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陸青 謝放尖 王艷 時顥
(1 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江蘇南京 210013 2 江蘇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 江蘇南京 210036 3 南京市生態環境局 江蘇南京 210019)
近年來,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高質量發展的主流[1-2]。南京市在認真落實國家、省應對氣候變化戰略部署,扎實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低碳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一些矛盾和挑戰逐漸顯現,亟需借鑒先進經驗做法,進一步探索完善,為推動南京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南京市于2017 年獲得第三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緊扣“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定位,全市低碳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主要成績有:①關鍵指標全面完成。與2015 年相比,截至2019 年底,南京市單位GDP 能耗下降約17.1%,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約18.5%,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由2.5%提升至6.46%。②低碳能力建設逐步完善。初步組建南京應對氣候變化人才隊伍,開展低碳能力建設培訓。③開展碳排放達峰路徑等低碳發展規劃前期研究,逐年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及能源平衡表等。④重點領域不斷突破。打造“4+4+1”現代產業體系,全市煤炭消耗總量較2015 年削減394 萬t,低碳出行、綠建古都初見成效。⑤體制機制創新不斷發展。啟動《南京市低碳發展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指標統計、目標考核機制;依托“我的南京”APP,構建全民低碳參與機制;加強交流合作等。
同時,也存在如下問題:①基礎能力相對薄弱。主要表現為人員配備相對不足,低碳發展工作的專職力量與支撐力量相對薄弱,統計監測體系有待健全完善。②降碳壓力依然較大。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等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燃煤壓減空間變窄,新型產業、居民生活對電力能源需求快速增長。③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低碳管理體制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機制尚不健全或有待磨合,相關人員專業知識、業務能力亟待提升;政府部門間的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形成,目標責任評價考核體系尚不完善;大氣污染防治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尚未形成。④低碳發展理念亟待深化。目前低碳發展理念更多停留在節能減排階段,對低碳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落入相關專項規劃、納入決策考慮等方面仍相對不足。
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市圍繞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格局積極探索實踐,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3]。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考核。成都市和鎮江市在全國率先設立應對氣候變化處(對外合作處),加強組織領導,開展專職工作。鎮江市探索實行碳排放強度目標與總量目標雙分解,建立了以縣域為單位的雙控考核制度[4]。上海市按照“節能低碳管理與行政管理相一致”的模式,強化主要部門重點行業碳排放評估考核機制。
(2)編制發展規劃,促進轉型發展。深圳市探索建立低碳發展規劃實施機制,出臺 《深圳市低碳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2020 年)》和《深圳市低碳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并將低碳發展有機融入城市發展全局。寧波市強化峰值目標的引領與倒逼作用,一方面將實行燃煤消費總量控制納入《寧波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另一方面強化峰值倒逼作用,倒逼電力行業不再新上燃煤電廠、石化行業實行重大裝置優化布局、鋼鐵行業著力調整產品結構。
(3)探索制度創新,加強協同治理。廣東省建立“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報告制度”,納入了溫室氣體綜合數據庫、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系統、配額登記系統等。鎮江市在重大項目立項之初,開展了在能評和環評等預評估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項目的碳排放評價制度。同時,鎮江市也創新建設了低碳城市數據收集統計系統和數據管理平臺,同樣做的還有武漢市。深圳市在協同治理方面,將國家低碳城市試點與國家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試點、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建設等相結合[5]。
(4)發揮市場手段,激發金融活力。北京市探索建設規范有序的區域碳排放權市場并探索跨區交易,構建了“1+1+N”的制度政策體系。廣東省積極探索配額有償發放及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創新,率先探索設立全國首個省級政府出資的低碳發展基金。同時,2015 年廣東省啟動碳普惠制試點,初步建立政府補貼、商業激勵和與碳市場交易相銜接等普惠機制。
(5)其他做法百花齊放。石家莊市、南昌市率先分別于2016 年7 月和9 月實施各自低碳發展促進條例,促進低碳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北京市成功主辦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深圳市通過與國外先進城市、非政府組織、基金會等簽署低碳領域合作協議,搭建國際合作平臺,促進低碳交流。
(1)強化低碳發展認識,提升組織能力建設。一是充分認識低碳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響應國家溫室氣體減排承諾。二是強化組織領導,在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建立健全推進低碳發展的工作體系。三是加強低碳隊伍建設。一方面增加人員配備,推動相關低碳機構改革,明確機構職能及具體分工,強化低碳能力培訓,另一方面強化基礎研究,協同減排,提升科研支撐力量。
(2)優化產業能源結構,促進綠色低碳轉型。一是推進產業轉型[6]。以主導產業優化升級、“兩鋼兩化”轉移轉型為重點,扎實推進全市工業結構布局調整。二是落實節能減煤。進一步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嚴格實行“減量”替代。推廣節能技術應用,加強能耗監管。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三是嚴控高耗能項目,按照低碳理念優化完善全市產業負面清單,鼓勵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實施碳中和。
(3)完善基礎能力建設,筑牢低碳發展之基。一是扎實推進低碳立法,加快推進《南京市低碳發展促進條例》立法調研工作。二是積極參與國家碳市場建設。重點引導全市電力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試算等工作,參與國家碳市場交易。三是高效開展低碳試點工作。開展低碳城市試點評估、年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等自評估工作,編制完成《南京市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和 《南京市低碳發展規劃(2019—2030)》[7]。四是強化協同能力建設。對外加強技術交流合作,對內加強國家低碳試點與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等試點的協同,形成政策合力。
(4)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內生發展動力。一是加快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信息化平臺,主要包括溫室氣體綜合數據庫、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系統、配額登記系統等。二是建立重大項目碳排放評價制度,避免引入高排低效項目。三是建立碳排放目標考核機制,落實“雙控”制度,將溫室氣體相關指標納入南京市對所轄區年度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四是進一步完善全民參與機制。依托“我的南京”APP,完善碳普惠機制,有效引導公眾參與。
(5)強化低碳理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8]。一是加強宣傳引導低碳發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低碳意識。二是增加森林碳匯,提升綠道長度和林木覆蓋率。三是推進技術減碳。圍繞重點領域開展經濟適用型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開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節能提效、碳捕集和封存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四是踐行低碳生活,倡導低碳出行、推廣綠色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