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躍生 吳耀建 歐陽玉蓉 孔昊
(1 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福建漳州 363100 2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廈門 361000 3 福建省海島與海岸帶管理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福建廈門 361000)
隨著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沿海省市加速利用圍填海造地獲得社會經濟效益,有效緩解了土地供求矛盾、擴大了社會發展空間[1-2]。但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填海造地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不可逆的影響。填海工程會改變自然海岸線,侵占濱海濕地資源,影響自然景觀,破壞鳥類、魚類和底棲生物的繁殖場所,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損失;而且,填海工程會改變區域的水動力環境,改變區域的潮流運動特性,導致泥沙沖淤和污染物遷移規律的變化,進而間接地影響到區域內的海水水質環境、沉積物環境、海洋生態環境等[3-5]。
2018 年7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國發〔2018〕24 號),要求“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依法處置違法違規圍填海項目”。為深化落實“國發〔2018〕24 號”的要求,2018 年12 月,《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明確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自然資規〔2018〕7 號)明確了“歷史遺留問題需開展生態評估和生態保護修復方案編制工作”。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于2019年4 月、5 月先后下發 《關于進一步做好圍填海管控有關工作的通知》(閩自然資發〔2019〕76 號)及《關于做好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有關工作的通知》(閩自然資發 〔2019〕109 號),進一步細化了生態評估工作和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工作的具體要求。
本填海項目位于A 市,填海工程于2016 年12 月動工建設,2018 年5 月完成整體圍填海,實際用海面積380.263 3 hm2。項目的實施,能夠帶來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對東山灣內的生態環境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針對該填海項目的建設開展生態評估、生態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工作。
該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態影響分析主要包括了水動力環境影響分析、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分析、海水水質環境影響分析、海洋沉積物環境影響分析、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生態敏感目標影響分析等6 個部分。為分析各個方面的影響,項目組收集了該填海工程實施前后項目所在海域的各項監測、調查數據,通過對比填海工程實施前后各項指標數據的變動情況,以此甄別填海工程對所在海域造成的生態影響。各方面影響分析結論如下:
(1)水動力環境影響分析結論。圍填工程實施后,區域建設用海的實施,流場變化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填海區周邊區域和中轉坑附近區域。其它區域的漲、落潮流流態未受明顯影響。工程的建設對潮流流速有一定影響,主要影響區域在工程周邊約1 000 m 范圍,對東山灣其余各處水域流速影響較小。工程建設對東山灣主潮流通道、東山灣主航道及古雷半島已建碼頭影響較小。工程建設導致東山灣納潮量減小1.22×107m3,潮量損失占原有海灣潮量的1.62%。東山灣水體交換能力很強,30 d 的水體交換率均在90%左右,填海前后的水體交換率沒有顯著變化。
(2)地形地貌和沖淤環境影響分析結論。項目建設主要對工程近區地形地貌和沖淤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工程周邊以淤積為主,淤積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工程區西側。在工程區西北側0 m 等深線附近區域略有沖刷,0 m 等深線向岸略有后退,在工程區西南側,由于填海成陸,0 m 等深線向海側前進約1 km;2 m 等深線整體趨勢與工程前一致,略向岸一側后退。
(3)海水水質環境影響分析結論。填海工程實施前后海水水質各指標濃度值變化不大,水質變化隨不同季節有所波動,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部分年份有發現鉛、汞超標問題。污水達標排放對周邊敏感區沒有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但污染物排放會在一定范圍海域內對海水水質造成長期、持續的影響,需加強跟蹤監測。
(4)海洋沉積環境影響分析結論。項目區附近沉積物質量較好,均符合沉積物質量一類標準,填海施工前后項目區周邊海域沉積物質量變化不大。考慮到后期污水排放,該項目產生的廢水含有硫化物、氰化物、苯類、烴類化合物及重金屬等,長期持續排放這些特征污染物可能在排放口附近海域的沉積環境中富集,需要對其進行長期的跟蹤監測。
(5)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結論。多年數據對比表明,東山灣葉綠素a、浮游植物(種類和細胞密度)、浮游動物(種類和個體密度、生物量)存在一定的波動,但達不到工程前的水平。淺海大型底棲生物2018 年種類數下降嚴重,總個體密度、生物量、多樣性指數等均降低較多。浮游動物2018 年種類數、資源重量密度、資源尾數密度、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均有所下降。可見,東山灣多年圍填海等開發活動,已經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需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本項目填海面積約占2002 年以來東山灣圍填海面積的15%。
(6)重要敏感區影響分析結論。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項目區西北方約11.0 km。根據數值模擬分析,項目區實施之后水動力和沖淤環境影響主要5 km 范圍內;項目用海對東山灣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影響較小。項目的實施不會改變東山珊瑚自然保護區海域的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工程的建設對潮流流速有一定影響,主要影響區域在工程周邊約1 000 m 范圍,對東山灣其余各處水域流速影響較小;項目建設主要對工程近區地形地貌和沖淤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項目區距離保護區超過10 km,因此項目實施對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珊瑚礁生境基本沒有影響。填海工程實際占用自然灘涂面積380.263 3 hm2,約占東山灣灘涂面積的4.1%,填海實施后會降低東山灣灘涂的生態功能。
