揮抗血栓的作用[22-24]。
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中含有的迷迭香酸鈉可使血小板內部丙二醛含量下降,從而對血小板聚集產生阻礙作用[25]。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具有加速纖維蛋白溶解、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26]。中藥熏洗能夠使藥物直達患處,從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27]。中藥定向透藥療法可配合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化瘀藥物,以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預防DVT[28]。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產生肌肉泵作用以促進血液回流,進而改善血液停滯狀態[29]。
臨床中常聯合抗凝劑,例如利伐沙班進行治療,但抗凝劑相關禁忌證和注意事項很多,例如活動性出血、急性大面積缺血性腦卒中等,相比較而言,中醫藥預防則更加靈活、方便,且效果顯著。中醫藥療法的運用推動中醫藥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也為中醫藥現代化走向國際提供了可能。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了中文文獻的提取,存在數據不夠全面的情況。同時數據只來源于CiteSpace 的分析結果,因此統計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30],這種偏差隨著數據技術的不斷進步、方法學的不斷完善等,有望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