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 玲
(普洱市思茅區經濟作物工作站,云南普洱 665000)
思茅區位于普洱市南部,地處東經100°19′~101°27′,北緯22°27′~23°06′,東西長118 km,南北寬72 km,幅員面積3928 km2,東與江城毗鄰;南與西雙版納州景洪相連;西與瀾滄縣、勐海縣隔江相望;北與寧洱縣、景谷縣相接壤。思茅區是普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內連外延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境內坐落有思茅機場,并有多條高速縱貫全境,也是內連外延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思茅區轄5鎮2鄉(即:思茅鎮、南屏鎮、倚象鎮、思茅港鎮、六順鎮、云仙鄉、龍潭鄉)56個村民委員會1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6萬人口。思茅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0~13℃之間,最熱時間是5月和6月,月平均氣溫在18~25℃之間。年均降水量在1500 mm左右,光熱條件良好,積溫很高,四季如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特別適宜蔬菜產業的發展。
2020年全區常年蔬菜面積900 hm2,蔬菜總播種面積約4133.33 hm2,平均產量1300 kg/667m2,總產量80000 t。平均3元/kg,實現產值約2.4億元。2019年全區常年蔬菜面積866.67 hm2,蔬菜總播種面積約4000 hm2,平均產量1300 kg/m2,總產量78000 t。平均3元/kg,實現產值約2.3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常年菜地面積增加33.33 hm2,增加3%,蔬菜播種總面積增加133.33 hm2,增加3%;產量增加2000 t,增加0.2%;產值增加0.1億元,增加0.4%。
目前,思茅區有蔬菜基地面積900 hm2。其中標準蔬菜基地面積233.33 hm2、露地蔬菜面積666.67 hm2。區域布局為:倚象鎮240 hm2、云仙鄉166.67 hm2、思茅鎮73.33 hm2、南屏鎮133.33 hm2、六順鎮60 hm2、龍潭鄉66.67 hm2、思茅港鎮160 hm2。其中:233.33 hm2標準設施大棚主要分步在:永慶蔬菜基地66.67 hm2、四丘田蔬菜基地20 hm2、下寨蔬菜基地16.67 hm2、整碗蔬菜基地43.33 hm2、三棵樁6.67 hm2、箐門口6.67 hm2、三家村6.67 hm2、龍潭村20 hm2蔬菜基地、罵木蔬菜基地6.67 hm2、挖令蔬菜基地6.67 hm2、曼昔壩6.67 hm2、小壩子蔬菜基地13.33 hm2、其他零星種植基地13.33 hm2。
目前,按城區人口約30萬人(含流動人口),每人每天最低消費蔬菜0.35 kg測算,每天需要供應蔬菜100 t左右,年需求蔬菜近40000 t左右。平均本地符合市場需求品種花色的蔬菜日供應量為70 t左右,需要外地調入的量約為30 t,自給率為70%。
思茅區蔬菜基地平均每天可以生產蔬菜120 t左右,其中本地消費約60~70 t,外調周邊縣約40~50 t,同時每天外來蔬菜為150 t左右,其中本地消費約40~50 t,外調周邊縣約90~100 t。
據2020年1~12月份統計,菜籃子產品直銷店平均銷售價格為7.8元,市場平均零批發價為5.0元,市場平均零售價為8.7元,直銷價格低于市場零售價格10%以上。與2019年相比,蔬菜價格總體平穩。
2020年共建設有直銷店30家,還在各大超市設立平價蔬菜直銷點。此外區政府引進普洱金孔雀農副產品配送公司、普洱市誠為民菜籃子專業合作社及普洱優鮮農產品配送有限公司3家配送企業對主城區的超市、直銷店、賓館、學校、部隊、小區等進行配送蔬菜產品每天10 t以上,同時組織好中心城區蔬菜供給不足時的調配工作。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郊優質高效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新菜地開發滯后,且產能低下,再加上城鎮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農村吃商品菜的比率也在不斷上升,因此,蔬菜生產能力明顯不足,不能滿足思茅區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蔬菜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要求。
蔬菜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依賴菜農自發投入難以得到快速發展。菜農要承擔蔬菜生產帶來的生產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加上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運銷成本上漲,菜農的生產積極性下降。
一是蔬菜生產技術力量薄弱,與規模生產發展不相適應。二是生產技術參差不齊,新老蔬菜產區差別較大,特別是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留守農村的勞動力素質低,許多蔬菜新產區既缺少掌握一技之長的菜農,又缺少懂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管理的技術人員。三是缺乏專用加工品種和規模原料基地不足,成為發展的“瓶頸”。思茅區蔬菜種植大多沿用傳統栽培技術,種植方式粗放,科技水平總體滯后。
