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宇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好發于青壯年,其病因為纖維環發生破裂,突出的髓核直接作用于神經根,刺激馬尾神經而出現的臨床綜合征[1]。忙碌、快速的現代生活節奏,加之愈來愈多的不良起居習慣,年齡下至初中生、上至耄耋老人都成為本病患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針灸療法治療本病療效確切,且不良作用較少,現對比溫針灸與單純針刺之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將2019年6月—2020年6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推拿科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溫針灸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共102例。凡接受治療少于80%(16 d)的病例被視為脫落。其中溫針灸組2例出差,1例出國旅游,共脫落3例,共計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37.3±15.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8年,平均病程(4.2±1.6)年。對照組1例出差,1例因身體不適放棄治療,2例外出旅游,共脫落4例,共計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齡16~69歲,平均年齡(36.5±14.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7年,平均病程(4.3±1.4)年。2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且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腹壓增加時腰痛可加重;③病變部位棘旁、棘上、棘間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⑤影像學檢查(腰椎CT或MRI)提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納入標準①年齡18~80歲且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愿意接受本試驗治療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非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腿痛者;②治療期間接受其他方法治療者;③其他原因無法進行本試驗治療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純針刺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取腎俞、環跳、大腸俞、腰夾脊穴。患者取俯臥位,選穴部位常規消毒,選用佳健牌一次性針灸針,規格0.30 mm×40 mm及0.30 mm×75 mm,刺入穴位后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使之得氣,得氣后留針30 min。溫針灸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溫針灸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針柄上方插入長約2 cm的艾炷點燃,使其燃燒,溫熱感隨針傳入穴位。針柄上的艾炷與皮膚保持2~3 cm距離,一般灸至局部皮膚發紅但是未起泡為度,必要時在溫針灸所取穴位上墊紙片以免燙傷,施灸時間30 min。2組均為每天治療1次,20 d為一個療程。
1.5.2 療效評定標準1個療程結束后通過以下2點評定:①臨床療效評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②麥-吉爾疼痛問卷(MPQ),MPQ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溫針灸組有效率(93.75%)較對照組(76.60%)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MPQ評分比較2組MPQ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溫針灸組MPQ評分降幅更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MPQ評分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突出于腰椎管前緣的椎間盤,刺激或壓迫腰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引起腰痛及腰脊神經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或馬尾神經受壓,而出現雙下肢及鞍區麻痹、二便障礙等癥狀的疾病[3]。其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3個理論[4]:①物理力學刺激,腰椎突出的椎間盤直接對神經根產生力學刺激,從而導致神經根出現炎性反應,神經根水腫致椎管內壓力增高。②化學物質刺激,即引起化學性神經炎,是由于腰椎間盤突出部位的髓核內產生烯糖蛋白物質所致。③免疫調控理論,機體對脊神經根的壓迫可產生自身免疫反應,其發揮主要作用的抗原為糖蛋白,免疫性的炎癥反應刺激而引發疼痛癥狀。西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通常是通過手術方式,絕大多數病例術后效果良好,但術后復發的病例在臨床上仍時有發生。有研究表明,椎間盤突出癥髓核切除術后引起的并發癥的發病率為15~30%,包括血腫的形成、軟組織感染、神經根損傷、硬脊膜漏、椎間盤殘留或復發、硬膜外瘢痕形成、醫源性或應力性關節骨折、椎管狹窄和硬膜外血腫形成等[5]。因此,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已逐步成為最有效且接受程度最高的中醫外治法之一。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痹證”“腰痛”范疇,通過查閱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筆者認為本病的發病,外感風寒濕邪和外傷勞損是本病最主要的外因,可導致營衛失調,嚴重者可致經絡受損;而肝腎虧虛是本病發病的根本原因,人體氣血循環受阻而致氣血瘀滯。