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孫維義 王兆陽 李 想
隨著國家“醫科”建設的提出[1],推進醫理工文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的要求被提上日程,新中醫藥科學顛覆了傳統醫學人才培養單一、狹窄的固有模式,提出了探索培養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醫科人才的新要求。其強調高層次醫學人才應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掌握其他諸如與患者溝通的技能[2]。然而,當前我國很多醫院由于醫療任務繁重,對中醫藥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3]。同時,在患有慢性復雜病的人口不斷增加和健康素養提高的背景下,幫助醫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和溝通技能是當務之急,這些技能已經被證明可以緩解癥狀、堅持治療和改善對疾病治療的滿意度等方面,是醫學界公認的核心能力[4]。
患者教學助理(The Patient Teaching Associate-PTA)教學模式[5]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是指有慢性病的患者,在模擬診所中描述自己的病情,PTA旨在幫助學生提高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能力,為醫學生提供了接觸患有慢性病的志愿患者并學習接診技巧的機會。
多源反饋(Multisource feedback-MSF)是PTA模式的核心,MSF被廣泛應用于改進醫院醫療質量的改進中,其基于工作中同事、患者及自我的反饋,是改變醫療工作者行為和促進其反思實踐的強大動力[6, 7]。與沒有反饋相比,對臨床醫學生的反饋在學生實習培訓結束時可以明顯改善結果,然而,多源反饋是否屬于真正有效的臨床教育,目前并無明確的數據支持,并且提供多源反饋的最佳方式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9月第一年入學的60例中醫藥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PTA教學模式對改善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性,探討其MSF的干預模式是否可以改善中醫藥研究生的臨床接診能力。
1.1 一般資料選取60例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一學年的中醫藥研究生,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學生。干預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2~27歲,平均年齡(24.10±1.56)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22~26歲,平均年齡(24.17±1.37)歲。2組學生年齡、性別、工作經驗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中醫藥研究生均簽署同意書。見表1。

表1 中醫藥研究生基線特征比較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2019級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藥研究生;②中醫藥相關專業;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無故不參與教學的研究生。
1.3 方法將河南中醫院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4樓7診室非工作時間作為中醫藥研究生教學診室。從醫院、社區招募慢性病志愿患者(主要包括糖尿病、各種類型的癌癥等),旨在促進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方法。組織臨床指導老師,其入選標準為資深外科醫生(至少有1位為中醫藥相關專業),所有導師都接受臨床咨詢技能評定量表(RICS-20)相關的指導、導師評估和反饋框架培訓。將隨機抽取的60例河南中醫藥大學愿意參加教學計劃的學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以抽簽的方式3人一組分配同樣的慢性患者,模擬每周一次的門診接診,一共6次。一組3名學生接診了同一名患者,并分別接受了同一名導師和患者的個別評估。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每次接診患者后會立即收到來自指導老師、患者的依據臨床咨詢技能(RICS)框架的評分工具給予的即時口頭反饋,患者也需要填寫的21項醫學訪談滿意度量表(MIST-21),同時指導老師在每次學生接診后會依據其接診表現進行打分(依據其體格檢查技術、是否以患者為中心、醫患溝通能力、工作態度與責任心進行打分,每項2分,最高8分,最低0分)。接診后MIST-21由調查人員收走,對照組學生不允許觀看滿意度量表。干預組的學生將在每次接診后收到他們的MIST-21,并按要求提交書面的自我反饋。
1.4 觀察指標患者滿意度得分(MISS-21)主要結果衡量標準是使用MISH-21在學生接診后的同一天內獲得的患者滿意度得分。比較2組學生的MISS-21評分,評分越高,患者滿意度越高。
次要結果包括導師對RICS-20進行評分,在咨詢技能方面的綜合表現得分,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方法、病史記錄、體格檢查和解決問題與管理4個子量表得分。比較2組學生的接診能力,根據其指導老師的打分RICS-20進行評價,分數越高,接診能力越好。

2.1 2組中醫藥研究生MIST-21得分比較干預組首次MIST-21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末次MIST-21得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和對照組間首次MIST-21得分和末次MIST-21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表2。

圖1 2組中醫藥研究生MIST-21得分比較

表2 2組中醫藥研究生MIST-21得分比較(例,
2.2 2組中醫藥研究生臨床接診能力(RICS-20評分)比較干預組臨床接診能力首次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末次臨床接診能力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總體臨床接診能力得分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和對照組間首次RICS-20得分和末次RICS-20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表3。

圖2 2組中醫藥研究生臨床接診能力得分比較

表3 2組中醫藥研究生臨床接診能力得分比較(例,
本研究表明,2組中醫藥研究生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培訓后,其接診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在PTA教學模式下的中醫藥研究生的臨床接診能力和患者滿意度較對照組有很明顯的改善,PTA教學模式下的中醫藥研究生在經過查看滿意度量表和書面的自我反饋后有效體現了MSF模式在PTA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中醫藥研究生作為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后備軍,其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急需改革,這給高等中醫藥院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醫學及醫學科技在醫學模式、觀念和技術方法飛速躍遷的大趨勢下,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8]。學科分化和整合加深衍生出眾多的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不斷涌現,加深了對復雜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顛覆了傳統的醫學模式,甚至決定著醫學及醫學科技的未來發展走向[2]。醫學在不斷尋求技術瓶頸突破的實踐過程中得到迅猛發展,同時也對高層次醫學人才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該研究中PTA教育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提高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能力,為中醫藥研究生提供了接觸患有慢性病的志愿患者并學習接診技巧的機會。PTA教育模式通過MSF促進研究生自我反思學習能力的提高,這不同于傳統的教育者驅動模式,長期的教育者驅動使得研究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9],而PTA教育模式更注重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回顧,這更符合新教育環境下對醫學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本研究表明,將MSF應用于研究生教育中,2組中醫藥研究生的接診能力與患者滿意度評分均有所提高,其中干預組相較于對照組,在看到書面反饋與提交自我反思后,提高更為顯著。
本研究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調查人員反饋,患者滿意表設計內容可能會給中醫藥研究生帶來負面的影響,當患者(尤其是老齡,慢性病患者)被要求填寫滿意調查表時,患者可能難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滿意度內容,故而,對于這類患者我們簡化滿意度調查表內容,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給中醫藥研究生評分,以及鼓勵中醫藥研究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
MSF是PTA教育模式中的重要執行措施,在中醫藥研究生教育中,尤其是在學習非技術技能方面,使用來自患者、指導老師、自我的MSF是一種有效且高度可行的策略。系統化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指導老師的書面評價以及中醫藥研究生自我反饋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醫藥研究生與患者的溝通技能,為中醫藥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教育模式思路。
綜上所述,對于中醫藥研究生教育而言,PTA教育模式應用能顯著提高中醫藥研究生的醫療接診能力,可以促進中醫藥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可以增加患者的就診滿意度。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