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孟達,董祥澤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為避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其綠色轉型顯得愈發緊迫。
1)具有天然的產業融合功能。日益增長的高質量農產品需求和對節約資源的迫切要求,使工業部門更加充分地從農業中提取大量的剩余資源,進而延長了農業產業鏈[1]。2)加工轉化率的提高有助于解決農產品供給多而不精的狀況,促進農產品市場供需平衡[2]。3)農業剩余資源的利用又為退耕還林、退垸還湖等措施釋放空間,這種非商品性的生態效益惠及整個社會。
對社會經濟而言,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城鄉,行業覆蓋面廣,是產業融合的必然選擇,是促進農民增收和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對生態經濟而言,農產品加工業的綠色發展遵循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能夠將其社會功能屬性生態化,已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3]。
洞庭湖區域包括湖北省荊州市,湖南省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和長沙市望城區共4 市1 區,農產品加工業以當地農產品資源為基礎,將原料產出轉化為產品產出,助推湖區農副產品加工增值、區域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效果明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于2019 年7 月的政協主席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上形成了“常德共識”,以“守護一湖碧水,助推綠色發展”為宗旨指導湖區生態經濟建設,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洞庭湖區域作為我國長江經濟帶重點開發區域,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和連接兩湖的區位優勢,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發展勢頭。2019 年全年,洞庭湖地區生產總值為9 197.06 億元,較2018 年增長7.7%。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快速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合計超過全省的1/4。
1)農業產業體系不完善,產銷發展不協調。湖區農村產業融合程度較低,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被過多地人為分割開,物流運輸與農業服務欠發達,造成了農業的高成本和低效益。2)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隨著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農產品面臨的競爭不斷加劇,相比太湖、鄱陽湖經濟區,洞庭湖區域大宗農產品在國內普遍缺乏競爭力,與其他地區同類農產品的價格差不斷擴大,省際輸入持續增壓,本地農產品市場不斷受到擠壓。太湖區域正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水上物流運輸等第三產業構建產銷一體化農產品市場體系。而洞庭湖區域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短、融合度低,企業仍粗放發展,農產品在與國內其他地區競爭時顯得銷售渠道少、品牌效應不足。
洞庭湖地區近年來不斷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諸如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十分迅速[5]。然而,洞庭湖區域農產品加工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裝備水平較低,技術轉型滯后,與農業生產的規模不協調、不匹配,產業帶動能力明顯不足[6]。湖區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長期低于其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原料生產技術原始,農產品加工專用品種選育和精深加工技術滯后,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產值遠低于資源性傳統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廠普遍缺乏貯藏、保鮮等技術及裝備,導致較大的產后損耗,無法保障農產品品質,同時還面臨著技術研發成本高、融資來源少的困難。
農產品加工技術裝備的落后致使行業能耗、物耗高,企業缺乏環保處理設施和排污管束,導致污染愈趨嚴重。湖區共有近600 個工業排污口,涉及企業800 多家,有39 處較大的黑臭水體存在于岳陽市、常德市和益陽市建成區,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禽畜糞便等污染物通過農田排水、農田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等途徑進入受納水體,在水生生物體內造成了大量的毒性殘留,給洞庭湖帶來短期內難以修復的生態損害[7]。污染源集中在造紙、紡織等加工業,其原料來自于湖區大面積的蘆葦,作為一年生植物若不能合理利用,蘆葦成熟后便在湖中倒伏、堆積、腐爛,如何合理利用蘆葦資源也是目前治理湖區濕地生態系統所面臨的難題[8]。
參照發達國家大湖區域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模式及國內鄱陽湖等大湖經濟區的綠色發展經驗,再聯系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趨勢,建議洞庭湖區域農產品加工業的綠色發展從以下3 方面入手。
洞庭湖區域應形成以特色鮮明的生態產業為主、多種產業并行發展的新格局。在不斷推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生態化發展的同時,兼顧標準化、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建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園區[9],使用生態綜合種養循環模式替代粗放型種植方式,例如根據生物鏈優勢互補原理采用“水稻+”的種養模式。此外,還需強化當地加工企業的綠色農產品品牌意識,鼓勵“三品”認證等。
農產品加工業應繼續朝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追求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少的污染排放。促進傳統產業與加工業的產業承接,如果蔬種植業與農副食品加工業、棉花種植業與紡織服裝加工業、林業與建材加工業等。產業承接的同時兼顧產業轉型,將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與化工、有色金屬等產業集群融合起來,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化。
1)構建更完善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以綠色生產為導向的技術攻關。更加細致且深入地研究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促進其向分子水平深入[10]。繼續開發共性關鍵技術,如微生物發酵、分子蒸餾、膜分離技術等[11],同時加強外部科技資源的引進。2)打造完善的技術孵化基地與創新創業園區。升級農產品加工科技交易平臺,規范產權交易,促進技術轉移,加強科技金融等服務的應用,擴大科技成果的流通及實踐應用,提升加工技術產權的價值。3)完善綠色創新發展政策。堅持生態優先的創新原則,針對企業建立起嚴格監管和有效激勵并行的長效機制,營造一個對生態有利的創新政策環境。
污染問題的整治要突出重點,由政府牽頭,社會各界合力進行。政府需建立起一套長期動態監管機制,盡快制定洞庭湖區環境保護法等地方性法規,為依法治污打下堅實基礎。將污染防治資金集中投入到污染突出的領域,并督促企業清潔生產設備的升級。根據區域污染源的分布狀況、污染物質特征及其對洞庭湖實際和潛在的危害,采取污染源分級限期治理和城市廢水集中治理相結合的方法,突出重點污染源和重點污染區,分期分批地進行治理,并分片建立相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從而改善洞庭湖區域的水質。此外,需充分發揮個人、企業、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形成合力整治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