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梅,李 彪,趙 輝,王志德,孫傳齊,徐 德,馬 潔,鄧媛元,鄧 力
(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達州 635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而要實現產業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其核心和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
近年來,達州市積極圍繞“三農”工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建設產業園區,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帶、強化農產品精深加工、開展農業品牌創建,有效推動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農業科教推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推動產學研結合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持續加強農機與農藝、科研與推廣部門的橫向聯合,提高科研合作能力,加快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逐漸形成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服務科技創新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科技含量。
2020年,達州市糧食播面56.01萬hm2,增長0.6%;糧食總產量319.37萬t,居全省第一位,增長0.5%,實現“十四連增”。經濟作物播面27.66萬hm2,增長6.8%。全市生豬出欄370.17萬頭,增長15%;生豬存欄255.02萬頭,增長30.0%;能繁母豬存欄24.56萬頭,增長34.3%。牛羊出欄保持穩定。新建高標準農田1.79萬hm2,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6.04億元,增長5.7%,為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04.62億元,增長5.6%,拉動GDP增長1.1%。
2020年,僅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就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8項,育出我國首個適合南方平壩及丘陵地區種植的食用菌花臉香蘑新品種“達香蘑1號”和達州市首個自主油菜新品種“達油1號”;收集秦巴地區優質及特色種質資源100余份;授權專利14項,申報并受理專利8項;全院科技成果及技術在全市推廣面積超1.67萬hm2。全市發布達州市青花椒種植技術規程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11項,新立項中藥材、青花椒、食用菌等方面地方技術規程4項。
近年來,達州先后出臺《達州市“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實施方案》《關于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十條措施》《“達州英才計劃”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引進和造就了一大批產業發展、科研攻關、技術創新、成果推廣等新型科技創新人才。
作為農業大市,我市對農業研究的投入不足。2020年,全市年度GDP為2117億元。科技系統科技計劃項目支持經費國家級及省級2040萬元、市本級1200余萬元,農業相關項目支持經費僅1000余萬元,占比約30%。2020年全市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占GDP經費比例不到0.05%。
隨著種養殖業結構調整以及種植養殖者對產量的追求,達州大量地方特色農作物品種逐漸消逝,種苗、種畜農業“芯片”加速喪失,如舊院黑雞、板角山羊、蜀宣花牛、渠縣黃花、萬源馬鈴薯、大竹紅香椿、巴山早茶葉、萬源萼貝、宣漢黃連等優良的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復壯利用已刻不容緩。
目前,我市還存在科學研究同質化發展的問題,科學研發活力不足,試驗研究重復問題突出,科技創新和轉化的整體效率不高,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尚未解決。比如:糧油、果蔬等作物的品種選育、品種改良和品質提升,秦巴道地中藥材的引育擴繁,形成特色產業并壯大,適宜機械打剝苧麻等作物的新設備研發,這都需要在大力加強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核心關鍵技術的布控方面做出努力。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質是把科技成果應用到實際中。達州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我市科技創新和農業生產聯系不緊密,主要原因一是現有的農技推廣體系、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不健全;二是在家務農的種養農戶以老年人為主,他們在接受培訓后不能將農業“良種、良技、良法、良具”配套技術廣泛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導致成果應用處于“低水平”狀態。
我市與國內知名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欠缺,農業科學研究水平較低。從整體來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量缺口比較大、“高精尖”創新農業科技人才較缺乏、效用發揮還不充分、人才融入三農工作還不緊密、培育機制還不健全等問題尚未有效解決;隨著城鎮化發展,職業農業經營者減少,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村實用人才素質低、后備新生力量不足,人員觀念比較傳統,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性能機械應用率不高。
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改革為鄉鎮管理后,因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管理體制改革,部分鄉鎮農技人員存在觀望態度,涉農主管部門不能有力地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管理和指導,鄉鎮安排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完成中心工作偏多,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基層推廣隊伍年齡結構老化,農業新科技的推廣能力弱。
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政策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市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切實將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的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完善科技投入機制、項目立項機制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資金保障制度。
要加大對我市農業地方優良品種的保種與提純復壯的扶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技術規范、頂層設計和資金保障,建設地方特色品種繁育基地,開展品種擴繁,服務地方特色農業發展需要。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行動。組建一批由農業首席專家、產業技術帶頭人、鄉土專家等組成的農業戰略科技創新項目技術攻關專家團隊,深入產業基層一線,對接農業核心問題,找出路、想方法、出對策,推動作物遺傳育種、現代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綠色發展模式等領域自主創新,加大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聯合攻關,增強示范推廣應用效果。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圍繞集約、高效、生態、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農業智能生產和智慧經營等技術和產品研發,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一是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農業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綜合示范基地,積極推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涉農企業合作,深入縣(市、區)搭建成果轉化平臺,轉化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引導新技術示范輻射應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提升技術融合發展能力。推動技術融合創新,引導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裝備等現代高新技術成果應用到產業發展中,支持創新主體、經營主體發展新服務、創造新模式、形成新業態。完善產學研用融合機制,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農業科技支撐產業升級調整。三是完善農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集農技指導、信息服務、應用評價等于一體的農業農村綜合性科技服務體系,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積極發展農業技術咨詢、技術中介、技術服務機構,構建為農服務科技創新聯盟、農村電商大平臺,通過技術服務,壯大基層農業科技力量,增強農業科技示范推廣能力。
科技創新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離不開高端平臺的搭建和技術人才的支持。一是搭建農業科研平臺。與國內知名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依托高校和院所的人才技術優勢,開展現代農業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成果轉化,農業科技項目攻關和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示范推廣工作,提升我市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二是打造科研團隊。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引好”與“育好”、“留好”與“用好”。著力培養一批創新引領型人才,通過推動內部體制機制創新和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人才培養、遴選的長效機制,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激發系統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與活力。三是打造農業干部隊伍。培育一支熱愛本職工作,能撲下身子為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為農民群眾解決問題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四是強化培訓。要加大基層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把科技培訓的重點放在種養業、加工、技能等領域,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建議在農技推廣機構及人員管理方面采用主要以縣級管理為主、以鄉鎮政府管理為輔的雙重管理模式,或縣級將農技推廣工作納入對鄉鎮工作的目標績效考核,切實發揮縣、鄉農技推廣機構及人員的工作潛能和效能。制定配套政策,鼓勵應屆農業大學生、青年專業技術人才流向基層,推動農業科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