(1)項目用海占用灘涂濕地帶來的生態影響。項目用海占用灘涂濕地,對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底棲生物量造成一定的影響。濕地是重要的國土資源、自然資源,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獨特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用海項目占用海域主要為灘涂。規劃建成后,所占用灘涂濕地將直接減少,該片濕地將不復存在,直接造成棲息于此的底棲生物的死亡,現有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將全部喪失。
(2)項目建設對圍填海工程周邊區域水動力環境帶來影響。項目建設形成新的陸域環境,改變了原有岸線形態和海域自然屬性,潮流流態和流速也將產生變化,由此必然引起海域水動力和沖淤環境的變化,并且改變局部海域原有的沖淤平衡。工程完成后周邊海域漲落潮流速發生變化,對現有的潮流流速有一定影響,影響范圍主要在項目圍填海工程周邊區域,對東山灣其余各處水域流速影響較小。項目圍填海工程實施僅在工程近區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淤積,對于周邊其他海域的影響較小。
(3)對東山灣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東山灣內多年來的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根據歷年調查數據對比分析,東山灣浮游植物(種類數、細胞總密度)、浮游動物(種類數、生物量、均勻度指數)、淺海大型底棲生物(種類數、總個體密度、生物量、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漁業資源(種類數、資源尾數密度、資源重量密度、多樣性指數)等均受到了較大影響,需引起足夠的重視。本項目填海面積約占2002年以來東山灣圍填海面積的15%,對項目用海區及周邊海域的浮游生物、淺海大型底棲動物、潮間帶生物及漁業資源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4)營運期污水排放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填海項目運營后,陸域石化基地工業廢水排放量較現狀有所增加。營運期污水排放對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從影響預測結果來看,本項目污染物超標范圍均在古城排污口混合區范圍內;污水排放后對周邊敏感區沒有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
(5)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損失和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損失。本項目占用灘涂濕地約380.263 3 hm2,造成了項目所在區域底棲生物的損失,損失量約491.60 t;填海工程建成后,東山灣海域的納潮量損失量約為1 220.0 萬m3,潮量損失占原有海灣潮量的1.62%。納潮量的損失給海域浮游動、植物,魚卵、仔稚魚等帶來長期、不可逆的影響。工程施工期懸浮泥沙入海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卵、仔魚、游泳動物等帶來不利影響。懸浮泥沙濃度增量超10 mg/L 濃度影響面積約14.34 km2,超100 mg/L 濃度的影響面積約2.22 km2。本項目施工期懸浮泥沙入海和占用灘涂濕地造成的海洋生物經濟損失約為23 350.10萬元。該填海工程建設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帶來一定的損失,每年造成的損失共約453 3.03 萬元,其中,主要是供給功能損失,約為2 611.73 萬元。
為了更好貫徹執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落實圍填海管控和生態修復要求,本文認為該填海工程應從項目周邊灘涂濕地保護、增殖放流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同時應加強對項目周邊區域的水文動力環境、地形地貌和沖淤環境以及東山灣海洋生態環境的后期跟蹤監測,逐步建立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保護項目周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具體生態修復建議如下:
(1)濕地保護建議。項目完成后,填海區原海域的灘涂濕地和養殖池塘等人工濕地全部被占用,原有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應結合區域濕地分布的特點,保護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灘涂濕地,通過退養還濕、清除外來入侵物種等措施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2)海洋生物資源損失補償建議。通過采取增殖放流等措施,恢復受損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應當是本地種,增殖放流應嚴格執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2009 年第20 號)相關規定。
(3)水動力環境改善建議。本項目對周邊海域水動力環境造成的影響有限,主要影響范圍在項目圍填海工程周邊區域。因此,應加強對項目周邊區域水動力環境、地形地貌和沖淤環境的跟蹤監測。加強對工程區西側水道的監測,必要時對其進行疏浚;建議東山灣內,尤其是古雷頭附近區域,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不宜增加新的圍填海工程。
(4)營運期海水水質環境改善建議。加快區域污水處理廠和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進度,保證項目投入運營時,污水能納入污水處理廠。把污水再生利用作為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力提升該項目乃至整個石化基地的污水再生利用能力,明確污水回用方式和途徑,減少新鮮水的使用量,保護和節約水資源,通過減少污水排海量相應地減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5)加強跟蹤監測。根據該填海工程對海洋環境影響的方式和程度,篩選重點監測指標,制定監測計劃。在監測過程中發現問題應及時予以修正。通過監測計劃的實施,建立基礎數據庫和長效監測機制,為后期生態修復績效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持。監測內容包括水動力環境、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海水水質環境、海洋生態環境、海洋沉積物質量、岸線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