此次觀察所選取的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之穴位。《玉龍歌》有云:“腎弱腰痛不可當,施為……艾火頻加體自康”。腎俞穴位于腰骨纖維孔、骨纖維管等結構附近,上述結構分別行走腰神經后支、腰神經后內側支,通過針刺可以調整上述神經痛閾、改善神經功能,解除軟組織痙攣,抑制炎性因子,并與中樞神經建立反饋,發揮中樞針刺鎮痛作用[6]。并且其下方有著緊密的結締組織,深層有著腰方肌等肌群,而豎脊肌又是腰部運動肌群的重要部分,維持著人體腰部直立和向四周側彎等動作[7]。通過刺激腎俞穴,又可降低局部張力從而緩解腰痛癥狀。環跳穴乃足少陽膽經之經穴,《靈樞· 經絡》曰:“膽足少陽之脈……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在這里的髀厭即環跳穴,后雖經歷代醫學家的系統整理, 但對環跳穴仍無準確的定點, 均曰此穴在髀樞中[8]。環跳穴,顧名思義,可支配環曲跳躍運動,乃膽經、膀胱經二經之會,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從而使下肢活動自如。針刺環跳穴可同時刺激上述三經,疏通經絡,治療經絡所過之病變,從而達到“通則不痛”之效果[9]。現代醫學研究指出,通過對環跳穴進行刺激可促進坐骨神經損傷修復,是治療腰腿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大腸俞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第4腰椎棘突旁開 1.5 寸,主治腹痛、腹脹、腸鳴、瀉痢、便秘、腰脊痛、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等。《醫學入門》曰之“主腰脊痛”。《針灸大成》指出“主脊強不得俛仰”。此穴有強筋壯骨、利腰膝的作用。從解剖位置來看,大腸俞下分布有背闊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研究發現[10],刺激大腸俞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松解筋膜、減輕壓力、緩解緊張的肌肉、加快炎癥的吸收,從而改善患者因下肢神經水腫引起的疼痛、麻木癥狀。腰夾脊穴為經外奇穴之一,主治腰、腹及下肢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的位置正好位于督脈上,突出病變節段經絡受損,氣血阻滯,而突出節段的夾脊穴正是處在該病變區域,依據穴位的近治作用原理,刺激夾脊穴能夠很好地起到疏通局部氣血的作用[11]。
針刺療法已經得到國內外臨床的認可,治療效果顯著。現代中醫研究發現,當針刺入相應的腰椎穴位時,可明顯加快神經根部炎性介質的吸收,從而緩解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所產生的臨床癥狀[12],也可改善神經根缺血和缺氧的癥狀,具有消炎、鎮痛、解痙的作用,并能發揮免疫調控的作用。然而,有研究顯示,其遠期的治療效果仍未被肯定,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目前臨床上常重針輕灸[13]。而在中醫學的發展歷程中,各朝各代醫家均十分重視灸法治療疾病。而在中醫學的發展歷程中,各朝各代醫家均十分重視灸法來治愈疾病。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已把灸療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書中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廣泛應用于外感、內傷、臟腑病、情志病等。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了“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重要觀點,一直為后世醫家所運用。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大量記載了運用灸療診治疾病的內容。同時還首次將艾灸與藥物結合使用于臨床,使灸法的運用范圍更加廣泛。王燾在《外臺秘要》中介紹用灸法治療心疝、骨疽、偏風、腳氣入腹等病癥,逐步擴大的灸法的適用范圍,認為灸法乃“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明代《景岳全書》中,詳細論述了灸法的治療作用,灸方達十五類之多。明代針灸大家楊繼洲十分強調針灸并重的重要性,非常重視灸療的研究和實踐,其所著《針灸大成》中,用41節內容來論述了灸療,內容之全面令后世感嘆。灸法是中醫重要的治療方法,其作用是將艾葉的藥性傳入體內,通過局部經絡直達病變處,不僅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還可以溫補陽氣、培腎固本的作用,溫針灸將針與灸完美結合[13]。首先采用針刺的方法來調節經脈、疏通經絡,然后通過針將艾灸的熱量傳入穴位,溫經通絡,可以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癥狀,有效地提高療效[13]。現代研究結果發現,艾灸可以起到溫陽固本、祛邪扶正以及緩解疼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防止脊柱出現退行性病變,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能有效地預防疾病[14]。溫針灸可起到溫腎強腰、溫經散寒、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通過擴張患處的周圍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消除組織間隙水腫,松解周圍組織的粘連,使神經根無菌性炎癥得以消除,從而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15]。本次研究觀察了溫針灸與單純針刺這2種傳統中醫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溫針灸組治療1個療程的有效率(93.75%)較對照組(76.60%)顯著提高;2組MPQ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溫針灸組MPQ評分降幅更大。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