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家昱
(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局,甘肅蘭州 730000)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狀況愈發明顯,各個國家也在氣候變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水資源人類的生活就無以為繼,所以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值得進行研究,這樣才能更明確地認識到水文水資源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才能更好地保障人們的用水安全。
氣候變化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現象,氣候的變化可能與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有關。盡管當前學術界尚未對近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形成一致意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與CO2等溫室氣體的增加呈同步狀態。拋開氣候變暖的成因不論,過去數十年間的氣候變化可以說是十分顯著,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氣溫平均每十年就會上升0.13℃,這樣的增速已經達到百年前的兩倍。在這種情況下,溫室效應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如低緯度地區溫度持續提高、大氣環流速度增加、惡劣強對流天氣增多,低緯度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消極影響;當然,全球氣候變暖也影響到了南北極冰川,由于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陸地冰川的面積也在逐年縮減,冰川融水則使得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河流的徑流量會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如地理環境、季節變化和氣候變化,其中氣候變化是影響河流徑流量的重要因素。當一個地區的氣候發生變化時,河流的徑流量也會相應產生變化。以下將從我國實際狀況出發,分析氣候對河流徑流量的具體影響。
1.2.1 影響徑流量。我國幅員面積遼闊,南北跨度大,所以在氣候類型的分布上也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特征。從水文水資源系統方面來說,我國可以劃分出7個流域,在氣候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不同區域的徑流量變化也各不相同,如南北方徑流量增加和減少更替的現象就十分常見。不過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近年來的水文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的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徑流量都有所減少,其中北方的海河流域徑流量相較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至少減少了40%,北方流域的河流徑流量減少也十分嚴重。當然,河流徑流量的減少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正如北方河流徑流量的下降也和流域內工農業生產活動繁榮有直接關系,激增的用水直接導致河流徑流量降低。
1.2.2 影響西北山川徑流量。我國東西部氣候差異明顯,由于西部地區降水量比較少,所以很多西部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冰川融水。在氣候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西部河流的徑流量也出現了變化??傮w上來說,在氣溫升高的作用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這就導致夏季豐水期的徑流量大幅度提升,洪災發生的概率升高;到了枯水期,河流的徑流量則遠遠低于正常水平,河流的干涸速度也比以前更快,這就導致人們在枯水期無法有效地使用水資源。
1.2.3 影響徑流系數。氣候變化不單會對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產生影響,還會對流域內的干濕狀況發生作用。實際上,我國干濕度不同的區域在徑流量變化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區域在氣候環境上存在差異,同時氣候環境的變化又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徑流量系數難免會受到影響。通常來說,區域內的徑流量系數增加時,區域的濕潤指數也會逐漸擴大,從而提高整體水溫狀況的濕潤度。
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水資源,但是氣候的變化導致水資源質量持續下降。以我國西北地區來說,這些區域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對水資源的獲取主要通過自然降水與地表徑流。不過在氣候變化的作用下,相關地區的降水量逐年降低,地表徑流的季節變化也更加劇烈,旱澇災害變得多發,人們很難像往常般安排生產活動,這就意味著流域內的群眾將會在生產、生活上面對更多的困難。除此以外,氣溫的上升會削弱河流對污染的降解能力,進而造成水質下降。另外,氣溫變化還會惡化水體環境,隨著河流湖泊的水溫升高,水中的藻類生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河流的原有生態環境被打破,魚類的正?;顒右矔虼烁淖?。在水資源利用難度提高、水質下降的共同作用下,水資源的整體質量可想而知。
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峻的同時,大氣環流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就加劇了區域間的降水量差異,而這也會進一步加劇水資源供求關系緊張的局面。在現實生活中,經濟發達地區的工農業用水量往往高于其他區域,所以多數發達地區的用水量、蒸發量都比較高。但是降水并不具有均衡性,所以發達地區的水文水資源總體供給量無法達到實際需要,這便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產生了阻礙,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消極影響。
水資源管理效率的問題對緩和水資源供求有著重要的作用,不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環境下,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區域間的降水差異愈發嚴重,盡管這還沒有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是由此導致的水資源供求問題卻變得逐漸嚴峻起來。以我國來說,雖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排名靠前,但是人均占有量卻遠遠低于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南北人口分布、耕地分布也極不匹配,所以我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效率還有待提升。
水循環系統是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氣候系統和水循環系統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氣候處于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水循環系統的穩定性自然也無法得到保障。另外,氣候類型間存在的差異也會在不同層面上得到反映,這時水循環的特征差異也會凸顯出來,如降水就是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為了有效的評估水循環系統的變化,應當對水循環特征的變化規律進行掌握,分析區域降水相關的材料,若是分析報告顯示全球降水量處于連年上升的態勢,那么就說明降水量的分布不均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氣候變化的問題暫時無法得到妥善處理,但是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卻不能因此受到阻礙。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政府應當在充分認知氣候變化影響的基礎上,采用恰當的措施保障用水安全,從多種途徑提高水文水資源的管理和運用能力。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無可否認,但是現階段的科研無法完全解釋氣候變化與水文水資源變化間的規律,所以相關管理部門有必要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為此,政府要積極了解該項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及科研進程,根據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增加資金投入,逐步引進先進的科研設備,鼓勵培養和引入高素質的科研工作者,建設專業素質過硬的氣象研究團隊和水文水資源科研隊伍,從科學的角度解決現階段存在的水文水資源問題,促進水資源分布失衡問題的解決,落到實處的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利用產生了威脅,若是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就會對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產生影響。尤其是對農業建設來說,水是最基本的資源,所以當地政府要對氣候變暖可能導致的旱澇問題形成合理兼顧,用完備的水利設施收集和利用水資源,防止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活動帶來危害。需要注意的是,水利設施的建設應當表現出協調性和實用性。在保障水利設施質量的前提條件下,應當在設計中協調好流域間的水資源利用關系,以免出現修建水庫加劇水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
地方政府還應當強化水利機構的建設,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天氣預測服務,以便農業生產者采取抵抗措施、利用水資源。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人工將于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從而改善區域內的水文水資源狀況。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整體呈現出消極狀態,為了防止氣候變化進一步造成環境問題、阻礙社會發展,應當積極地進行植樹造林。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產生影響,即通過植樹造林工程涵養地下水,防止洪災產生;另一方面則可以借助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少空氣中的熱氧化碳,從而削弱溫室效應,放緩氣溫的升高速度。
另外,水文水資源也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工業生產活動,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資源。出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人們必須認清氣候變化對水溫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優化生產、生活行為。如工業生產中,要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對工業廢水做無害化處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既要倡導低碳生活,也要注意節約水資源,如此便能從氣候變化的誘因和水資源的使用兩方面做出改善。
水資源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對水溫水資源的影響最終也會以發展問題的形式出現。我國人口眾多、水資源有限的實際狀況無法快速解決,為了更大限度地保障用水安全,我們應當關注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并且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改善氣候條件、保護水資源,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