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海陽市小紀鎮農村經濟管理站,山東海陽 265100)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則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可以說,只有集體經濟搞好了,農民才能有發家致富的奔頭,才能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大。制約農村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的最大問題就是村集體無錢辦事、有心無力。解決這些問題,僅靠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解決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問題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基層組織自身造血功能,這樣才能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集體經濟成為民心所向、民利之基。
鄉村要振興,產業就要興旺,這樣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富裕。過往老百姓的單打獨斗,只能保證少數富起來。而只有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將老百姓抱成團,形成強大的經濟發展體,有效應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同時,也只有發展集體經濟,才能將老百姓吸引進來,將老百姓重新組織起來,最終建設一支專業性強的職業農民隊伍。總之,只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才能補齊鄉村振興的最后短板,才能讓老百姓真正走上富強之路。
為深入貫徹新農村建設方針政策,山東各地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集體經濟成功案例不斷涌現,帶動一大批行政村爭相效仿,借鑒發展。但是,也暴露出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制衡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
就部分農村的發展現狀來看,呈現典型的吃財政飯傾向。財政扶持多,農村經濟勢頭猛進。而一旦地方財政吃緊,加上各項支出增多,民生政策惠補不到位,農村經濟的發展將失去動力。加上,個別內陸地區存在資源匱乏、設施落后、模式單一、人居環境差等問題,造成勞動力資源流失嚴重,呈現典型的“空殼村”。而隨著人口的減少,經濟的“空殼”也將成為常態。此外,農村還存在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因為道路硬化沒有得到解決,機械化作業推廣難度大,或者基礎農田用電未得到解決,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老百姓拜金理念愈發強烈,一切向“錢”看時刻沖擊著民眾的大腦,個人利益至上,不看重集體發展得失,社會個體化現象格外明顯。尤其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至上的農村合作經濟形式,不重集體的個人利益至上理念,將嚴重影響集體經濟的發展,難以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
盤活集體經濟,離不開基層農村干部。但是,現在的基層干部,多數文化水平低、年齡偏大、學習創新能力不足。受限于此,即使他們想搞好集體經濟,也難以拿出好的創意和項目支撐,使其發展集體經濟有心無力。此外,鄉村干部的工作重點,多放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上,很多沒有發展集體經濟的概念。
各地農村千差萬別,地方區域特色顯著,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理應獨居特色。要尊重地方資源特色,加快土地流轉、發展村鎮旅游、推進一村一品,實現鄉村資源經濟常態化的最大利用。要緊抓“互聯網+”機遇,靈活資源開發、產業復興、政策帶動等等,實現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區別對待。經過不斷的嘗試,小紀鎮李家疃村探索出了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模式:
一是支部領航,讓合作社發展壯大起來。李家疃村山地較多,農作物種植不占優勢,傳統的梨樹種植以散戶為主,品種雜亂、品質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不足。2018年10月,村黨支部成立了海奎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破解村集體和村民增收乏力的困境。合作社成立初期,村民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僅有十幾戶入股。面對這種情況,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組織技術骨干到淄博、遼寧等地取經學習,并多次召開支部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進行研究,確定合作社的發展思路。為了動員村民入社,黨員帶頭入股,并將全村38名黨員分成四個小組逐戶做工作,鼓勵村民入社入股,有了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帶動,村民入股積極性逐漸高漲,目前合作社入社了151戶、263人,群眾入社比例達到58%。
二是因地制宜,把土地整合利用起來。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地,因地制宜選擇產業項目,對新整合的超40 hm2優質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帶領村民發展梨樹種植產業,對老化品種進行了更新換代,發展種植豐水、黃金、秋月三個綜合效益好的品種,邀請專家提供技術支持,合作社統一安排銷路,保證村集體和社員收入。對流轉的超100 hm2山巒荒地,由合作社牽頭,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發展種植楸樹、核桃樹等經濟苗木。同時,村黨支部積極對接有意向的投資商,引進投資1億元的益生生態養殖繁育項目,讓村集體土地釋放更大效益。
三是合理分配,讓入社群眾的生活好起來。在合作社收益分配上,本著公平、自愿的原則,科學制定入股及分紅方式,入股土地每畝為1股,入股的資金每200元為1股。年底提取10%作為合作社積累,用于擴大再生產、彌補虧損、公益事業等;支付農戶土地股保底租金,每股200元;支付集體股60%;40%按股對入股村民進行返還,讓入社老百姓見到實惠。同時,村黨支部向上級爭取資金修建了2個平塘、6 km山路,合作社的水利設施和交通條件得到了改善,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蓄足了后勁。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除基建工作到位,還需資金、人才、技術等的支撐,以優化集體經濟環境,為振興鄉村保駕護航。
第一,財政、技術等惠民補貼到位。在財政惠民方面,每年財政以剛性指標劃撥專款,用于扶持集體經濟,振興鄉村發展。同時,隨地方財力的增長,每年都要按比例增加。財政到位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社會資本融入,完善農業擔保機構,為集體經濟經營主體擔保提供保障。在技術惠民方面,借力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構建市、縣、鄉三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各級成立專門的對接網絡信息服務站點,確保覆蓋農產品供應、新農技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農資管理等新技術推廣到位。
第二,培育新型集體經濟經營主體。首先,做好農民技術培訓。鄉村振興,發展集體經濟,關鍵在于老百姓,最關心的也是老百姓。由此,要利用好這些主體對象,通過專家授課、建村圖書館、田間技術培訓等方式,增加民眾在農業知識、種植技術、飼養方法等方面受培訓面,增強其靠農機發展、借技術吃飯的意識,以培養振興農村發展必須的技術型農民。然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靠政府政策引導,以補貼、獎勵等形式,選聘高素質大學生群體,投身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以興辦田間學校、建高科技示范園等形式,聘請專業農技專家走向田間,手把手開展技術咨詢和培訓工作。最后,完善村經營管理制度。加快推進集體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大廳,做好土地流轉、農技推廣、資產管理、惠農補貼等政策的落實服務工作,確保老百姓有問題有地方咨詢,有問題中有地方交流。
一切農村事務的發展,都離不開老百姓群體。振興鄉村,發展集體經濟,同樣不能脫離群眾。在此,需要培養老百姓的集體主義觀念,提升思想覺悟,以行動上自覺主動配合發展集體經濟。
第一,做好宣傳工作。利用好微信、廣播、網絡等主流宣傳媒介,介紹發展集體經濟的實惠,調動老百姓積極參與到集體經濟中去。利用好節假日、重大活動等等,組織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群體活動,以拉近群眾關系,增進集體主義觀念。第二,發展公共組織。公共組織是老百姓參與集體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由此,倡議大力發展群眾組織、社會團體等群眾公共組織,不斷增強老百姓的組織性、紀律性,以培養群眾參與集體活動的熱度,進一步增強集體主義觀念。
鄉村振興工作與盤活集體經濟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只有集體經濟盤活了,農民才能有發家致富的奔頭,農村才能成為民眾向往的地方。這些年,各地下大力氣發展集體經濟,切實帶動一大批行政村發展起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的問題。就此,我們必須要擺正心態,要意識到農村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當下時局,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機遇,探索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并以最大程度的資金、人才、技術支撐,優化集體經濟環境,為振興鄉村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