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瑋
(金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金湖 211600)
我國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視,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維護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經濟提升,對于我國整體社會的穩定運行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水稻作為農業經濟中最重要的產物之一,是我國人民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近年來國家強化了對于農業經濟的扶持,從而為農業產業投入了大量的建資金與先進的技術從而促進水稻的優質高產化,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仍需強化改進。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世界上的農業地位不可撼動,而水稻是我國在起源之初最先種植的作物,發展至今成為了我國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糧食作物,并且水稻在我國的農業作物中占比較高,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的提升,帶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在科學技術的支撐之下不斷發展前進,為水稻種植研發了更加先進的栽培技術。隨著我國人口逐年增長,對于糧食的市場需求也逐漸增加,因此,基于這一現狀,需要持續強化水稻的栽培技術,促進水稻高產優產,解決糧食問題對于我國整體的經濟進步有著重要的貢獻,能夠切實促進社會的穩定繁榮,實現長治久安。
強化水稻種植技術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主要可以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我國在世界上仍然處于農業大國的地位,在中華民族悠久的而歷史當中,農業種植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種植當中水稻種植具有無可比擬的性質,是任何一種農業種植物都無法代替的,作為我國最常見的糧食作物在新時期的發展下必須充分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需求,滿足我國國民的需求量,因此,強化水稻種植栽培技術對于實現水稻的高產優產具有現實意義[1]。另一方面,對于農業產業來講,近年來國家將農業產業的建設重點放在了促進農業產業高產發展的工作上,因此,必須建設優勢高產水稻的栽培技術研究內容,農業經濟對于我國的整體經濟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全面發展農業產業需要協調經濟、科技等多方因素,因此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深入研究優勢高產水稻的栽培技術能夠有效促提升農業生產力,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保障水稻能夠高產優產的必要前提就是在水稻的實際栽培過程之前首先加強品種的選擇,優質的品種才是優質高產水稻種植的關鍵,在水稻品種的選擇上必須能夠使其適應種植地當地的氣候環境以及水土因素,以我國南方江蘇地區種植水稻為例,金湖縣是江蘇種植水稻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水資源,有著魚米之鄉的稱號,其地處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能夠為水稻的生長切實提供充足的熱量,并且年降水量充沛,適宜水稻生長,常見選擇的品種有南粳9108、徽兩優996、淮稻18等,這些品種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與各種因素,從而有效提升水稻的實際產量與質量,為水稻的優質高產提供保障。
水稻種植與一般的農業作物有所不同,其對于種植地的土壤有著較高的要求,必須強化水稻種植地的選擇,才能夠切實提升水稻的產量與質量,水稻所需要的種植土壤必須能夠囤積大量的水分,供給水稻的生長所用,如若種植地的土壤水分流失較快那么就無法促進水稻正常生長,因此,結合實地需求,需要充分考慮種植地的灌溉條件,選擇蓄水能力較強的黃土地區,并且選取降雨較為集中的地區,保障栽培過程中始終能夠在充分的水源之下,才能夠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并且還需要考慮水稻種植地與工業區的距離,防止土壤受到重金屬等污染源的污染,不利于水稻的生長,將水稻種植區建立在工業區的上游位置可以有效避免工業污水流經種植地從而影響水稻的產量。
在栽培水稻之前首先需要進行種子處理,確保水稻苗齊苗壯,為水稻生產提供足夠數量健康的秧苗打好基礎。
