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豐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 徐州 221700)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是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發生紊亂,無法徹底對抗入侵的病毒而發生慢性化病程,是慢性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和肝細胞肝癌發生的主要原因。臨床對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并無特異性藥物治療,大部分恢復健康的被感染者皆是憑自身免疫功能清除了體內的乙型肝炎病毒,而自身免疫功能較差者的治療效果通常不佳[1]。因此,加強并進一步提高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的臨床檢測準確率,是防治、管控疾病蔓延的重點。臨床研究顯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自身并不會誘導機體發生肝損傷,而肝損傷的發生可能與機體相關細胞因子介入免疫應答反應相關,但處于不同感染時期的個體免疫情況、肝功能均有所差異[2]。為此,本次研究旨在對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臨床免疫學檢測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合理、及時診治疾病提供參考、借鑒,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52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感染組;另選取同時期50例健康體檢者的體檢資料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健康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25~75歲,平均(50.11±24.89)歲。感染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齡27~71歲,平均(49.28±21.72)歲;按疾病類型分為:肝細胞癌患者10例,肝硬化患者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例。將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感染防治指南(2015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入組前未接受護肝治療者;入組前1年內未服用免疫調節劑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除乙型肝炎病毒外的其他類型肝炎病毒、細菌及真菌感染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者等。本研究已經豐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檢測方法 ①感染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載量檢測方法:無菌采集感染組患者空腹血標本2 mL,注入無菌離心管,以2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用于DNA提取。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分析儀進行基因擴增,結果判斷:<102IU/mL為陰性,102~104IU/mL為低病毒載量組,105~106IU/mL為中病毒載量組,>107IU/mL為高病毒載量組。②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免疫學指標檢測:包括白細胞介素 -4(IL-4)、白細胞介素 -12(IL-12)、干擾素 -γ(INF-γ)。具體檢測方法為:血樣采集方法同①,在4 ℃低溫下、以1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在適宜溫度環境下使用雙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另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研究對象血清IL-4、IL-12、INF-γ水平進行對比,并統計感染組患者HBV-DNA載量。②將兩組研究對象血清ALT、TBiL、ALB水平進行對比。③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血清IL-4、IL-12、INF-γ與HBV-DNA、ALT、TBiL、ALB水平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研究對象血清 IL-4、IL-12、INF-γ及 HBV-DNA、ALT、TBiL、ALB水平為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rason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L-4、IL-12、INF-γ水平與 HBV-DNA 載量 感染組患者IL-4、IL-12、INF-γ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且感染組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患者血清IL-12、INF-γ水平逐漸降低,血清IL-4水平逐漸升高,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感染組不同疾病類型患者HBV-DNA載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IL-4、IL-12、INF-γ水平與HBV-DNA載量比較( ?±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P < 0.05;與慢性乙型肝炎比,#P < 0.05;與肝炎肝硬化比,△P < 0.05。IL-4:白細胞介素 -4;IL-12:白細胞介素 -12;INF-γ:干擾素 -γ;HBV-DNA:脫氧核糖核酸。
組別 例數 IL-4(pg/mL) IL-12(pg/mL) INF-γ(pg/mL) HBV-DNA載量(lg IU/mL)健康對照組 50 28.93±4.56 17.85±1.24 22.67±1.35感染組 慢性乙型肝炎 24 92.22±4.13* 56.44±3.18* 70.42±4.16* 5.28±1.89肝炎肝硬化 18 95.17±4.39*# 43.05±2.17*# 52.34±3.01*# 5.79±1.53肝細胞癌 10 111.18±32.47*#△ 34.29±2.37*#△ 49.21±2.56*#△ 5.08±1.47
2.2 ALT、TBiL、ALB水平 感染組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且ALB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而感染組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逐漸升高,血清ALB水平逐漸降低,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ALT、TBiL、ALB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ALT、TBiL、ALB水平比較( ?±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P < 0.05;與慢性乙型肝炎比,#P < 0.05;與肝炎肝硬化比,△P < 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ALB:白蛋白。
