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華 盛 博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腦卒中導致的偏癱造成肢體功能障礙,不但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而且會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并提高治療難度。對于此類患者,臨床上通常采用康復訓練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據臨床經驗和相關報道顯示,腦卒中偏癱患者經過針刺、推拿方式進行治療,可起到刺激神經作用,從而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然而目前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研究中,針刺、推拿及康復訓練的治療效果研究較少[2]。因此,本研究以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針刺、推拿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下肢功能恢復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4月—2020年4月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5~73歲,平均(66.97±2.14)歲;病程4~8年,平均(6.2±2.1)年。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57~75歲,平均(68.32±2.50)歲;病程5~8年,平均(6.3±3.2)年。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表現出嚴重的意識障礙和明顯的肢體癱瘓;③有嚴重的語言障礙者;④近期無手術和出血傾向的患者;⑤能嚴格遵循醫囑完成有關治療工作,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病歷資料不全者;②不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的患者或者神志模糊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具體訓練內容如下。①床上康復訓練。一方面對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輔助患者伸直髖關節,并取枕頭幫助患者放置于膝關節,避免下肢發生外展和外旋,同時,取軟枕放置在足底,確保足和小腿的角度為直角;另一方面指導患者進行橋式運動。使患者仰臥并屈膝,在患者膝蓋下方墊軟物保證訓練安全,指導其足蹬床頭,真實用力或依靠意念按醫護人員指令完成下蹬動作,達到恢復下肢肌力作用。②坐位訓練。坐位訓練可選擇床上或凳子上,主要目的為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并為后續訓練過渡。主要動作為坐位提腿,可促進股四頭肌肌力提高和患側腰部肌群功能恢復。訓練時應提醒患者量力而行,避免受傷。③站位訓練。坐姿訓練的進階,患者通過手扶支撐物或家屬、醫護人員站立,并在訓練后逐漸擺脫依賴,無依靠站立。④行走訓練。在一定站立訓練后,指導患者開始在家屬扶持下,或依靠支撐物行走,逐漸過渡到無依靠行走。訓練時,醫護人員不但要關注患者安全,而且要對其進行有效正確的訓練指導,糾正患者錯誤的步態,確保每一步足掌都充分著地。康復訓練應提醒患者不可貪快,循序漸進,隨著康復進程逐漸加大強度,并定期對患者進行評估,適當調整方案,訓練時注意每次不超過1 h。觀察組聯合針刺和推拿治療。針刺:①穴位選擇。根據患者癥狀、臨床表現選擇合適的穴位。包括:曲池、合谷、手三里等(上肢);足三里、昆侖、陽陵泉、環跳(下肢)。②得氣后留針30 min,2個月為一個療程。推拿治療:①頭部。推拿3次印堂和神庭,持續推百會1 min,并持續揉風池1 min。②上肢。主要為肩關節,對肩關節進行和揉2種手法。③推拿患者督脈、夾脊穴及膀胱。④上述治療完畢后拍打背部、腰骶部,輕揉下肢,拍打過程需重復3次。推拿和針刺以連續治療2個月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評估患者下肢功能,合計條目17項,每項0~2分,滿分34分,分值越高則下肢運動功能越好[3]。②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評價[4]。該表包括7個檢查項目,每項0~2分,患者總分低于14分伴有肢體功能障礙。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對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者對于他人的依賴越低,具有更強的獨立性。患者分數達到60分以上,則表明其基本可以自理;低于60分者,分數越低需要得到更多幫助[5]。④并發癥發生率。治療后跟蹤隨訪2組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如肺部感染、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褥瘡的發生。

2.1 2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能力比較2組治療前下肢運動功能水平和平衡能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下肢運動能力水平和平衡能力都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下肢運動和平衡能力得分比較(例,
2.2 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2組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BI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安全性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40.00%)(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由于我國老齡化人群越來越多,腦卒中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主要因為一般老年人需要長期臥床,運動量減,臨床癥狀不明顯,身體各項機能減退新陳代謝水平低。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偏癱患者會喪失自理能力,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提高臨床的康復率,緩解術后恢復情況,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腦卒中不但嚴重降低患者的肢體功能,影響患者壽命,而且會大幅度降低其生命質量。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往往會并發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由于功能障礙的產生,造成患者無法達到有效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引起肌肉萎縮,甚至喪失基本功能。
早期的康復護理主要是針對患者的患肢進行針對性、有規律的行為改變,主要遵循緩慢、柔和的原則,加強進行逐級訓練,避免大幅度的動作,從而刺激健側神經,從而促進患者肢體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在腦卒中偏癱的治療過程中,早期康復護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7]。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康復訓練是通過傳入神經對大腦的反復刺激,促進其大腦功能重組,從而恢復部分運動能力。康復訓練還可以促進大腦損傷區形成功能環路的重建。然而傳統的康復訓練也有其缺點,因為康復訓練主要側重于肌肉力量的恢復,而對于關節活動度和肌肉收縮協調性缺乏有針對性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模式可能會造成患肢恢復肌力后依舊存在異常運動模式,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本研究探索更為復雜、有效的康復模式,將針刺、推拿手段用于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并對比其效果。針刺通過刺激患者不同穴位,以及對穴位使用不同強度刺激,對患者神經產生作用,達到興奮或抑制的效果,最終達到改善功能障礙的作用。推拿通過專業手法,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可有效促進癱瘓肢體的血循環和功能恢復。在臨床上,針刺、推拿這2種治療方法常以組合形式應用于治療。
為了提高臨床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的康復護理可以提高治療率,據有關調查,腦卒中患者的腦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過肢體康復訓練刺激促進神經元細胞的再生成,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避免患者發生肌肉萎縮,緩解術后恢復情況。常規護理僅在患者病情控制上效果較好,在此基礎上加強早期康復護理,可使患者放松心情,有效控制病情惡化,在臨床上效果顯著[8]。本次研究中,將針刺、推拿和康復訓練相結合,設置對照組和觀察組,對比2種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2組治療前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之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比其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有較大差異,表現為觀察組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康復訓練結合針刺和推拿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復有明顯正面作用,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此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綜合治療方案可將2類治療方案的優勢充分利用,并彌補缺點,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針刺、推拿和康復訓練治療能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可以提高患者下肢運動能力、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