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理祥,李永強,李春慧,王仲林
(1.通海縣經濟作物工作站,云南通海 652700;2.通海縣農業機械管理站,云南通海 652700)
通海縣地處滇中,全縣由盆地、中山和河谷三大地貌構成,海拔1350~2441 m,平均氣溫15.6℃,年降雨量869.2 mm,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土地肥沃,適應各種水果生長。2020年底,通海縣全縣水果種植面積689.13 hm2,總產量16211.4 t,產值4333.2萬元。
通海水果種植歷史悠久,以地方品種“十全大紅梨”為主的溫帶水果聞名遐爾,其它如“久保桃、金帥蘋果、玫瑰李”等品種也小有名氣。特別是通海縣列為全省“八五”水果基地建設縣以后,水果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主要以通海縣低熱河谷高大鄉為主的柑橘產業和溫帶果中的桃子、李子兩個品種為主,面積超過了333.33 hm2。期間建設了曲陀關久保桃基地、興義玫瑰李基地、高大香櫞基地、高大供銷社柑橘等水果基地,水果種植面積到2001年達到0.17萬hm2,產量3.75萬t,產值4875萬元。北京水蜜桃、玫瑰李等水果銷售到四川、貴州、越南等地。
1.3.1 做好水果生產信息監測。通海縣經濟作物工作站做好調查、收集全縣水果產業的發展情況,監測分析疫情、災情等動態變化,處理相關問題,及時整理相關材料向上級部門上報。
1.3.2 基地建設與標準化的推進。2012年11月,通海縣的0.79萬hm2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安全示范區,通過云南省商務廳、財政廳、農業廳、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考核驗收。制定《通海縣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質量安全示范區出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柑桔、葡萄和甜瓜三個水果出口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據通海縣農業農村局產業辦的統計數據,到2020年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備案企業47戶,備案面積0.79萬hm2,其中水果基地備案591.4 hm2,水果出口創匯12億美元,名列全省第一。
1.3.3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通海水果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主要是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經營,據通海縣農經站統計,到2020年12月30日,有水果專業合作社27戶,社員數427人,面積154.87 hm2,水果家庭農場13戶,面積89.8 hm2,目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都運行良好,如通海縣里山鄉志發櫻桃種植育苗家庭農場、通海縣四街鎮學坤家庭農場、通海縣天盛甜瓜專業合作社等。
1.3.4 良好的市場運行。通海縣到2020年低,有水果外銷企業47戶,主要是云南茂源果蔬進出口有限公司、通海巨大浪宋威進出口有限公司和通海環泰進出口有限公司等,出口葡萄、柑桔、石榴、蘋果、甜瓜等水果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出口額12億美元。
1.3.5 積極引進水果新品種、新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通海縣經濟作物工作站每年至少引進水果新品種5個,經過多年篩選,已成功推廣新品種葡萄4個(紅提葡萄、夏黑葡萄、陽光玫瑰、克倫生葡萄),推廣種植面積40 hm2;甜瓜25個(黃金王、金紅冠、黃貴姖、金田豐、五岳獨尊、雄霸天下、金蜜等),推廣種植面積達830.6 hm2;并積極引進黃板、性誘劑、殺蟲燈等綠色防控技術的試驗及推廣,己推廣了綠色防控技術583.73 hm2;噴(滴)灌肥水一體化技術在葡萄、甜瓜、柑橘等水果推廣應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節約了用水,減少投工投勞,降低生產成本。
通海雖然農業大縣,主要以蔬菜、花卉和畜牧為主要,水果屬于弱勢產業,以零星小面積發展種植。主要原因是由于通海縣人均耕地面積太少(人均耕地才有453.33 m2),山地面積開發有限。而種植水果周期長,風險大,投資回報率小,且品種更新快,市場變化較大,所以,農民對種植水果沒有積極性。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農藝生產技術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由于對耕地的過度利用,連作帶來的問題,加之有機肥施用不足,化肥、農藥、污水施用量增加,大部分壩區耕地和部分區域的山地出現土壤質量下降趨勢,且向鹽漬化方向逆變,尤其是杞麓徑流區的耕地鹽漬化進程加快,化肥、農藥的過量不合理使用現象難予扼制。
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導致環境污染、耕作層土壤有效氮及有效磷的殘余量增加,受灌溉及雨水流動的影響,耕作層養分流失也隨之加大。
“輕防重治”的現象仍然普遍,還沒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多年來通海縣水果項目較少,無相關項目經費,致使通海縣沒有水果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系統的規劃體系,果農只是盲目引種和跟風種植現象突出,對水果規范化生產發展及其不利。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農業發展階段的戰略部署,出臺了扶持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政策;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是在‘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對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有重大指導意義,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農業的建設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關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為推進通海縣水果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
通海縣從事水果技術推廣工作人員,2020年在職職工87人,研究員5人,高級農藝師45人,農藝師29人,助理農藝師8人,技術人員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承擔過農業部、財政部中央重大農技推廣項目、現代農業蔬菜基地建設、蔬菜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具備承擔各種項目實施及指導的技術條件。
通海水果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主要是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形式經營,到2020年11月水果專業合作社27個,社員數427人,面積154.87 hm2,如興蒙的甜瓜專業合作社、高大的名特優水果專業合作社等,目前都運行良好。家庭農場13個,面積89.8 hm2,運行良好。另外,目前有部分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出口公司開始自己創建水果種植基地,如:云南象騰蔬菜有限公司去年在者灣村種植黑提葡萄10.67 hm2等。
通海縣有水果外銷企業47戶,主要是云南茂源果蔬進出口有限公司,通海巨大浪宋威進出口有限公司和通海環泰進出口有限公司等,從全國各地組織出口葡萄、柑橘、石榴、蘋果等水果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2020年出口創匯12億多美元,居全省前列。
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把綠色發展貫穿水果產業發展全過程。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把綠色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聘請有關專家開展科技培訓會,提高技術員及果農的理論水平和增加見識。
有條件的鄉鎮應把水果生產作為一項產業納入工作日程,充分發揮農、林部門的職能作用,進行科學引種,積極開展示范園建設,以實際經濟效益刺激群眾主動發展。同時,聘請有關專家開展科技培訓會,提高技術員及果農的理論水平和增加見識。開拓市場,以“協會+農戶”或“公司+農戶”的模式,為水果規模化生產、銷售、加工搭建平臺。
只有好的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才能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果農的經濟收入,水果產業才能發展壯大。
積極的爭取項目資金,來扶持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以產業化經營方式發展水果生產,做到統一規劃、規模發展,園區內統一品種,生產上統一措施,技術上統一指導,管理上統一技術規程,有效提高水果產業的種植效益。
努力做強、做優水果產業,以精準、綠色、安全、品牌農業產品為主攻方向,加快通海開放型農業新發展。
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銷售,大幅提升通海農業外向度水平,把通海建成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的水果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大力實施農業莊園休閑農業建設,引導企業在實施果園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建設農耕文化、餐飲休閑等設施,實現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充分發揮現代農業莊園和休閑農業對通海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提高通海縣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爭取省級列項支持,不斷壯大莊園經濟和休閑農業。
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消費終端市場需求,面向國內國際大市場,把生產和市場連接起來,引領水果生產、加工環節全程標準化,推動全縣水果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品牌戰略,以科技支撐為引領,以新型經營主體為載體,圍繞打造世界一流蔬菜產業目標,加強“通海水果”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打造,以品牌引領通海水果產業走向國內外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