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杰,藺 妍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人文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我國當前對農民的保護政策較多,但是對于具有特殊性的漁民研究較少,而且多是以社會學等角度研究,本篇文章以法律為視角,了解漁民的真實需求,提出相應的法律解決對策。
遼寧省作為我國的沿海大省,漁民數量多且具有其特殊之處,所以需要立足于遼寧省沿海漁民的生活現狀,加強對漁民群體的重視,切實的解決其現存問題。
當前我國漁民的養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商業保險、行政支持、福利社保三種模式[1]。目前遼寧省沒有專門針對漁民的養老保險,在模式上更偏向于行政支持模式。漁民可以參加新型農村社區養老保險。但是新農保對于沒有土地的漁民來說補貼力度較小,導致漁民的投保積極性不高,大部分漁民仍堅持家庭養老的模式。同時,針對失海漁民,遼寧省也沒有給予相關的法規、規章來保護其養老權益。
1.2.1 社會醫療保險。目前,遼寧省漁民主要是依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漁業互保協會保險進行保障,雖然緩解了漁民看病的經濟壓力,但是醫療條件沒有改善,漁民要想改善醫療條件只能自行負擔費用。漁業互保協會保險中的醫療保險制度僅僅是針對漁民殘疾、失蹤、死亡所給予的補助,并不包括對疾病的醫療補貼。新農合保險雖然可以對漁民的門診、住院、大病進行報銷,但是報銷的比例較小。
1.2.2 商業保險。由于經濟的壓力和漁民自身保險意識缺乏,漁民購買商業保險的比例較低。而且漁民面臨的意外風險比較高,只有極少數保險公司為漁民提供意外險。如:在2018年漁業界與華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為漁民定制推出一款漁業意外險。保險保障范圍包括出海作業時意外傷殘或死亡、因積勞成疾猝死或者發生急性癥狀導致死亡。
對于失海漁民,可以根據自身的年齡、經濟能力等狀況自由選擇參加職工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后政府每年給予每人不少于3000元的社保補貼,該補貼不超過15年。同時對于符合低保政策的失海老漁民,可以辦理低保,對于不符合低保政策但是生活特別困難的老漁民可以給予臨時救助。
從法律的角度,在立法、執法、守法等層面上結合當前遼寧沿海漁民的現狀,提出現存的生活權益法律保障窘境,從而以便后續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2.1.1 法律規定不夠細化。我國《保險法》規定了對農業保險另行規定。但是到目前為止,并未建立具體的漁業保險法律規定。同時,我國法律也沒有對漁業保險的參與主體、具體承保范圍、具體的實施過程進行明確的規定。
2.1.2 遼寧省的地方法規、規章不夠細化。對于生活權益的保障,遼寧省多是參照農民的保障來進行適用的。但是由于漁民自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完全參照農民的保障進行適用是不可取的。例如:農民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根據《民法典》規定可以在符合條件時進行流轉。但是漁民對海域的使用權利范圍并沒有那么大,根據《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海域屬于國家所有。海洋資源作為全人類的財富,傳統漁民利用海域謀生的權利已缺少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2]。
長期從事地方法律工作的涂青林指出,“地方特色原則是實施地方立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它意味著在經濟社會、法律和自身立法三大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遼寧省大部分的漁民政策僅僅是細化了上位法的規定,缺乏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結合當地的特色,制定創新性法律精神[3]。
首先是法律規定滯后,在《農業保險條例》中只是確定了漁業互保協會的法律地位,但是未對其工作進行具體規定。其次,雖然有政府財政撥款的信息公示,但是信息公開的內容并不詳細,不利于人民對政府的監督。最后,我國法律并沒有詳細規定如何對保護漁民權益進行監督管理,也沒有規定具體的監督機關。由于各部門職責不明確,導致缺乏有力的監督管理。
漁民法律意識淡化是導致遼寧省沿海漁民生活權益保障不健全的主觀原因。大部分漁民都可以認識到天災人禍的出現會對其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由于其所受教育水平較低加上法律宣傳力度小,導致其維權意識缺乏,多數漁民即使進行了投保,但是對保險的內容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具體的維權途徑。
遼寧沿海漁民的生活權益雖然目前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但是仍有可完善之處。所以,將根據以上提到的遼寧沿海漁民的現存問題,相應地提出一些對策。
在我國,雖然《保險法》等相關法律有漁業保險的規定,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漁業社會保險進行詳細的規定,也沒有對漁民商業保險進行一定的限制性規定。因此,為了更好的保障沿海漁民的權益,遼寧省應該在我國《憲法》《農業保險條例》等相關的法律規定下,根據遼寧省當地的特色,細化相關的法律規定。就地方立法而言,由于規章相較于法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遼寧省可以通過省規章、市規章的方法來進行制定。最后,遼寧省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尤其是對于失海漁民的再就業問題,政府可以從多角度刺激漁民進行就業,例如:可以組織失海漁民進行學習,掌握新技術。
在參照農村農民政策進行權益保障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漁民特殊性的保護。首先,由于漁民自身的法律意識缺乏以及多生活在偏遠地區,導致漁民缺乏主人翁意識[4]。要想更好的實施法律就要提升漁民的法律意識,讓漁民了解到保護其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其次,遼寧省可以建立法律實施反饋機制,了解漁民對法律實施的真實看法,從而不斷提升滿意度。這項工作可以采取網絡的方式實施或者是將這項工作交給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施,從而實現便民的目的。最后,可以建立線上問題溝通機制,對漁民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更好的保障漁民的合法權益。
首先,要結合權益保障內容進行多樣化監管,尤其要加大對資金監管,防止資金被非法占有、挪用。其次,往往是由鄉政府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來具體實施對漁民的相關規定,所以要建立好內部層層監督制度。與此同時也要通過法律宣講等活動做好普法宣傳工作,讓漁民了解到自己受侵害時的維權途徑。最后,遼寧省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做好信息公開工作,接受監督。
《農業保險條例》第六條提到了要加大宣傳力度,但是沒有得到根本的落實,并且第六條也僅是規定了職責機關但是并沒有進行詳細說明,其他法律、法規、規章中也沒有進行說明。總體來說漁民還是常以自我保障為主,缺乏社會保險意識。首先應該細化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法律宣傳工作進行落實,提升漁民的法律保護意識。其次遼寧各地的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等行政機關要做好協調,將法律保障意識注入廣大漁民群眾的心中。最后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優勢,深入基層,了解漁民內心的訴求,從而更好的保護漁民的權益。
保障好漁民的生活權益,應該關注到漁民的特點,發現其現有的問題,從法律的角度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從立法、執法、守法等角度完善現有的法律。同時地方政府要勇于創新,在現有法律的范圍下,按照法律規定制定真正適合遼寧省沿海漁民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