組別 例數 ALT(U/L) TBiL(μmol/L) ALB(g/L)健康對照組 50 25.53±1.48 13.21±1.07 46.25±3.43感染組 慢性乙型肝炎 24 151.36±4.23* 67.55±3.46* 41.79±2.58*肝炎肝硬化 18 203.56±9.47*# 158.33±5.43*# 23.59±1.52*#肝細胞癌 10 287.49±12.67*#△ 165.47±5.82*#△ 21.27±1.49*#△
2.3 相關性Pera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血清IL-12與ALT水平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 -0.637,P< 0.05),血清INF-γ水平與HBV-DNA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 -0.421,P< 0.05),見表 3。
表3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IL-4、IL-12、INF-γ與HBV-DNA、ALT、TBiL、ALB水平的相關性
臨床上對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處理,在慢性病程狀態下,患者會逐漸進展為肝硬化、急慢性肝衰竭疾病,甚至最終發展為肝細胞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一直以來,臨床都在不斷地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但是還沒能夠得到明確的最終定論,這也是影響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療效果的一個因素。由于臨床采取的抗病毒用藥方案并不能將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機體內的病毒徹底消滅,而且患者還可能在漫長的用藥周期中產生對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種免疫耐受反應[4-5]。因此,如何應對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免疫耐受,是臨床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結合免疫應答特點分析,臨床將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分為3個階段:免疫耐受階段、免疫穩定階段和免疫活躍階段。不同階段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肝臟受損程度、機體內病毒水平也是各有差異的,若是通過臨床免疫學檢測,可對患者機體免疫狀態做出正確檢測和判定,也有利于臨床制定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有望提高臨床療效[6]。依靠人體自身特異性免疫反應,能夠有效對抗甚至清除侵襲到體內的各種感染源,促使疾病痊愈,發揮預防機體感染的主導作用。機體主要是通過T淋巴細胞來清除侵襲的乙型肝炎病毒,T淋巴細胞一方面能夠發揮免疫效應細胞的作用,直接殺死或造成靶細胞損傷;另一方面又能發揮免疫調節作用,對細胞免疫應答進行調節[7-8]。
目前多數研究顯示,CD8+T細胞參與免疫抑制過程,可導致肝功能損傷,直接影響疾病進展和轉歸[9-10]。乙型肝炎病毒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機體內的CD4+T細胞和CD8+T細胞可通過相互作用而清除病毒,增加患者體內CD4+T細胞和CD8+T細胞數量可以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效果。同時研究顯示,1型輔助性T細胞/2型輔助性T細胞(Th1/Th2)失調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進入慢性化進程的主要因素[11]。IL-4由Th2細胞分泌,主要促進體液免疫反應,并同時抑制Th1細胞的成熟和產生相應的細胞因子;IL-12、IFN-γ主要由Th1細胞分泌,其中IL-12由B細胞、巨噬細胞分泌,可促進Th1增殖,抑制Th2分化,增加血清中白細胞介素 -15(IL-15)、白細胞介素 -18(IL-18)、IFN-γ水平;而IFN-γ為抗病毒免疫調節因子,可調節免疫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合成,同時可經非溶細胞機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因此,IFN-γ、IL-12在調節輔助性T細胞(Th)分化上具有協同作用,可使Th1和Th2互相協同[12]。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INF-γ水平相對最高,而肝細胞癌患者血清IL-4水平相對最高,說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相對較佳,此時若能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可能會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抑制病情進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
血清ALT、TBiL是反映肝細胞實質損傷與肝臟慢性損害的指標,隨著疾病的發展,其水平呈逐漸上升趨勢;血清ALB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肝臟合成代謝功能和儲備功能,若ALB持續下降,則表示肝細胞壞死進行性加重,預后不良[13]。慢性乙型肝炎反復或持續的轉氨酶升高,預示著預后不良。肝細胞的不斷壞死,可引起纖維增生,最終發展為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的不斷修復,則易出現細胞惡性變,因機體的免疫機能受損等因素,則有可能導致肝細胞癌的發生。本研究中,感染組患者血清ALT、TBiL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血清ALB水平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且感染組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顯相對最低,血清ALB水平相對最高,提示肝功能指標與肝組織病理學之間存在著緊密關聯。本研究對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IL-4、IL-12、INF-γ與HBV-DNA、ALT、TBiL、ALB水平的相關性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血清IL-12與ALT水平呈負相關,推測血清IL-12具有一定的抑癌作用,同時可能肝細胞癌患者機體內存在異于其他病程的免疫作用過程,其白細胞介素水平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肝細胞損害的情況,能夠為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和預后提供臨床價值;血清INF-γ水平與HBV-DNA呈負相關,推測INF-γ可能較適合用于評價患者的免疫功能,或可作為有效指標來評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狀態。
綜上,IL-4、IL-12、INF-γ水平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細胞損害的情況,與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密切相關,通過監測免疫學指標水平,能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