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強
(天水市秦州區水務局,甘肅天水 741000)
作為生物繁衍生息的基礎之一,水土保持生態監測及監督執法是保證我國水資源充足、避免水土流失進一步擴大,治理現有水土流失,進而改善社會整體的生態環境,為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的關鍵環節。在中國的水土保持過程中,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貫徹落實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監測及水土保持工作的監督執法,才能夠真正保證我國等生態穩定、保障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土保持的過程中,生態監測和監督執法一直是約束社會各方的水土保持行為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的關鍵環節之一。從定義而言,水土保持生態監測是指相關從業者對涉及到水土保持的數據進行調查和分析的行為,其主要是從水土流失的角度出發,將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有可能出現的危害、相關損害后果以及如何保持水土等內容進行實地調研和數據收集、分析、整理[1]。通過水土保持生態監測相關數據分析,從業者能夠針對該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分類,并將該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危害和可能發生的影響及變化趨勢制作成相關分析報告,用于有關部門進行相關決策以及企業發展當中。而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是指由專門的監督機構進行監管以及執法的活動,其主體主要是指人民政府相關行政部門以及其所授權的機構,其主要從事范圍是指針對各類行業生產經營行為所涉及到的與水土流失防治以及影響防治效果等各類活動有關的監督檢查活動范圍,并且針對企業的水土流失情況給予一定的行政處理和處罰活動[2]。它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針對目前各行各業出現的水土流失防治不當以及破壞水土的行為的一種有效懲治手段。
在21世紀初期,中國部分地區為大力建設經濟曾一度出現破壞當地環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經濟建設等不良行為。這些行為雖然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水土流失嚴重、當地環境遭到不可再生的破壞等嚴重問題,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發展都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大力提倡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提倡綠色發展以及生態文明保護。根據中央的相關政策文件,目前各地的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能夠基本覆蓋到地區內的各類生產經營活動,并且著重對各地區生產經營活動中與水土流失有關的相關活動進行重點監督,在監督執法活動以及生態監測中做到以預防為主,以保護優先,加大對于相關活動的審核,保證當地的生態環境能夠與經濟協調發展。
對于國家而言,經濟建設是國家的硬實力,是國家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但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重要的軟實力之一,也是保證國內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保證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正是基于此,本文認為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地大物博、地形復雜,跨越幅度大,部分地區為了保證生產生活出現了毀林、占用耕地、濫砍濫伐等現象,這都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而在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越來越完善的背景下,許多地區都認識到了占用耕地、砍伐植被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自覺退耕還林,地區內公民的整體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得到了顯著提升。
進入21世紀中葉后,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從發展速度轉變為速度與質量并重,中國人民的消費傾向以及生活需求有了較大的轉變,對于自身的生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加強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能夠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
對于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而言,政府部門的重視力度以及相關制度的健全完善直接關系其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的完善程度。因此,本文認為,從國家層面出發,應該加強對于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的制度建設。
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從領導到基層工作人員重視起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對于生態文明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并且積極聽取專家的相關意見,制定科學的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規劃,對該轄區內的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以及已發生水土流失的地區進行重點監測,制定相關的保護計劃。其次,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通過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系來完善水土保持的協調機制。該協調機制主要是由水保部門、環保、農業、林業、財政等不同部門組成,部門的負責人首先應當有水土保持意識,其次應當做到積極與其他部門進行聯系,將水土保持工作同負責人的責任落實制度以及績效制度進行掛鉤,并且積極將社會力量參與到水土保持的生態監測以及監督執法工作當中。為了保證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有效性,相關執法部門可以將審查權力具體落實,以此來保證社會上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最后,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建設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制度,特別是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態補償機制。在部分地區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水土不流失勢必要對部分地區進行一定的經濟讓步,而為了水土保持,該地區人民生產經營的利益不受損害,政府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且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特別是對于水源區以及生態文明發展區等不同區域內的生態補償機制。
對于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活動而言,思想建設主要是從政府以及社會兩個角度出發。首先,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政府應當積極組織相關部門的培訓以及思想建設。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基層員工都應當積極參與到水土保持的培訓當中,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生態監測執法活動對于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這樣才能夠真正令相關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當中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內容,才能夠真正將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落實到具體政府工作當中。其次,從社會的角度出發,社會團體以及國家應當加強在社會上的思想宣傳,加強對與水土保持工作、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通過互聯網以及自媒體平臺等不同的宣傳渠道來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理念。特別是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微信、廣播、電視及微博等不同的媒體形式都能夠成為國家宣傳水土保持的重要平臺,而為了加強年輕群體對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解以及重視程度,國家應當從年輕群體的信息接受渠道出發,在社會上形成較強的水土保持宣傳氛圍[3]。
水土保持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以資金投入為基礎,國家應當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加強對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國家應當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的建立,通過國家政策來調動民間資本以及社會力量參與到水土保持工作當中,擴大水土保持工作的群眾基礎,令社會群眾得到參與感。在此過程中,政府也能夠擴大水土保持工作的資金投入渠道,為基礎設施建設打下良好的資金基礎。其次,國家應當從稅收出發,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國家應當對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予以一定的稅收減免和稅收優惠。另一方面,國家也應當通過財政補貼以及技術支持等優惠政策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水土保持工作當中,落實水土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配套資金,保證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在水土保持工作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國家應當加強對于基礎設施數據化的建,設打造統一的國家數據管理平臺,將各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水土流失情況以數據信息的形式上傳到同一平臺當中,并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科學規劃各地不同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及相關方案,不斷完善我國現有的水土保持規劃體系以及各地的規劃體系、標準體系。
綜上所述,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下,水土保持工作生態監測與監督執法能夠保障社會公眾的正常生產、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幸福感,對于中國經濟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國家以及各地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從制度建設、思想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角度出發,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監督執法工作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