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曦
(吉林省正源環??萍加邢薰?吉林長春 130000)
為了更好地預防因為規劃不合理而導致的人群健康、環境健康的負面影響,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環境之間協調化發展,其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屬于環境風險評估的重要方式。從我國的環境相關保護法律角度來看,國家目前已經構建了比較完善的環境、健康監測體系,同時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調理當中明確提出,應當從分析、預測以及評價的內容,涉及到規劃實施可能對于環境、人群健康的直接影響[1]。目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環境健康的相關內容以及技術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對此,探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開展健康風險源頭控制顯得格外重要。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區等快速發展,并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這也成為了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近些年環境污染問題的不斷加重,關于多人群的環境污染事件也在不斷增多,這和產業規劃布局之間的不合理有著密切關聯性??v觀當前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現狀,因為規劃健康風險評估方式方面的欠缺,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將人群健康防護等因素考慮到其中。在當前的規劃環評時間,期間只能夠單純參照環境質量標準的權衡區域排放控制,實際上有許多的化工園區排放的特殊污染物并不在環境質量控制標準體系當中,導致人群活動空間和企業之間的局部缺乏合理性。同時許多污染事件也衍生出了關于規劃源頭健康風險防護的重要性意義,但是規劃健康評估卻因為技術、職能部門的模糊性導致無法出臺。從當前的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角度來看,健康風險的評估技術仍然存在缺陷,實踐期間并不能將人群健康防護的多方面因素加入其中[2]。在當前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導致無法按照當前環境質量評價的標準開展人群健康的風險評估。例如,某石化園區中,如果單純以大氣環境的角度進行考量,其中大多數指標都可以滿足要求,但是實際上周邊群眾仍然會經常遭受刺激性氣味影響,所以這一些指標并不能直接作為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的標準。
自從20 世紀開始,國家對于戰略性環境保護評價的理論方式就開始了研究,同時在不斷地總結和創新,這也為我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許多的理論基礎。但是,當前來看仍然存在現狀落后的情況,停留在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以及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層面。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并沒有一個相應的理論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約束條件指標僅僅是停留在資源環境的承擔方面,其中并沒有涉及到人群健康的影響指標。在技術導則方面,雖然規范了具體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流程,但是對于風險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只有指導性條款,在具體技術導則方面,并沒有關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規范,只是提出了預測與評估的內容,在規劃實施方面對于人群健康的影響并不突出,技術方面究竟如何實現仍然缺少規劃健康風險的評估技術導則,導致具體實施效果不理想。
當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發展滯后主要是由規劃健康風險評估自身的特性而決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特征主要在于下面4 點:①系統性。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一性主體評價相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主要目標屬于多生產、生活等主體,帶有突出的風險源識別功能,疊加和人群活動預測的耦合性特征;②情景性。在規劃構成的不同要素分析期間,無論是生產排放還是突發性的事故概率,在現實分析方面都帶有疊加、后果估算以及風險預測等特性;③反向約束。和傳統的健康風險評估方式相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借助風險承擔力的評估,提出具體的約束指標,從而實現對風險源的調整。這一約束性指標可以為整個規劃進行布局,其主要目標在于規劃的綠色、環保以及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④規劃互動性。規劃健康的風險評估應當貫穿在整個規劃期間,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具備和規劃的互動特性,同時對于整個規劃過程可以形成指導性支持。上述4 個特征也決定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復雜性,同時對于技術融合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從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現狀來看,技術難點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空間尺度上情境暴露的模型。核心在于空間方面多風險疊加和人群實際暴露的耦合關系。從單個的行業微觀排放以及區域內環境尺度范圍內的污染物分布特征角度來看,對于個體、群體平均暴露水平的估算方式,可以應用定性結合定量的方式進行分析,并構建相應的情境暴露分析模型。另一方面,健康風險的承受力對于規劃期間不同排放源的方向制約性存在作用。規劃健康風險的評估期間最為關鍵的健康承受力閾值在于明確技術方面的健康風險評估水平,并在這一基礎上完成健康約束性指標的延伸。
國際上傳統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已經應用了約40 年,其中的“四步法”理論也比較成熟,技術從以往單一性的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轉變為了多因子、多暴露途徑的疊加風險評估,同時對于情境的應用也在不斷的成熟化。結合空間分析的技術特征,對于不同污染源的疊加處理方式,可以實現優化風險控制的規劃。借助分析總結方式可以更好地評價評估發展趨勢,并在規劃環境評價中應用,補充規劃環境評估中風險健康風險承擔估算的參考指標。規劃健康的風險評估中,健康風險承擔力屬于約束性的指標,其主要是指環境系統中所能夠承擔的污染物數量和可支撐性經濟規模、人口局部[3]。其關鍵在于分析和識別規劃發展期間的健康風險承擔能力,并協調不同環境介質下的環境容量發展對于健康的影響,同時基于健康承載能力實現對區域污染物排放量、濃度的控制與約束。在具體的約束指標方面,借助源強分析方式,情境排放的環境影響屬于定量化的評價,制定具體的環境準入條件并實現對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與此同時,借助評估發展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明確關鍵健康損益性的指標,并借助有償分配、產業結構優化等思路進行改進。如何將健康風險的約束指標應用在規劃當中的約束性指標當中,并分配到不同排放源屬于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環境破壞問題越發嚴重和普遍。從我國的環境保護技術現狀來看,規劃健康風險評估的技術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導致當前在規劃方面的源頭保護人體健康的能力與作用相對落后。為了更好地展現環境保護當中人本化的基礎理念,從而預防因為規劃不合理而導致的群體健康負面危害。目前來看,最為重要的任務在于做好健康風險評估技術的研究,并基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法律,對健康相關內容進行完善與補充,這不僅是貫徹環境保護理念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環境保護法律的重要落實環節。下面從2 個方面探討關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的發展策略。
(1)及時開展重點區域的規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的研究,針對性的推進關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規范和導則。一方面需要注重情境暴露水平的關注,在對規劃實施預測分析同時,不僅需要注重多風險疊加的復雜空間分布情況,同時還需要注重規劃空間中人群的不確定性特征,提出規劃健康風險評估的具體方式。另一方面提供關于健康風險評價的相關指標,注重空間地理單位方面的健康風險指數,注重不同環境尺度之下健康風險承擔力實現對約定產業調整的動態化評價指標。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可以將研究成果構建成為技術規范和導則,從而支撐相關的環境管理制度需求,提高整體建設效益[4]。
(2)需要注重重點區域的規劃健康風險評估作為重點工作環節,針對性的完善制度體系與設計體系,并從根本上注重區域健康的風險防控。在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期間,需要及時組織并開展重點區域的規劃,并基于健康風險評估作為試點開展。借助試點不斷的完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方式以及技術體系,同時提高整體科學性以及可操作特性。目前來看,建議先針對相對發達的城市著手,基于發達產業與人口密集區域,針對性的開展規劃健康防護和產業的合理性布局。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開展預期實施后的健康風險評估,同時為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人群健康風險防護性的支持。逐漸構建形成管理應用和科技支撐性的融合發展,并逐漸構建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從而將污染健康的風險真正控制在源頭。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顯得越發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整體水平并不理想,健康風險源頭控制非常重要。健康風險源頭控制屬于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同時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風向標。健康風險源頭控制工作應當有效貫穿在整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做好基礎性技術支持。與此同時,健康風險源頭控制工作還需要突出監督性功能,推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持續發展,為環境保護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