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芳,趙大釗,徐 輝,陳淑霞,劉志德
(1.彰武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彰武 123200;2.彰武縣二道河子蒙古鄉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3.彰武縣兩家子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4.彰武縣東六家子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5.彰武縣西六家子鎮農科農機站,遼寧彰武 123200)
在縣鄉分別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明確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主抓。同時,成立4個縣級互換并地指導組,選派16名農村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的黨員領導干部,實行包業務指導、包矛盾調處、包工作進度、包整體質量、包社會穩定的“五包”責任,確?;Q并地工作持續、穩妥推進。
為確保互換并地改革取得扎實成效,彰武縣堅持科學規劃、試點先行,確定前福興地鎮徐家村為互換并地工作試點。村“兩委”班子在深入摸底調查,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通過集體討論、民主表決的方式,確定了土地調整規劃和實施方案,并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以土地確權人口數量、確權面積為基礎,進行土地整合。僅用兩個月時間,完成5個村民組的互換并地工作,歸塊面積達到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Q并地后,農民自發平整田埂,改造溝路渠,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發展酒高粱、紅鮮椒等訂單農業和特色農業,農民收益顯著提高,農民滿意度超過95%。
在試點工作取得成功的情況下,彰武縣召開縣、鄉、村、組四級干部2000余人參加的推進互換并地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并多次召開鎮村組不同層面人員參加的座談會、研討會,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全面推開互換并地工作。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互換并地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印發《互換并地工作相關問題解答》《致農戶的一封信》等宣傳資料10多萬份,組織各級干部深入農戶家中開展宣傳動員,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筑牢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堅持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為基準準繩,牢牢把握“一變、三不變”原則:“一變”,即:把零碎和小的地塊變成整塊和大塊;“三不變”,即:土地的所有權不變、農戶的承包地面積不變、30年承包期機制不變。在依法依規、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一組一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
堅持做到了政策一個口子出,操作一個程序走,工作一把尺子量,嚴格按照“六步工作法”、民主議事程序等規定,該簽字的簽字,該公示的公示,該歸檔的歸檔,確保各項工作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堅決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時刻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各鄉鎮和縣直相關部門的黨員領導干部紛紛走出機關,進村屯、進農戶、進地塊,走進并地一線破解難題,引導農戶自愿、積極參與到互換并地工作中來。村組黨員干部、市縣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從自身做起,帶頭在自己所居住的村組開展互換并地,帶頭拿出確權后多余的土地,帶領著農民逐地塊實測,帶頭交納承包費,發揮了積極的表率作用。
充分釋放互換并地改革紅利,以整合后土地資源為依托,鼓勵農民通過出租、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用酒高粱、干鮮椒、加工型番茄等六大類、68項訂單農業,涉及面積0.8萬hm2,新增各類合作組織320個,成功打造雙廟鎮西蘭花、兩家子鎮水果蘿卜等千畝以上規模經營6處,參與土地托管項目的合作社增長至102家,托管面積由1.2萬hm2增加至5萬hm2,托管服務價格下降40~60元/667m2,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勞動力,生產方式發生了徹底轉變。
在土地相對集中、極易實現連片開發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打造薯類、蔬菜、雜糧等優勢特色產品。截至目前,設施果蔬種植面積增至0.19萬hm2、薯類種植面積增至0.23萬hm2、露地蔬菜種植面積增至0.8萬hm2、各類雜糧種植面積增至0.45萬hm2、優質牧草0.28萬hm2,玉米種植面積下降1.53萬hm2,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抗風險能力增強、增收效果明顯。
以集體土地為基礎,支持村集體以資源入股、集體經營、招商引資等方式,實施以資源開發、產業帶動、土地經營、資產經營為主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模式,實現土地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農戶土地相對集中后,農業企業規?;鬓D土地更加便捷。彰武縣以此為契機,在農業種植養殖方面,相繼引進中國臺灣長盛農業133.33 hm2出口西蘭花種植項目、新疆華龍中草藥333.33 hm2蒲公英種植加工項目、輝煌菌業33.33 hm2黑木耳生產加工項目等8個投資千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項目。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為平臺,陸續招引新望農牧、華美肉雞、雙匯等農產品加工項目,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推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借助整合后的土地資源,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體,全面推進“縣統籌、鎮領辦、村領辦和貧困戶自營”的“四重疊加”產業扶貧模式,設計“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貧困戶”等20余種產業扶貧包帶模式,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4個,形成了縣級支撐、鄉鎮特色、各村多點開花的脫貧產業新格局,實現了脫貧致富由“輸血”到“造血”的轉化。
互換并地加快推進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極大的保障了農民財產權益,激發了“三農”發展活力,推動了小農戶和大市場的有機銜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通過互換并地,使農民耕種的土地集中連片,把小塊并大塊、多塊變整塊,進一步促進了新型經濟組織的產生,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匹配發展,便捷了農村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使土地效益得以最大釋放,讓土地成為農民的資產,通過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最終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把農民致富的普通路變成高速路。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戶承包地過于分散、過于細碎化的問題愈發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制約農民快速增收致富的重大體制障礙。實施互換并地后,承包地多塊并一塊、零散并整塊,真正實現了“田成方、地成塊、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地平整、機能耕”,不僅降低了耕作成本,提高了農業減災抗災能力,還方便農戶流轉土地,促進了規模經營,釋放農業農村更大發展活力。
農民有一塊土地,就必然會有兩家甚至兩家以上的鄰居,在零散地塊經營模式下,面對諸多的鄰居,在耕種、澆灌、秋收過程中與鄰居產生矛盾幾乎無法避免。實施互換并地后,農戶家的土地得到整合,多則兩、三塊,有的實現一家一塊地,鄰居減少了,界限明晰了,鄰里矛盾也隨之減少。同時,通過互換并地和產權制度改革,對整戶消亡人口土地予以收回,有效解決了新增人口無地問題,有力化解了農村涉地矛盾糾紛,有利于積極構建和諧社會。
下一步,彰武縣將以互換并地后形成的大宗、成塊土地為依托,積極打造現代農業體系和特色村鎮產業體系,全力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奠定穩固基石。
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各類農業服務組織,并帶動更多普通農戶參與規模經營,推動自然人農業向法人農業轉變,讓農業更加興旺、農村更有活力,農民更多獲益,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發揮互換并地集中連片優勢,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推進先進生產技術、農業機械等,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同時,積極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整塊地深耕等工作,增強農業減災抗災能力,全力破解“十年九旱”的難題。
以集體土地為基礎,進一步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盤活各種資源要素,形成資源疊加效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解決點多面廣、投入資金分散的農村發展癥結,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途徑,讓村集體經濟換發出新的活力,走共同富裕之路。
充分利用土地集中連片后便于流轉、管理的顯著優勢,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做大設施農業、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等產業,并延伸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質量興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將互換并地成果充分運用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之中,咬緊高質量脫貧目標,立足鎮村實際,適時引導貧困戶抱團發展,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產業項目,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讓貧困戶共享改革紅利,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