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一出,不少人認為“互聯網保險將全線停售”,事實果真如此嗎?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保險得到了較快發展。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大眾的保險意識增強,便捷的互聯網保險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特別是一些性價比高的重疾險、年金險產品,受到了不少網民的青睞。
但隨著互聯網成為保險銷售越來越重要的渠道,各種銷售亂象也越來越多,部分保險機構違規經營、不當創新,互聯網渠道投訴激增、競爭無序,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有找不到退保頁面、找不到投訴入口、退市產品查不到保單、買得快退得慢,還有首月“0”元、長險短做等銷售誤導,以及退保高扣費、健康告知晦澀難懂等等。
為了規范和完善互聯網保險市場,2021年2月《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修訂實施。2021年10月22日,銀保監會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對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相關監管規則進行了細化和完善。
《通知》一出,不少人說“互聯網保險將全線停售”,事實果真如此?《通知》究竟有哪些新規定?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四大新規要注意
《通知》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確互聯網可銷售的人身保險范圍,能銷售的人身險產品僅限于:意外險、健康險(除護理險)、定期壽險、保險期間10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壽保險(除定期壽險)和保險期間10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險,以及銀保監會規定的其他人身保險產品??梢娡ㄟ^網絡銷售的保險側重于推廣具有風險保障或長期儲蓄功能的人身保險產品。
從2022年1月1日起,萬能險、投連險、分紅險、10年期及以下的普通型年金險都不再能上網銷售,要想投保此類產品,消費者必須跟保險銷售人員面對面簽單。這些產品多為網上熱銷的保險產品,但合同的條款比較復雜,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容易產生糾紛,這也是監管部門要規范此類產品的銷售方式的原因。
二是保險公司申請審批或者備案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產品名稱應包含“互聯網”字樣,銷售渠道只限于互聯網銷售,其他地方不能銷售。這也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誕生了。
三是通過備案的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銷售地域限制放寬了。符合《通知》有關規定的保險公司,可在全國范圍內不開設分支機構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也就是說,一旦一款人身保險能上線銷售,則全國消費者都可購買,消費者覆蓋面更廣。
四是對可經營互聯網保險的保險公司資質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保險公司(不包括互聯網保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應具備以下5個基本條件:
?連續4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20%,核心償付能力不低于75%。
?連續4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連續4個季度責任準備金覆蓋率高于100%。
?保險公司公司治理評估為C級(合格)及以上。
?銀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條件。
其次,除以上條件之外,《通知》對網上銷售10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壽保險(除定期壽險)和10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險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連續4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150%,核心償付能力不低于100%。
?連續4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溢額超過30億元。
?連續4個季度(或2年內6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在A類以上。
?上年度未因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受到重大行政處罰。
?保險公司公司治理評估為B級(良好)及以上。
?銀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條件。
新規影響在哪里?
《通知》發布后,不少人使用“互聯網保險將全線停售”等刺激眼球的言論催促消費者抓緊時間上車,這種販賣焦慮的說辭還需消費者明辨是非。
首先,《通知》設置了過渡期,已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應在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業務整改。也就是說,能在時限內完成業務整改,符合要求且通過備案的人身險產品可繼續在網絡上售賣;不符合要求的產品會在2021年12月31日下架,但整改合規后,可恢復銷售。因此,消費者不必過度擔心不能通過互聯網購買到人身險產品。另外,對于已經通過互聯網購買的人身險產品的消費者,無論購買的產品是否還會重新上架,所享受的保障并不會受到影響。
同時,沒有通過備案、不能在網絡上銷售的人身保險產品可以繼續在線下銷售,所以并不是完全停售,消費者依舊能夠通過產品所屬保險公司在當地的分公司或保險代理、經紀公司購買。有計劃在今年12月31日前,通過互聯網一次性大額購買保險產品的消費者,還需注意評估自己的經濟狀況,避免未來出現因經濟壓力過大引發續保困難的問題,從而導致經濟損失。
而受《通知》影響最大的當屬各家保險公司。監管對保險機構經營不同類型業務須具備的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對保險機構技術能力、運營能力和服務能力提出明確要求,細化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專屬監管規則,包括特殊的產品定價和精算規則,專門的產品審批備案要求等,完善互聯網渠道業務監管規則,實施定價回溯監管。以上種種規定大幅提高了互聯網保險的經營門檻。
新的監管政策對于實力強的保險公司而言,雖有一定利好,但這些傳統保險企業若想抓住機遇,搶占互聯網保險市場,那么其運用科技手段的能力就要達到更高要求,要更重視互聯網產品的創新、開發,熟悉互聯網銷售的方式,并通過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體驗感更佳的服務。而對中小型保險公司,新規定對他們沖擊較大,首先是可銷售的互聯網產品類型面臨大幅縮減,銷售增長或出現下滑;其次,這些中小型公司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實力,以確保滿足經營互聯網保險的條件。
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互聯網保險市場的格局勢必發生新的變化,但更規范的互聯網保險市場以及更有力的互聯網監管,從長遠來看對互聯網人身保險消費者權益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