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周
中醫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體現出重要臨床價值,中藥也是臨床使用最廣泛的中醫治療方法之一。目前中藥最主要的使用方法為傳統的湯劑,根據傳統中醫理論[1],將中藥與飲用水混合浸泡后并煎煮,一段時間過后將藥渣去掉,取其汁水可得中藥湯劑。中藥湯劑在強身健體、疾病預防方面具有一定作用,雖臨床多項研究證實[2-4],中藥湯劑具有較高安全性,但其不良作用仍不可忽視,皮疹、惡心嘔吐、瘙癢、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均有報道。研究顯示,中藥飲片中,“雷公藤”“蒼耳子”“關木通”等藥物具有較強的藥物不良反應,臨床應用過程中應謹慎。不良反應是指在診斷、防治疾病過程中,正常藥物劑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且有害的反應,不良反應會引起患者不適感,在部分患者中,不良反應甚至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對于中醫科醫師而言,明確中藥湯劑的不良反應并分析其發生的具體機制,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積極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通過對前期135例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制定藥學干預措施后,比較2組各指標間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臨沂市中醫醫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中藥門診行中藥湯劑治療的26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的135例患者設置為對照組,將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130例患者設置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66例;年齡19~69歲,平均(38.35±5.21)歲;平均服藥時間(1.36±0.21)個月。觀察組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63例;年齡18~71歲,平均(38.59±6.02)歲;平均服藥時間(1.34±0.35)個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在18歲以上;②均在臨沂市中醫醫院門診行中藥湯劑治療;③病歷資料完整;④配合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合并哮喘、肺結核、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③既往精神病史。
1.3 方法記錄對照組患者用藥期間的各種不良反應,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由專人定時詢問,必要時來院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不良反應類型。以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作為依據,對其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中考慮藥物配伍、藥物劑量、藥物辨證、用藥時機等,制定相應的藥學干預方法。觀察組采用藥學干預方法進行干預:①加強對藥物的監管力度,促進報告制度與監測體系的規范、完善,臨床醫師避免擅自延長藥物時間及加大藥物劑量,并由專人對相應的不當行為進行處罰,如大處方、配伍不當、超劑量等。對于特殊處方,應詳細告訴患者具體用藥方法,例如有毒藥物應該進行現煎處理以去除毒性。②規范藥物配伍,中藥湯劑的配伍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以達到最佳配伍藥效,對患者進行表里合治。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藥物的藥效及材質均有所差異,部分藥物之間會出現相互制約或毒性,導致相應的不良反應,需要臨床醫師進行規范配伍以達到調其偏性的目的,利用“相畏”“相殺”配伍,減輕相關藥物的毒性,重點應避免“十九畏”“十八反”的配伍出現。③規范藥物使用,重點關注患者藥物使用問題,利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叮囑患者在用藥過程中遵醫囑,保證藥物劑量、煎煮時間、服藥次數及服藥時間等與醫囑一致,避免差錯,利濕、補瀉、催吐類藥物應在早晨使用,部分藥物如烏頭類應先煎煮一段時間。④辨證論治,醫師在診治過程中首先應明確患者證型,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病情等對患者進行辨證論治,切中病機以獲得最好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累及器官系統;②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生類型;③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生原因。

2.1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類型比較2組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皮膚不良反應主要為瘙癢、皮疹,消化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血液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貧血。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原因比較觀察組療程過長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原因比較 (例,%)
隨著目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中藥在臨床上逐漸被應用于各個科室,并產生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中藥湯劑是我國應用最廣泛且應用時間最早的傳統劑型,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隨癥加減,辨證論治,中藥湯劑是體現方劑特色的重要載體。藥理學研究顯示[5],中藥方劑因其大復方成分,可發揮多靶點治療作用,在多種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具有西藥單靶點無法達到的作用。但部分研究證實,大復方成分復雜,方劑中多種含有藥理學作用的物質無法一一明確,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尚未明確的不良反應?,F代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出現,采用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的患者數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西藥與中藥聯用導致的不良反應報道也逐年增多。因此,醫務工作者應重視中藥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有必要明確中藥方劑使用過程中導致不良反應的原因,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干預,以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本研究中對中藥方劑使用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累及部位進行統計后結果顯示,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85%,累及系統及器官有皮膚、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本研究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目前文獻報道結果類似。對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后結果顯示,療程過長引起的不良反應數量最多為6例,其次為劑量過大、配伍禁忌。相關研究顯示,部分中藥因其毒性本身就可導致不良反應,如馬錢子、川烏、蜈蚣、山豆根等相關研究顯示[6-8],對這部分中藥可采用水漂去毒、加輔料共制去毒、加熱去毒等去毒方法,炮制過程中若步驟差錯或時間不足,可能會導致患者服用后出現不良反應。目前中藥的安全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因此導致部分醫師在開藥過程中擅自加大劑量、延長治療時間,引起藥物過量相關不良反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有相關規定,如附片方劑劑量應在3~15 g,但臨床上常用劑量在30 g以上[9]。對于部分低毒藥物,短期服用不會出現明顯不良反應,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如雷公藤、川烏等藥物毒性可積蓄在體內,引起相關反應。相關研究顯示[10],大黃及番瀉葉長期使用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造成藥物依賴;而蒼耳子等藥物過量時會對心臟、肝臟等產生損傷。臨床上用藥需按照劑量使用,且應重視對中藥炮制過程的規范。中藥方劑核心在于藥物配伍,多種藥物之間發揮協同作用使治療效果最大化,若配伍藥物中多種藥物的不良作用相似時,同時用藥會產生放大作用,產生不良反應。例如川楝子、蒼耳子、雷公藤等均有損害肝臟的作用[11-13],配伍過程中可讓川楝子搭配白芍,達到剛柔并濟、舒肝斂陰之功效。
本研究中對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制定相關干預措施,從加強藥物監管、規范藥物配伍、規范藥物使用到辨證論治等進行了人為干預,從結果來看,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療程過長比例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藥學干預能夠降低采用中藥方劑治療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后認為,加強監管可通過對不當行為進行懲罰,提高醫師的重視程度,規范藥物配伍可為醫師提供臨床用藥參考,避免出現“十九畏”“十八反”的現象,規范藥物使用能提高患者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認知,使其認識到中藥的服用不具有隨意性,需要定時定量服用。通過多種手段,共同降低了中藥湯劑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基于中藥湯劑常見不良反應給予患者及醫師藥學干預,能夠降低中藥湯劑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