蔬菜面積和設施蔬菜面積少,全區現有常年蔬菜面積766.67 hm2,蔬菜設施大棚僅233.33 hm2。同時蔬菜基礎設施薄弱,田間排灌溝渠建設不完善,遠未形成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格局,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思茅區蔬菜生產大多數還是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規模小、產值低,規模化、設施化水平不高,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難,產品安全優質化水平與居民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由于投入不足,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較為滯后,缺乏采后存運預冷庫、冷藏周轉庫、可移動真空預冷庫、冷藏保溫車、分級包裝加工中心建設等,在采摘、運輸、存儲等物流環節上損失大。
蔬菜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滯后,缺乏適合思茅區蔬菜供需發展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導致流通環節增加,蔬菜價格上漲,對思茅區蔬菜的供需起不到調控的作用,思茅區唯一的五一批發市場(原平原停車場)規模較小,其中能夠為菜農提供的車位較少,交易平臺受限制,嚴重打擊菜農的積極性。此外批發市場設施不完善,沒有分級、包裝、預冷等設施建設,起不到市場供需及配送的作用。
按照“鞏固加發展的思路”,加大對233.33 hm2標準化蔬菜基地進行技術指導服務,對部分基地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重點加強整碗蔬菜基地、永慶蔬菜基地、四丘田蔬菜基地、下寨蔬菜基地、大荒地蔬菜基地、龍潭蔬菜基地、罵木蔬菜基地的技術服務工作,蔬菜基地采取駐村蹲點包片的原則進行技術指導。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各基地逐步向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目標發展。
一是引進各種名、特、優、新果蔬品種,重點在整碗果蔬示范基地、永慶蔬菜示范基地及四丘田蔬菜基地進行試驗示范推廣。二是通過課堂及田間觀摩等開展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重點加強果蔬技術培訓。
增強農業科技示范展示能力,聚焦思茅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區建設2個示范帶動效果明顯、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面積13.33 hm2,使其成為集示范展示、技術指導、農民培訓等多功能、綜合性的農業科技示范服務平臺。示范基地位于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面積13.33 hm2,分別為普洱市思茅區瑞嘉蔬菜種植基地及干海子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其中瑞嘉蔬菜種植基地為科技示范基地核心區、干海子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為葉菜類展示區。
完善和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健全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體系,積極推行無公害和綠色設施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實現設施農產品生產、檢測的標準化、規范化。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努力把“思茅綠色”蔬菜品牌做大做強,通過整合資源,傾力打造“思茅綠色”蔬菜品牌。
一是增加對常年蔬菜基地的投入,穩步擴大和完善蔬菜基地及配套設施,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為蔬菜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以增加本地蔬菜生產能力。二是按照“鞏固加發展的思路”,重點鞏固提升好現有233.33 hm2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提質增效工作,加大發展示范基地建設,做到建好一畝、成效一畝。
加快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著力推動蔬菜種植設施化,突出抓好專業基地水、電、田、路、渠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基地長遠發展創造必要條件。按照城鎮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33.33 m2菜地的標準,抓好常年商品蔬菜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冬季農業開發,進一步壯大“菜籃子”基地規模。采取項目引導、資金扶持、專項技術服務等措施,推動土地資源整合和有序流轉,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適度集中、連片種植蔬菜種植示范基地。
以批發市場建設和平價直銷店建設為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市場體系建設。在加強市場硬件建設的同時,健全信息網絡,做好“菜籃子”產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發布,引導好產銷對接,積極鼓勵農貿市場與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和生產基地掛鉤,支持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農超對接”,建設農產品直接采購基地。鼓勵和支持建設冷鏈設施,提高蔬菜倉儲調運水平。在思茅主城區重點建設1個市級綜合批發市場,降低“菜籃子”流通經營成本。進一步抓好“菜籃子”產品蔬菜直銷店的建設及監督管理工作,完善相關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