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瑤潔 張佩玲 鄧 好 倪美琴
1.南京中醫藥大學常州附屬醫院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康復科,江蘇常州 213000;2.南京中醫藥大學常州附屬醫院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護理部,江蘇常州 213000;3.南京中醫藥大學常州附屬醫院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二十病區產一科,江蘇常州 213000;4.南京中醫藥大學常州附屬醫院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老年科,江蘇常州 213000
中醫護理是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與操作技術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實習是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學生整個教學組織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加強實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以保證實習教學效果,一直是實習帶教老師的研究重點[1]。既往實習教學考核多采用“以結果為導向”的終結性評價,忽視了教學過程的評價,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養成[2-3]。形成性評價通過動態跟蹤學生知識、技能、態度形成過程,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制訂相應改進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保證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與時效性[4-5]。本研究探討形成性評估在中醫院校護生臨床實習帶教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 年7 月至12 月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護理專業實習護生73 名,納入標準:①均為全日制普通中醫院類高等學校護理學專業學生;②年齡20~25 歲;③均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軀體或精神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7 名)和實驗組(36 名)。對照組男5 名,女32 名;年齡20~25 歲,平均(22.04±1.36)歲;學歷:大專24 名,本科13 名;入科考核成績:平均理論(87.96±5.63)分,平均操作(86.49±6.38)分。實驗組男3 名,女33 名;年齡20~24 歲,平均(21.86±1.42)歲;學歷:大專26 名,本科10 名;入科考核成績:平均理論(88.13±5.47)分,平均操作(86.28±6.17)分。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根據實習教學大綱安排輪轉到醫院各個臨床科室實習。實習內容、實習進程完全相同,帶教老師學歷、職稱、臨床經驗大體類似。理論部分包括中西醫基礎護理理論、中醫護理方案內容及各種應急預案等,操作部分包括中西醫護理技術操作、護理文書書寫、中醫護理方案落實、護理查房等。輪崗實習時間均為6 個月。
對照組:實習結束后,采用終結性考核,即根據實習教學大綱組織理論考試、操作技能考試。
實驗組:實習帶教過程中,采用形成性評價帶教方法。
(1)實習方案的制訂:圍繞實習大綱,結合頸腰痛、形成性評價、實習帶教等,組織護理專家、帶教老師編制《實習生知識目標帶教路徑及考核表》《實習生技能目標帶教路徑及考核表》,將基礎護理知識理論、護理技能進行分解,形成一個以周為時間節點、涵蓋不同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帶教方案,并打印分發到帶教老師、實習護生。
(2)護生分組:將36 名護生分為4 個小組(每組9 名),指定1 名護生擔任小組長。由帶教老師介紹《實習生知識目標帶教路徑及考核表》《實習生技能目標帶教路徑及考核表》,重點強調形成性評價內容、步驟及意義。組建實習護生微信群,要求帶教老師、護生實名加入。
(3)形成性評價。以周為時間節點,開展包括階段性實習內容考核、實習報告與反思、典型病例護理演示等形成性評價。①階段性實習內容考核。每周一,帶教老師根據實習教學大綱與帶教方案,再次介紹本周實習內容(理論知識點、操作技能),明確考核重點(帶教方案中有細則)。要求護生跟從帶教老師完成周階段性實習內容。每周五帶教老師進行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滿分30 分。②實習報告與反思。每周六,要求實習護生提交周實習報告,包括實習內容、實習目的、達成目標、思考與建議等。以小組形式開展評估,包括護生自評、帶教老師點評。重點關注本周實習過程中的得與失,提出建設性整改意見。滿分30 分。③典型病例護理演示。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本周實習內容,選擇一個典型病例,組織編寫護理計劃,制作PPT(時長5~10 min),周日進行匯報演示。由帶教老師(50%)、小組互評(40%)、小組自評(10%)進行評估,滿分40 分。④質量控制。3 種考核結果累計成為本周綜合成績,均記入護生紙質檔案(帶教方案有記錄單)、電子檔案(帶教老師掌握并發布于微信群中)。以周綜合考核成績為基礎,實施實習進階管理。綜合成績≤60 分者不予進階,繼續實習上周內容。綜合成績>60 分者,進入下一課題。