2.3.1 曬種:曬種的原理是利用陽光有效的激活水稻種中的活性酶,加速其成熟,經過反復的暴曬能夠增強種子皮的通透性,更好的在后續的浸種整個當中吸收水分,促使在水充分飽和的狀態下進行播種,并且暴曬還能夠為種子提供必要的游離氧氣,促使種胚形成赤霉素的必要條件,赤霉素引導淀粉酶的形成供給種子發芽所需的能量。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夠做到有效殺菌,保障種子在后續的培育過程中不受到病菌的侵襲,在陽光下暴曬需要保持1~2天的時間,并且保障在這一時間內每間隔3 h就需要進行一次翻動,從而使每一個種子都能夠均勻的接收陽光[2]。
2.3.2 選種:曬種后將待選的種子浸泡在一定比例的鹽水當中,借助鹽水的高密度篩選種子,一般來講鹽水的密度需要保持在123.6 kg/m3,才能在這樣科學的比例中篩選優質的種子。一般來說,好種子的密度相對較高,因此在鹽水中會下沉,從而根據經驗檢測種子的好壞,去除水稻種子中不能發芽的劣質種子,保障種子的出芽率,為實際栽培工作打好基礎,在初步篩選完種子之后需要將浸泡過鹽水的種子進行清洗,防止水中的鹽分吸附在種子上不利于水稻的發芽生長。
2.3.3 藥劑浸種:藥劑浸種可以有效預防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等病害的發生和控制水稻條紋葉枯病傳毒介體灰飛虱在秧田初期的傳毒危害。
土地除了土壤自身的種類會影響水稻種植的產量以及質量,土地管理也會對水稻產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切實加強土地的管理工作,在進行水稻栽培之前需要進行整地工作,這一環節關系到后續的種植栽培能否順利進行,整地工作需要在地面進行深翻,松弛土壤,將深翻的深度維持在15~30 cm之間,不能過深也不能過淺,并且除了基本的土壤深翻工作,還需要在進行充分松弛過后的土壤結合實際的養分含量及時補充水稻生長所需要的養分,促使在栽培前土壤能夠有效吸收養分,防止土壤當中養分不充足或養分過度飽和都會對水稻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并且在整地工作中需要進一步結合水稻品種的實際生長需求供給水分與養分,清除種植地周圍的雜草,防止其分散土壤肥力,從而為水稻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促使水稻產量有效提升。
現階段我國常見的水稻種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移植,另一種是直播,這兩種技術都在我國悠久的農業歷史當中不斷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大量的經驗,結合不同地域的地勢特征能夠研究出一套適應本地種植的播種方法,在我國南方主要與應用移植技術種植水稻,這種技術能夠在水稻還是幼苗期時杜絕條紋葉枯病的發生,最終會收獲較高的產量,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將水稻種子均勻的播撒在苗床上,保持恒定的溫度與濕度,從而促進種子的發芽,在出芽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將其移植到秧田中,從而保障水稻在整體的灌漿期獲得充足的水分與陽光。但是在實際的工作當中移植技術所需要的工作量較大,所產生的建設成本較高并且工作周期較長,不利于面積較大的種植地進行種植。而直播技術是近年來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之一,這一播種方式因其播種時間較晚,從而延后了水稻的結穗時間,并會對籽粒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與移植技術相比較,其產生的實際產量較低,并且這種技術會促使水稻周圍產生大量的雜草,不利于水稻的生長。
在移植水稻之前需要對秧田進行施肥工作,從而保障秧田當中具有充足的養分,并且為秧田施肥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能夠調整土壤的實際結構,促進水稻的吸收,這一階段中常見使用有機肥為基礎肥料,其中最為主要的一種就是秸稈還田,同時施加一定比例的氮磷鉀復合肥,按照深層施肥與淺層施肥兩種方式為土壤增加肥力,根據土地自身的儲肥能力決定施肥量的多少,儲肥能力較好的地質可以采用深層施肥的方式,深層施肥法是將肥料大面積播撒在地面上,形成肥沃的深耕層,利用水稻的根系進行吸收。水稻進行移植后需要進行一次施肥工作,促使水稻分蘗,提升產量。
結合以往的種植經驗來看,水稻在各個不同的生長期間所需要的水分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充分結合實際種植的品種與生長期確定澆灌水量。在水稻秧苗移栽時采取薄水移栽,活棵期間露田1~2次通氣排毒促發根,栽后6~7天,灌3 cm水層后施除草劑和分蘗肥,保持水層5~6天。水稻群體莖蘗數達到預定穗數80%的目標時脫水擱田,多次輕擱、直至擱田到硬板,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下扎和壯稈健株,提高分蘗成穗率。水稻出穗后灌淺水層,自然落干至表土濕潤,手按有印跡,但手不沾土,再灌淺水層,如此往復,最后兩次灌水時,土壤水分還可偏低一些。在水稻進入結穗的生長后期時,需要降低灌水量,促進水稻與空氣的接觸,增加露田面積,否則在收獲時將難以進行收割工作。
綜上所述,水稻始終是我國農業經濟中的支柱作物,其優質與高產能夠切實提升國民經濟,促進社會繁榮,因此在實際種植中需要嚴格把控栽培的各個環節,從選種到播種,再到水肥管理,創新栽培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發展。