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馥
(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118)
農業在我國產業排行中的一產地位決定了其對國民經濟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特殊地位,建設現代化農業是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建設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明確目標、科學運維、堅實努力、不懈追求,已經讓我國取得了“三農”進步的豐碩成果,但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征程還很漫長、任務還很艱巨,可持續發展目標永遠在開拓進取的前方。我國農業院校是農業現代化建設最為重要的人才培養、人才孵化、人才輸送基地,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培養農科人才的豐富經驗,正在為服務“三農”推出一批又一批大有作為的農科人才,但在我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大背景下,我國農業院校從校內教學到校外實踐教學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緊密聯系鄉村振興戰略背景進行教學明顯不足;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學會學懂課程范圍內的農業技術,但對學生了解“三農”、服務“三農”、奉獻“三農”、理解“農行”職業價值不足。很顯然,這種教學現狀急需改變,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院校大學生實踐教學策略的用意旨在改變這樣的現狀。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我國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笔青l村振興戰略“五位一體”的全面布局與總體要求。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的這一全面布局與總體要求作為導向,培養造就懂農業、專農技、愛農村、助農民優良品質的新型農科人才,開創和利用好農村社會實踐基地,是將學校教學向農村、農業、農企、農戶、農民中拓展的需要,能夠將對大學生的培養教育與農業生產實際教學、農技推廣與農技科研實踐教學銜接為完整鏈條,推動高等農業院校農科人才、農科技術優勢、農科研究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和農業貢獻力,促進學校服務“三農”,弘揚教育科學文化。因此,務必將農業實踐教學視為高等農業院校整體教學環節中的重中之重,特別重視高等農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特殊之處是面向“三農”,增進學生對“三農”的真情實感、真功實做。更為具體的說來,目前的我國“三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三農”,唯有通過貼近“三農”、進入“三農”、感受“三農”、服務“三農”的農村實踐教學,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乃至優秀的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積極貢獻的農科人才。但就目前高等農業院校農村實踐教學現狀看未能達成這樣的效果,尤其需要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對學校辦學的軟硬實力進行綜合改變,特別重視探討加強實踐教學策略,重視加強深入到農村生產與農業經營管理第一線的實踐教學。
高等農業院校實踐教學機制已經普遍建立,但機制內所涵納的要素成分不足、已擁有要素間的合力運作不足,急需做到“三個拓展、三個協同”,即:拓展建構機制,協同建構力量;拓展教學資源,協同教學效果;拓展科技服務,協同科技惠農。在拓展建構機制,協同建構力量方面,高等農業院校是構建、拓展和提效實踐教學機制的主體運作單位和牽頭單位,要集建、用、管責任于一身,將協同建構力量建立在發揮社會責任與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善于調動和激發各方建構力量的通力合作與可持續合作。在拓展教學資源,協同教學效果方面,要能夠不能局限于已有教學資源與學生已經參與到時間教學之中的教學效果,既要務實對學生農科素質的實踐鍛煉,也要務實科研素質、勞動素質、合作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實踐鍛煉。在拓展科技服務,協同科技惠農方面,這一方面是更能發揮出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實踐教學效果,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鮮血液和科技力量,讓實踐教學基地更能發揮出“雙贏”和“多贏”效果的方面,高等農業院校更要主動作為、在實施實踐教學之中,以項目連線科技服務模式,依托高??萍籍a業園區提供惠農科技服務,引領大學生進家入戶、進鄉企入村企的進行實踐教學鍛煉。
教師是高校教學的主要力量,加強高等農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必然是高校實踐教學策略中必須考量到的重要因素。加強高等農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在熟知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要培養“三農”人才必須要為其提供合理的實踐機會,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可為實踐教學提出新的發展方向。教育部曾指出,要“改革教師聘任度和評價辦法,積極引進行業公認專才,作為專業建設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1]。雙師型教師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他們熟悉課本理論知識,同時因自身具有相關專業的工作能力經驗可以更好的將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依托于書本又貼合于實踐。將學生覺得枯燥的書本知識以實踐教學的方式講授,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遇見的問題,在實踐中不斷驗證書本知識,兩者相輔相成。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行業的發展現狀,并講授自身經驗,讓學生了解行業,了解自身優勢,為畢業就業提供有力參考。同時,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組建中,可利用強化同城、同地區校際間協同育人新模式[2]。不同學校的教師隊伍在設置教學科目時會有所側重,利用校際之間的協同育人模式可以更為全面的對學生進行教學,讓更多在領域上有突出成績或實踐經驗廣泛的老師資源進行共享教學,不斷彌補自身院校在教學上的短板,同時解決學校因教師欠缺而造成的教學閉塞等問題。
我國是農業發展的古國,由于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在早期的農業發展中使用了大量的人力進行建設,但由于生產力低下導致農業發展進步緩慢。在目前國家對于農業振興發力發展的當下,在發展中投入了大量的科學手段,并加大對于農業人才的培養投入。所以,農業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主要在于利用教學時間讓學生掌握科技發展下的農業建設應如何進行,利用好科技讓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進行有效結合。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地點和教學內容都需要進行合理調整,原本在農田或專業地點的教學中應不斷加入相應的科技元素,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異同點,并培養學生自主判斷使用何種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時代發展的戰略背景調整教學重心,從更新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考量,優化考試結構,靈活的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考察,并將學生從傳統的理論性懂農業人才培養成應用型愛農業人才。
俗語有“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之說,對于高等農業院校實踐教學說來,對學生的培養教育要重視用愛農意識培養務農情懷,這是一種職業道德教育,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職業責任教育,學農的學生理當愛農,也更應該在就業創業中利用自己學農懂農的某方面專長,但高等農業院校學生這方面培養鍛煉不足是客觀事實??萍嫉陌l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農業發展的速度,但對于農業發展來說,其根本核心仍在于人才,在農業院校的教學中,院校往往以知識教學為基礎,對于學生的愛農意識并不注重,這導致學生在畢業就業時責任心和使命感并沒有完成建立,在畢業后農業人才大范圍遺失,真正選擇農業建設的人才少之又少。高等農業院校必須端正對“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的認識[3],以“立德樹人”為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并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農業情懷。結合實踐教學的專業知識中向學生灌輸農業建設人才的現實故事。不斷讓學生在故事中反思自身,建立良好的道德責任意識。利用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愛農思想,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做好農業就業的職業發展意識。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農業發展離不開“三農”人才的支持,在發展中教師需要把控教學主體方向,在教學中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斷根據先下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整,完善實踐教學課程建設,優化科學專業結構,培養學生真正做到懂農業,愛農業,鉆農業、務農業,能夠在畢業上崗后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