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瑜 蔡潤東 李 軍
腎細胞癌為泌尿系常見惡性腫瘤,占成人惡性腫瘤的2%~3%[1],其中腎透明細胞癌占85%以上[2]。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全民醫療普及及人們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日益關注,使得偶發腎腫瘤患者比例增加,腫瘤平均直徑減小,手術特點及方式逐漸向微創方向發展[3]。雖然微創術式可最大限度縮小創口,術后依然存在發熱的臨床現象,西醫多給予退熱藥物、抗炎、促進排痰、加強營養等,但西藥不良作用較大,會出現如藥物熱、胃腸道刺激等反應,腫瘤術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復受藥物不良作用會加重發熱嚴重程度,不利于術后機體恢復[4]。而中醫藥具有療效穩定、毒副作用低等優勢,因此,本次研究應用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方法對腎腫瘤術后發熱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取得肯定研究結果,值得借鑒。
1.1 一般資料選擇高州市中醫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腎腫瘤術后發熱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30例/組)。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51.76±8.64)歲;手術類型:開放性腎切除術3例,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6例,腹腔鏡腎根治性切除術11例,腹腔鏡保留腎單位手術10例。觀察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齡(52.34±10.14)歲;手術類型:開放性腎切除術5例,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5例,腹腔鏡腎根治性切除術9例,腹腔鏡保留腎單位手術1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證實為腎腫瘤,且術后發熱。②證候為濕熱蘊脾證[5]:主癥:脘腹脹悶,口渴少飲,食少納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次癥:身熱不揚或汗出不解,肢體困重,惡心欲嘔,身目發黃色鮮明,脈濡數;主癥3項(舌相必備),或主癥2項(舌相必備)加次癥2項即可確診。③年齡18~65歲。④術后10 d內,2次體溫≥38 ℃,或手術第2~5天,每天2次最高體溫平均值≥38 ℃[6]。⑤血常規結果提示白細胞偏高或正常,中性粒細胞偏高。⑥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過敏性體質;②非腎腫瘤手術發熱如結核病感染、自身嚴重免疫性疾病等導致的發熱;③依從性差或厭服中藥者;④術后發生嚴重不良事件而中斷治療;⑤合并肝、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或計劃妊娠婦女。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吸收熱:物理退熱;感染:敏感抗生素抗感染;術后發熱:除了使用敏感抗生素之外,加強對癥治療,輸注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腹腔積液:穿刺抽液,加強營養輸入;引流不暢:生理鹽水通管,恢復再通。觀察組:除對照組治療措施外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方組:滑石(包)30 g,藿香15 g,茵陳、黃芩、石菖蒲、白豆蔻、連翹、木通、浙貝母、射干各10 g,薄荷(后下)6 g。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隨證加減,血瘀證加益母草12 g,澤蘭10 g;體虛胃弱去木通加通草10 g;熱甚加白茅根10 g,蘆根8 g;濕甚加茯苓15 g,法半夏12 g;無火熱之邪上沖去射干、浙貝母;下肢腫脹加生甘草6 g,香附8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溫服,100 ml/次,早晚各1次,連用7 d。
1.4 觀察指標以7 d為觀察全療程,比較2組臨床療效,記錄2組治療前后癥狀分級評分、實驗室指標、體溫及發熱病程、退熱起效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臨床療效[5]:采用尼莫地平法則進行評價:積分改善率(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發熱癥狀消失或者基本消失,N減少≥95%;顯效:發熱癥狀明顯改善, N減少≥70%;有效:發熱癥狀好轉,N減少≥30%;無效:發熱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N減少<3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癥狀分級評分[5]:主癥6項,次癥5項,按輕、中、重分別記2、4、6分與1、2、3分,主癥得分之和加次癥得分之和為癥狀分級評分。③實驗室指標:采用LH750/755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白細胞、中性粒細胞。④發熱病程(體溫≤37 ℃所持續時間)。⑤退熱起效時間(從治療開始至體溫下降0.5 ℃時間)。⑥不良反應:發生則記錄。

2.1 療效情況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分級評分情況治療后觀察組癥狀分級評分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分級評分比較 (例,
2.3 實驗室指標情況治療后觀察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例,
2.4 體溫、發熱病程、退熱起效時間情況治療后觀察組體溫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觀察組發熱病程、退熱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體溫、發熱病程、退熱起效時間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情況2組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癥狀分級評分、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體溫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觀察組發熱病程、退熱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腎腫瘤術后發熱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與常規西醫治療比較,療效更為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體溫,縮短發熱病程與退熱起效時間,安全性高。與李晶等[7]、吝歡歡[8]的研究報道基本相符。甘露消毒丹為溫病名方,用藥升降同施,宣降導瀉并用,使邪氣得以祛除,氣機得以復常。臨床用于不明原因發熱、外感發熱、炎性發熱效果顯著[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