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吳忠市利通區農業服務中心,寧夏吳忠 751100)
利通區緊抓特色農業發展,以效益、生態、創新農業建設為重點,已初具獨特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1)與自治區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建立了產學研示范基地。目前利通區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結合農業園區建設,依托涉農高校等機構,聯合農業科技和龍頭企業,先后與自治區農科院、寧夏大學、農業農村廳下屬有關研究所建立了北方小麥、水稻、玉米、奶牛種植養殖科技區域試驗站建設,并建立了相應的產學研基地。
2)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利通區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項目涉及了所有產業,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21項,市級項目11項,縣級項目2項,獲得自治區農業科技進步獎8項,農業農村部3項。其中冬麥北移技術、水稻寧粳43號、冬麥寧冬10、11號、明豐5088新品種正在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3)農業科技企業和龍頭企業。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科技和龍頭企業,目前利通區已有2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18家自治區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3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提高綜合科技服務能力,加速發展農業生產資料加農業技術服務等模式,鼓勵農業科技和龍頭企業牽頭適應自身特點的產學研及轉化先進、適用、綠色技術,創新服務模式。
4)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示范協會和農業區域創新服務。利通區現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近百家。近幾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現代化程度的重要力量。2010年,“三郎”、“大豐收”果蔬專業合作社就被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評為農村專業技術示范合作社。
利通區地處寧夏銀川平原南部,偎依黃河東岸,是祖國內陸經濟的開放區、寧夏黃河經濟的樣板區、吳忠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總面積1415 km2,耕地面積2.8萬hm2,總人口42.06萬人,農業人口14.75萬人,素有“塞上江南”“水旱碼頭”之美譽。
農業科技創新建設在利通區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現代農業發展和市場經濟要求,仍面臨不少新的困難與問題,在發展中陸續出現勞動力素質不高、生產效率較低、社會化程度較弱、農業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的問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建設,對于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一條必由之路。
1)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科技投入不匹配。從總體研發經費投入看,利通區對農業科技投入有了明顯的增加,科技人員感受狠深,從單個項目政府科技經費投入看,2010年左右,列入各級農業科技項目多,平均經費少。特別是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的科技創新經費幾乎為零,農業科技項目難以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集中經費出成果,使得近年來很少有突破性農業科技成果出現。
2)現有農業科技人員結構和素質與推進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要求不相適應?!叭r”問題的最終解決,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及其成果推廣。近年來,我區現有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縣、鄉(鎮)農技站雖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有局限性。農技人員素質、年齡及機制不合理,距農民群眾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新興產業的崛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技人員感到力不從心。加上經費不足,近年來縣、鄉鎮推廣機構很少有大中專畢業生進入,造成農技隊伍青黃不接。
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主體素質低和農業生產規模小是利通區今后一段時期影響科技創新的實際問題。一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二是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及輻射力有限;三是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發育不健全,能真正引導和保護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實施農業成果轉化的能力還十分薄弱。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由科技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和農民科技培訓四個方面構成,是在政府主導、公共支持、法律保障下支撐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系。根據利通區的現狀及其所處發展環境提出以下對策:
1)進一步加強領導,建立高效協調的農業科技組織管理體系。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切實把科技進步與創新放到“三農”工作的首位。建立由農業、科技、等部門組成的小組,對全區重大農業科技活動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工作,強化合作意識,共享經驗信息,形成一定合力,全力推進農業科技向前發展,實現我區農業的現代化。
2)進一步完善體系建設制度。一是加強創新環境建設和政策制定,根據利通區產業發展特色,抓緊制定管理辦法,建立農業科技發展創新平臺,加大創新特色科技產業力度,發揮科技資源效力,解決好制約特色產業發展的問題。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以特色產業關鍵共性、安全生產、標準、生物技術、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開展工廠化設施農業與信息化系統開發和應用示范,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選擇、扶持、突破重點科技攻關、創新項目,進一步提高項目的經濟帶動性。統籌推行“科特派”制度,加強建設科技服務載體和平臺,促進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圍繞各種各樣的科技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科技的示范推廣,緊密結合產學研和農科教,積極爭取國家對農業科技領域的支持與扶持力度,著力解決關鍵性技術難題;加快實施農業應用基礎研究及創新設計的一體化建設,形成高標準的農業科技成果,解決好農業科技創新供給。
3)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資金支持。一是我區財政每年從科技經費預算中安排專項用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項目資金。二是引導和鼓勵企業投資項目。三是加速培育自治區級農業科技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方面的資金投入,轉型為農業科技企業。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科研發展為抓手的高水平團隊和農業綜合服務組織,做大做強一批農業綜合服務組織、設施農業等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產學研協作作用,努力提高服務現代農業建設的水平。
4)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堅持選賢任能的選人用人原則,穩定服務團隊的業務能手,調動服務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條件,以各種方式和有效措施吸引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與農業企業、農業鄉鎮、村戶進行合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開展各種類型的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和技術示范活動,大力發展環保節約型農機化,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和水平,改善條件設施和人員待遇,改善農業裝備,針對我區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需求開展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通過落實重點任務,圍繞高效農業發展,努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快農業結構的優化配置、有服務規模、服務到位、愛崗敬業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
5)構建農村科技培訓體系,推進農民知識化進程。以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技術培訓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技素養為重務,依托現代農業科技以及信息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科技培訓,以就業技能、小微企業、鄉村干部培訓為主要節點,進一步完善農村科技培訓綜合體系,為利通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6)加強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整合相關涉農科技信息網和數據庫,實現利通區農村科技信息資源的集成與共享,逐步建成覆蓋面廣、數據容量大、服務功能全的全區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切實有效供給農業科技服務、加強對接供需著力點,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成效,依托高校院所、企業及農技推廣機構等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協同發展、開放競爭高效互補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產學研融合,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為推進我區農業科技、農業現代化的高效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7)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農業科技團隊的合作交流。保證公益性推廣機構履職所需經費,不斷提高安全和質量監管水平,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扶持政策體系建設、重大項目與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整合農業科技資源。重點引進國內外有關效益農業、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先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科學方法和管理經驗,特別要借助自治區農業的科技力量,瞄準特色農產品的主要銷售區域,以新的發展機遇為契機,加速種養品種和結構調整,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補齊市場短缺的上檔次農產品,更好地接軌消費市場,為發展利通區農業科技提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