①考核成績:包括理論考核成績、操作考核成績。理論考核成績包括基礎中醫理論知識(50%)、實踐辨證施護知識(50%),操作考核成績包括西醫操作(18 項)、中醫操作(8 項),均采用百分制設計考核試卷。②自主學習能力:實習前后,采用張喜琰[6]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量表進行測評,包括學習動機(8 條目)、自我管理能力(11 條目)、學習合作能力(5 條目)、信息素質(6 條目),每條目評分1~5 分,總分30~150 分。分值越高自主學習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s α=0.816。③評判性思維能力:實習前后,采用中文版評判性思維能力量表[7]測評,包括尋求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評判性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每個維度均包括10 個條目,每條目評分1~6 分,總分70~420 分,分值越高評判性思維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s α=0.838。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習結束考核中,實驗組理論、操作考核平均成績分別為(90.45±7.32)、(86.31±9.15)分,對照組理論、操作考核平均成績分別為(85.24±9.15)、(81.16±9.54)分。實驗組理論、操作考核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t=2.682、2.353,P <0.05)。
實習前,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實習結束時,兩組學習動機、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合作能力、信息素質評分及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均高于同組實習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實習前后自主學習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生實習前后自主學習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t1、P1 值表示兩組實習前比較;t2、P2 值表示兩組實習后比較
實習前,兩組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實習結束時,兩組尋求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評分及評判性思維總分高于同組實習前,實驗組尋求真相、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評判性思維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實習前后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生實習前后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t1、P1 值表示兩組實習前比較;t2、P2 值表示兩組實習后比較
中醫護理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護,與現代護理互相補充[8]。作為中醫護理的傳承者,如何通過實習環節提高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學生護理知識、增強護理技能,是實習帶教老師共同關注課題。
教學效果評價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整體實習效果,但其仍屬于應試教育的產物,可導致實習學生為提高出科成績,突擊實習理論而出現“高分低能”[9]。但因未重點關注實習結果,難以發現、矯正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0]。形成性評價是基于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發展性評價,通過設計階段性評價方案,實時了解掌握學習過程動態,通過“評價—反思—改進—再評價—再反思—再改進”,達成“反饋、強化、改進”的目的[11-12]。羅俏玲等[13]發現,形成性評價能夠激發護理專科學生學習興趣。徐文廣等[14]報道,形成性評價能夠提高住院醫師的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本研究中,將36 名中醫院校實習護生分為4 個小組,進行階段性實習考核、實習報告與反思、典型病例護理演示等評價活動,通過比較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結論支持上述觀點。
評判性思維能力是指復雜情景中,個體能夠運用現有知識與經驗,進行分析、推理、判斷,選擇合理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15],強調推理論證中“證據”“邏輯”的重要性,能夠培養思辨精神、獨立思考能力[16-17]。護生屬于醫院中相對弱勢的群體,因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評判性思維能力較為低下[18-20]。形成性評價通過對學習過程的量化評估為教學活動發揮“導向性”作用。帶教老師通過階段性考核能發現存在問題并及時矯正[21]。護生通過撰寫實習報告,能夠反思“可為可不為”。典型病例護理演示能夠讓教護雙方于情景演示中能夠感知“成就與缺憾”[22]。階段性評價是發現并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夠提升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更能培養慎獨和思辨精神[22-26]。本研究中,實驗組護生尋求真相、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評判性思維總分高于對照組,與劉增霞等[27]、廖碧紅等[28]報道類似。
綜上所述,形成性評價應用于中醫院校護士臨床實習教學管理中,能夠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養成,進而提高實習帶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