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田
(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運城 044000)
伴隨我國經濟建設重心的轉移,農村經濟建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同時,農業統計工具成為支持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科學依據。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扶持,而目前的農業國際化、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改變了原有的農業經濟結構,導致農業發展出現重大問題,如農村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喪失,使得農產品的銷售變慢;農業產品的國際化發展,使得農產品的價格出現變化。新的農業經濟模式的出現,使得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全面調整,立足長遠發展,面相產業需求、市場需求和國民生活需求,建立更加科學、完備的經濟發展體制,就必須發揮農村統計工作的考評作用、決策作用和指導作用。
通過數據結論判斷農村經濟建設的綜合情況,可以準確了解到農村經濟建設的效率和發展規模。一方面,當地的經濟建設情況可以通過建設數據表現出來,進而對建設成果和效率進行評價。另一方面,關于經濟建設中領導和部門的工作情況,統計數據具有公平性和可依照性,直接了解到部門工作的效率和進展,從而對部門、領導和員工的工作態度進行評價。通過數據的抽調、查詢和檢驗等方法的使用,能夠防止出現徇私舞弊等不良評價行為。
農村基層的經濟建設需要正確的發展計劃作為指導,促進農村各項資源的合理部署,才能不斷提升收益,促進經濟增長和建設,而達成這一效果的前提基礎是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和合理性。一方面,通過農業統計工作,能夠對以往的建設計劃和過程進行評估,以數據作為支持,確立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建設通過數據判斷,進行有效的計劃調整,能夠確定農村經濟的下一步發展規劃,實現經濟持續、長效、科學發展。
對農業資源的合理規劃過程,也是實現農業科技水平提升的過程,而數據統計,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決策工具。農村的經濟政策以“上傳下達”的形式完成,并始終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經濟政策制定的有效性決定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業統計工作對數據統計的支持,影響了農業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在相關部門的制定過程中,數據能夠提供最基礎的指導、輔助和幫助作用,憑借以往經驗,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農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服務于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
從當前階段來看,我國現行的農業統計體制的運行存在諸多不便,首先統計部門與業務主管部門共同運行的方式缺乏機動性,數據傳遞的時間較長、渠道較窄和過程復雜,無法適應當前農業體制發展的實際數據信息的需要。因為,多部門之間的合作與配合機制使得數據之間的指標產生差異,且數據被人為串改的可能性較大,出現較多的重復和交叉問題,難以保持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就可能出現數據結果出現偏差的可能,影響到農村的整體統計能力。其次,農村由于經濟條件的影響,缺少先進的數據統計工具,許多數據都是以人員走訪得來,由于走訪人員存在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在數據判讀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出現嚴重的數據偏差。
統計數據的結果受到數據計算方法、數據統計方法和數據結果判讀的多種因素影響。農村的數據計算缺少專業的數據統計人才,在數據的統計、分析、調查和計算的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失誤,都會直接影響到數據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同時,一些農村在獲得農業數據以后,無法針對數據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導致統計結果不能直接作用在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當中,使得最終的數據統計結果無效。此外,農業數據統計核算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農業統計數據記錄不能有效的保存。另外,市場中產品的價格不斷變化,也使得數據統計產生誤差。
目前,農業數據統計工作有著獨立、標準的流程,可以對各個部門的功能進行整合使用,大大提升了農業數據統計的效率和質量。但是,農業管理部門的作用始終未充分發揮出來,不同部門之間的工作要求和重點內容不同,使得數據統計的方向和重點有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農業數據統計的最終結果。另外,農業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的數據之間未能形成共享,導致數據信息單向流動,影響了農業統計部門的工作開展。
在農村經濟建設的視角下,農業統計機制的完善離不開專業的統計方法的使用。通過對先進的科學統計方法的使用,不僅能夠提升農業數據的統計效率,還能保持基礎數據的有效性,保證最終數據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而統計方法主要有全面統計法、抽樣調查法和重點調查法,單一的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作為一成不變的統計方法使用。通過三種統計方法的組合,能夠保障農業統計數據全面性的同時,反映出農產品的產量和產值,根據市場環境和需求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從而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
引入先進的農業統計系統,通過更加規范的統計過程和算法,構建農業統計管理、計算、保護系統,建立準確的網絡計算方法,對各項數據進行梳理。農業統計系統主要為提升統計工作的專業性和準確性,通過對統計對象的管理,能夠實現對重點數據的全面積累,使得統計人員的各項工作規范開展。同時,農業統計系統能夠對農業統計工作進行指導,幫助工作人員進行準確的數據計算,對各個統計崗位進行管理。
只有明確的農業統計調查的各項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統計工作,才能實現農業統計作用。其次,農業統計部門要針對農業基礎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各項任務,布置合理的農業統計任務,對各個部門的數據統計工作進行指導,保證數據的實用、準確和有效。針對這一過程,農業統計部門的工作開展需要以普遍適應性原則為前提,工作開展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要求,重視數據的普遍性與唯一性,根據當前農業生產方式和特色發展方向,明確各項數據信息的需求。
提升各個部門之間的默契程度,促使多部門聯合開展數據統計工作,是合力提升農業統計作用的有效渠道。通過各個數據統計部門的配合,建立起長期、穩定和系統的合作組織,對多項信息進行聯合檢測,能夠在多次數據檢測中尋找到真實數據,保持統計結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時,多部門聯合的數據統計機制,能夠有效降低農業數據統計的成本,實現資源的合理控制,提升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最終,根據各個部門之間的規定,設計出農業統計計劃,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農業統計網絡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保持網絡技術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農業統計工作中發揮優勢的重要前提。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通過網絡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有效減少農業統計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對現有的農業統計工作進行優化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統計工作的工作者要制定農業統計細則,以確保統計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妥善地處理。
農業統計工作能夠幫助農業經濟決策,提供指導作用,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在實際的統計過程當中,不僅要完善農業統計的機制,還要對統計方法、工具和過程進行規劃,保持統計數據的有效性。針對一些農村始終沒有數據統計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科學統計系統,進一步進行統計教育培訓,強化農業統計管理。為提升數據的準確性,需要對先進的統計工具進行使用,不斷革新統計方法,引入更加科學的數據算法,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統計調查、統計設計和數據分析,設計出提升農業統計效果的方法,以保持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農村的經濟建設要始終依據統計數據的最終結果,根據農村發展需要和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建設出提升農業經濟水平的道路,從而提升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