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松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農機監理站,吉林白城 137000)
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建設至關重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通過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意義重大。農機水平決定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因此必須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加強引進各種先進的農機設備,不斷完善優化農機技術和手段,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投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推動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機技術的更新使得傳統農業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各項農業作業效率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機械化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對于當前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國外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仍相對落后,加強縣域農機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各項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能夠有效帶動整體農業的可持續化發展,為農民營收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從整體上提升整個行業的水平,為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1]。
我國針對農機管理仍然缺乏科學完善的管理服務體系,進而導致農機應用范圍相對較小,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也不夠系統完善,整體管理較為混亂,責任機制不清晰,嚴重限制了縣域農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農機管理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支持,且無法快速得到反饋和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因此很多部門、企業并不愿意投入過多的資金,導致農機管理一直處于較為緩慢發展的狀態。由于缺乏系統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導致農機管理工作的開展無法與當地的農業經濟相對接,不能發揮出其真正的作用和價值[2]。
目前我國農機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但是因為農機生產及投入使用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相關管理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和發展,同時農機管理更加側重于服務型工作的開展,使得整個行業表現出人才匱乏現象。現階段大部分農機部門的人員往往年齡較大且缺乏主動服務意識與管理意識,綜合素質水平及能力不達標,無法有效協助當地農民開展農機應用,也不能及時地了解當地農業的實際生產狀況及技術難題等,使得企業和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現有的農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未經過系統的專業業務學習,知識結構老化,對于產品、新知識的接受度較為滯后,不能夠快速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農機服務,提供農機服務的質量、態度、技術水平等方面均與農機服務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經過改革和調整的農機服務制度體系中,僅有縣級農機行政主管部門機構相對健全,但服務內容單一、覆蓋面狹小,只能為客戶提供一些簡易的農機服務,對于其他更為深層次的農機使用服務需求則很難實現。在鄉(鎮)級別的農機生產和管理服務組織機構中,服務產品單一,缺乏龍頭企業的支撐。
農機的管理與服務工作中,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由于多種原因,農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各種安全事故的頻發,對于保障人們的安全和機械正常使用和運行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農機管理與服務中,一定要加強管理,完善農機安全管理制度,根據情況需要在各農機單位中設置相應的安全管理員,專職負責農機的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農機安全監督管理組織機構的責任人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具備執法的主體資格;縣農機局應繼續加大對農機安全監理的執法和檢查力度,查處農業機械的重大安全事故和違法犯罪案件,做好基層農機安全工作開展[3]。
針對農機高效化的生產特性進行宣傳,不斷地吸引和培養專業化人才,使整個農機行業表現出機械化與自動化相結合的現代化生產服務特征,以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工作的開展。1)應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利益開展相應的農機惠民政策,通過多元化的手段進行政策的宣傳與推廣,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率,增強農民對于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的認可程度,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業經濟收入,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2)企業應充分意識到農機管理工作開展的實際意義,進而實現企業和農民的經濟雙贏;加大企業在農機生產及服務提供方面的精準度,實現農業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3)還要加大對于農業管理服務創新型人才的輸入和輸出,尤其是不斷培養更加專業化的高精尖綜合人才,以此更好地結合農業發展狀況,改進和優化縣域農機管理工作[4]。
強化企業和農機各個部門職工和服務人員的主體價值觀意識,充分明確企業和農民的真實需求,使工作人員有針對性地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形成正確的服務觀點和理念,深入地了解并準確掌握企業和農民在農機運營管理服務活動中的特點與需求,盡可能地滿足企業和農民對于企業在現代農業生產期間的服務需求。加強對農機各部門技術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增強農機管理服務意識,宣傳和推廣與農機技術管理服務相關的知識,促進我國農業和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改善和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提高農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
樹立“服務大農業、發展大農機”的理念,由原來單一糧食生產領域的機械化向捕魚、畜牧業、林果業、基礎設施農業等整體大農業機械化的轉變,提高農業機械化的覆蓋率,增加農民收入。圍繞發展水產行業,重點研究增氧機、投魚式漁船、水產品加工機械和相關技術;圍繞發展畜牧業,重點開展青貯切碎機、飼料混合機、喂料機、清糞機等機械及技術的推廣應用;圍繞蔬菜產業,重點抓好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通過對農機新科技新設備和機具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提高了特色產業的機械化生產作業技術水平和優良的農產品品質,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增值[5]。
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機管理工作的開展缺乏專業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尤其是在市場中缺乏有關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規范。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有必要加強對于農機市場的科學性研究與引導,改善農機市場中存在問題的管理與控制方式,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及標準。尤其是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業經濟結構及產業形式等制定符合要求的標準,以更好地調整整體產業結構的布局,打造一套完善的新型農機管理服務體系與標準,更好地在農業經濟市場中發揮其作用,實現農民經濟的增收及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升農業經濟中農機管理的規范化,使各項規范制度更加科學標準,不斷滿足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
加強農機管理和服務,提高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各級農機行業管理和服務制度,加大各級政府部門對于農機行業管理和服務的扶持力度,擴大農機管理和服務的覆蓋面,為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促進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